---
第十三章 狐仙点化
处理完老僧的后事,已近除夕。山中积雪未消,万籁俱寂。赵守一独坐灯下,回想这数月经历,从最初的孤寂书生,到如今为人解忧的“善知识”,其间种种因果,恍如一梦。
正沉思间,室内幽香浮动,狐仙悄然现身,这一次,他的形影似乎比以往更加凝实,眼中慧光流转。
“小友,历经诸般世事,于‘接纳’二字,可还有疑惑?”狐仙的声音带着一丝欣慰。
赵守一恭敬答道:“多谢前辈指引。晚生渐次明白,烦恼确因抗拒而生,心安只在接纳中求。无论是怨鬼之缠、恶霸之横、书生之虑、商贾之痴、侠客之嗔乃至老僧之执,归根结底,皆是心不能容当下之境。只是……”
他略一迟疑,道:“只是晚生有时自问,若事事接纳,处处随缘,是否会导致人失去进取之心,变得消极避世?这与顽空枯寂,又有何异?”
狐仙闻言,捻须长笑,声震屋瓦,却又不扰窗外积雪。“问得好!此问关乎体用,切中修行要害。你且看窗外寒梅。”
赵守一依言望去,只见一株老梅在雪中傲然绽放,红白相映,生机勃勃。
“梅树接纳寒冬,可曾消极避世?”狐仙问道,“非但不避,反而将酷寒转化为绽放的动力,此乃‘接纳’后生起的‘妙用’。真接纳,是认清境况,心不抵触,从而能更完整地感知当下,生出应对的智慧。非是心如死灰,而是心似明镜,物来则照,物去不留,照物之时,明明了了,从容应对。”
他进一步阐释:“进取之心,若源于焦虑、比较、贪求,则如无根之火,易炽易熄,且灼伤自身;若源于清明心识,明了因缘,随顺道理,则如泉涌不息,温润持久。前者是‘妄动’,后者是‘真为’。野狐禅者,修的是心地的功夫,以此清明心行世间事,则无事不办,无往不利。”
赵守一只觉心中最后一层迷雾被拨开,豁然开朗。原来接纳与进取并非对立,真正的进取,正是以接纳为基础的智慧行动。
第十四章 知府迷途
元宵刚过,青州城传来消息,新任知府李大人即将到任。这位李大人年富力强,素有干才之名,但也以手段强硬、急于求成著称。他到任不久,便大兴土木,催逼税赋,声称要“三年大变样”,闹得民怨渐起。
一日,李知府竟轻车简从,亲至南山拜访赵守一。原来他听闻境内有此异人,心生好奇,加之施政遇到阻力,心中烦闷,便想来探个究竟。
李知府开门见山:“赵先生,本府锐意革新,为何百姓多有怨言,僚属亦多阳奉阴违?可是本府做得不对?”
赵守一观其面相,见其眉宇间虽有英气,却隐含焦躁与固执。玉珠微热,映出此人一心追求政绩,渴望青史留名,却忽略了民生疾苦与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
赵守一不直接回答,反而问道:“大人可知农夫种稻?”
李知府一愣:“自然知晓。”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有其时序。”赵守一缓缓道,“若农夫心急,揠苗助长,其苗必槁。治理地方,亦如种稻,需顺应民情天时,循序渐进。大人急于求成,如同抗拒自然生长之律,强令速成,百姓如何不怨?”
他引用狐仙的点化:“大人需‘接纳’一地有一地之实情,一人有一人之能力。接纳过程需要时间,接纳变革必有阵痛。心能接纳这些,便不会一味强压,而是能更耐心地疏导、教化,如大禹治水,重在引导,而非堵防。政绩如梅香,自然散发方为真,刻意强求反失其味。”
李知府是聪明人,闻言陷入沉思。他回想起自己到任后的种种,确是如此,只因心中想着那“三年大变样”的目标,对下严苛,对上迎合,却忘了为政之本在于安民。他长叹一声:“先生一言,惊醒梦中人。是本府心太急了。”
此后,李知府调整施政方略,虽然依旧勤勉,但手段温和了许多,注重休养生息,民怨逐渐平息。赵守一深知,教化一位官员,其影响远胜于度化十个平民,这亦是“野狐禅”随缘度化的妙用。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刘寨人。中国作协会员,北京汉墨书画院高级院士。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认证作家。曾就读于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并参加作家进修班深造。七律《咏寒门志士·三首》荣获第五届“汉墨风雅兰亭杯”全国诗词文化大赛榜眼奖。其创作的军人题材诗词《郭养峰素怀》荣获全国第一届“战歌嘹亮-军魂永驻文学奖”一等奖;代表作《盲途疾行》荣获全国第十五届“墨海云帆杯文学奖”一等奖;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春笋杯”文学奖。
目前,已发表作品一万余篇,包括《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等诗词,以及《山狐泪》《独魂记》《麦田里的沉默》等近二百部长篇小说,多刊于都市头条及全国各大报刊平台。
自八十年代后期,又长期致力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的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来,撰有《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著,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该文集属内部资料,未完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步于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