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和国七十六周年华诞将至,秋风裹挟着时代的厚重与荣光,叩击着每一位见证者的心扉。尤其在观看九三阅兵的铿锵方阵与夜晚盛典的璀璨灯火后,那份因祖国强盛而生的自豪感,更让亲历岁月变迁的人们心潮难平。国庆前夕,我与阔别多年的老友郑白灵重逢。这位1964年出生、去年从恩平市交通运输局二级主任科员岗位退休的老者,虽已年过花甲,眼神里却仍闪烁着对生活的热忱,言谈间满是对过往岁月的珍视。
“我干干净净安全退休了,谢谢您当年的栽培。”退休时单位举办的欢送会上,郑白灵第一时间拨通了老领导的电话——那位 几十年前将他从基层举荐到政府办、如今已定居江门的前辈。有人不解:“您始终是中层干部,为何要如此郑重地汇报?”他却淡然一笑:“人不能忘了来路,衡量人生的从不是官职高低。”寥寥数语,质朴如金,却道尽了一位普通人最珍贵的初心。
郑白灵常说,1982年那场改变命运的考试,是他人生的“转折点”。彼时,恩平县委书记袁勋深入基层调研,发现写作人才青黄不接,基层稿件质量参差不齐,遂决定面向全县招录文职人员。消息一出,2590余名30岁以下的青年踊跃报考,热潮席卷侨乡。
1982年12月初,初试筛选出53名佼佼者(含4名并列者);历经复试、面试、政审、体检的层层淬炼,最终30人脱颖而出,成为“恩平县委写作培训班”的学员。1983年1月4日,培训班在鳌峰山麓的县委党校开班——县委的重视程度远超想象:学员不仅能领取生活费,还能聆听《南方日报》《羊城晚报》等媒体名编名记的亲授课程。三个月半封闭、半军事化的学习里,笔耕不辍的日夜、严苛细致的考核,让这群青年完成了从“爱好者”到“专业写手”的蜕变。1983年3月底,他们奔赴县直单位与各公社党委,投身文书写作工作,一年半后正式转为国家干部。40余载光阴流转,这30人在各自岗位上发光发热,这期培训班也因此被亲切地称为“恩平黄埔军校”。为此他感谢恩平县委给了他人生转变的机会。
彼时的郑白灵,还是县国营农机修造厂的一名工人。对写作的热爱,让他在机床的轰鸣声中始终没有放下笔杆。凭借常年积累的文字功底,他在众多考生中一路过关斩将,以第7名的成绩跻身培训班。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县人民政府办公室秘书科,从“打铁人”变成“笔耕者”,完成了人生最重要的角色跨越。后来,他又升任恩平县交通委副科长,直至退休。
回忆起当年的调令,他忍不住笑了:“那张从农机厂调往市府办的条子上,写着‘因革命工作需要’。现在听着像玩笑,却是当年最真挚的时代印记。”他将这张纸条悉心珍藏,不是为了缅怀过往的身份,而是为了铭记共和国一步步走向进步的每一个脚印。
在交通局运管部门工作的岁月里,郑白灵面对的是旁人眼中“油水丰厚”的岗位,却始终如一地守着“底线”。依法依规办事,不向贪腐低头,他用数十年的坚守,赢得了单位同事的敬重与群众的认可。“我没做过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他坦言,“但能在平凡岗位上守住本心,六十岁安稳退休,就已是最大的圆满。”
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没有身居高位的光环,郑白灵的人生如一杯清茶,平淡却回甘悠长。他用40余年的坚守告诉我们:平凡的岗位,也能书写不凡的人生;朴素的初心,便是最珍贵的人生印记。
冯创志,曾任恩平报社社长、总编辑,恩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恩平市贸易局长,恩平市外经贸局长,恩平市发改局长。退休后至今被聘为中央和省驻江门记者协会高级顾问;恩平市红色文化研究会会长,恩平市冯如文化研究会创会第一副会长。2015年被中国创新管理研究院聘为客座教授;国内多家主流媒体专栏撰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