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为道教“三清”尊神之一,全号“太清道德天尊”。其解释为宇宙元气之中蕴有精华,精华纯真,称之为“真精”,真精乃老子之本相;其大无边,称之为“太”;其高无极,称之为“上”;其尊无比,称之为“老”;作好为宇宙之首,所以称之为“君”——太上老君。
太上老君并不等同于老子,老子为其化身。
“老子”,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据《史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曾任周代守藏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因见周德日衰,遂辞职西去。在西出函谷关时,守关的官员尹喜请老聃写部书,给后人留下点精神财富。于是老子一挥而就,著《道》《德》上下篇五千言传世。此书博大精深,是中国哲学本体论的第一部名著。
东汉末年,天师张道陵创立五斗米道,自称得老子亲传《道德经》真言,遂以《老子五千文》为道教经典,尊奉老子为道教教祖。因为张道陵本身的名气不足以与释迦抗衡,唯有抬出古代圣贤作为教门祖师,方能抬高道教身价。老子既是道家学说创始人,学问修养又连孔子都佩服,自然有资格与佛祖分庭抗礼。
而他的高寿,他的不知所踪、半云半雾,“神龙见首不见尾”,也都是对其神化的极好材料。张道陵所作《老子想尔注》和东汉王阜所作《老子圣母碑》都将老子演化为太上老君,并与“道”相等同。至此“太上老君”正式成为老子的“神”格化体现。
据段文强所著仙侠小说《三界众道》中的角色,道德天尊即是三清之一,亦是三清之末,也称之为道教的万法教主,亦认为太上老君乃其化身。可见此观点为公众所认可。
按《史记》记载,老子为周代史官,构建了独特的道论,创建了诸子百家之一的道家,被后世奉为道祖。这是历史上的老子。老子《道德经》中,蕴含着治国理政的方针和大量修行导引的内容,这是道教中的老子。因此,汉代形成了兼具政治理想和修身治身之说的黄老学,并在朝野产生巨大影响力。
按照道教观点,“道德天尊”是大道在世间传播的始祖,其《道德经》就是佐证。他的慈爱化被万方,促进天地生机勃勃,他的本体就是元始祖尊。他的意志就是大自然变化的法则,规律。天地的秩序。大至宇宙天地,日月山河,小至花草树木,昆虫泥沙。无有不受他的恩泽的。他的恩惠网罗万象,无穷无尽,世间文明都是由他派生并发展演变而来。
道教神明分为洞真、洞玄、洞神、三洞。洞是通玄达妙的意思。
其“洞真者”,指出现在太极没有生成前的元始真圣。“洞玄者”,就是生天立地,功德无穷的灵宝仙真。“洞神者”即为道德天尊,他是有功于历史,福世佑民而为人民景仰的道德神祇。
在三清殿中,道德天尊常供俸于中位元始天尊左侧,往往盘膝在莲花台上,一袭宽大黄色道袍,雪鬓霜鬟,双目炯炯有神。他双耳垂肩、长髯飘洒,那深邃的目光和额头上的皱纹,仿佛正向人们讲述着玄妙的“道”理以及长生的秘诀。这就是道统天尊的形像。他与元始、灵宝天尊一样,右执拂尘,圆光万道系顶。
民间传说“三清”其主子为昊天上帝、鸿钧老祖;之司为女娲娘娘。对敌为道玄上魔、法相魔天、太上魔君、红莲魔祖、 道德狠魔、朱雀魔帝等;终结者为蒙督。道德天尊法力盖世,神通在上,无比广大。有开天辟地之能,创化天地万物,轻而易举,不在话下。三清开天辟地的反反复复。以元始天尊为首,灵宝天尊为次,道德天尊为底,上遵昊天上帝之命,下奉恩师鸿钧老祖法旨,每当虚空未开之时,正值开天造地之际,直到有一次造出来的一位巨人名叫盘古,受命鸿钧挥斧开天。先是女娲娘娘与伏羲大神在此次开辟前,于无边混沌的一个紫金葫芦内破葫而出。再到后来女娲下界,为造人间与兄长伏羲弃兄妹而成夫妇。接下来女娲补天,三皇五帝、封神大战俱已过罢;再到女娲孤战诸天,最终大战昊天上帝取胜后,取而代之,统一三界,号令乾坤。……
自那以后,三清以元始天尊为首,其次灵宝天尊与道德天尊,对女娲娘娘忠心无二,在后来的抗魔伐天中,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多次相助女娲娘娘,亲自在神魔战场中,降伏强魔。
再至后来,女娲与混鲲祖师的第二次大战中不幸落败,被活活生擒在三十六天紫宵宫外,让混鲲祖师以结界所困。而元始天尊就在此时,为救女娲娘娘,随同伏羲,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与西方二圣,杀上三十六天时。万分不幸之下,元始天尊随着灵宝天尊、道德天尊、阿弥陀佛、准提死于魔界之祖蒙督之手。至此殉道而亡,灰飞烟灭。
在民间,道德天尊和太上老君通常被视为同一位神祇。太上老君作为道教“三清”尊神之一,在道教中具有极高的地位。前面提到,太上老君的原型是春秋末期的著名思想家老子,他被认为是道家的创始人,著有《道德经》。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开山祖师,其形象常被塑造成白须老者,手握羽毛扇。太上老君的称号表明了他在道教中的尊贵地位,而道德天尊则是人们对他的另一称呼,两者在道教中被视为同一位神祇。
太上老君和道德天尊被视为神祇的原因在于太上老君在道教中被视为“道之身”,即道的化身。这一概念附合了道教创世理论的核心,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太上老君被认为是唯一真实的存在,因为他是“道之身”,世间万物都是他的“自身显现和外化”。
道德天尊作为太上老君的尊称之一,源自老子所著的《道德经》。《道德经》探讨了“道”和“德”的概念,强调了自然规律和道德准则。
其次,老子被尊为道教祖师还在于他的思想和学说对道教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由于老子(太上老君)既被视为“道”的化身,他的《道德经》中关于“道”与“德”关系的论述,又对道教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太上老君”和“道德天尊”在本质上都指向了老子这个同一历史人物,所以以,确立了其在道教中的神圣地位。
综上所述,太上老君和道德天尊之所以被视为一位,是因为他们在道教中被认为是同一人物的两种不同称呼。太上老君作为“道之身”的化身,体现了道教创世理论的核心;而道德天尊则是对老子及其思想的尊称,象征着他在道教中的至高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