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辉诗赏析
☆ 秋风送来故乡的炊烟
王辉
早已习惯 囿于
整齐的四合院 青灰的高墙
围成井口一样的天空
日历凋零成银杏的叶片
圆月 唯一的
窥探远方的一孔门镜
床 这叶孤独的扁舟
常载我寻着月光的溪流
驶入梦的港湾
今夜 一阵冷风袭开后窗
我感受到了
这是来自北方的讯息
我嗅出风里炊烟的味道
有媳妇炖大鹅妈妈腌蒜茄子的香
我又变回了寻芳的蜜蜂
扑向那抹摇曳的浅蓝
樊志和评诗:
王辉这首《秋风送来故乡的炊烟》与文曦的“城市楔烟”形成有趣的对照:一个被高楼夹缝“硬塞”,一个在四合院“井口”里“软垂”;一个让炊烟攻城,一个让炊烟招魂。王辉的独绝处在于:他把“封闭”写成“漏斗”,把“乡愁”写成“蜜蜂振翅”的瞬时花粉过敏——一嗅就肿眼,一肿就落泪。
一、空间:四合院=倒扣的井/压缩的暗房
“整齐的青灰高墙/围成井口一样的天空”——
诗人不正面写“囚”字,却用“井口”让天空缩水成一枚硬币;读者抬头,看见的不是天,而是“故乡的底片”被高墙四角框住。
“日历凋零成银杏的叶片”——日历本为时间,却“空间化”成落叶,暗示:时间无法流动,只能层层堆积在井底。
“圆月/唯一的窥探远方的一孔门镜”——月亮被贬为“猫眼”,故乡被反锁在门外,月只是“窥视”的帮凶。
三句连缀,一座四合院成了巨大的“暗房”,乡愁是洗相液,越洗越显影。
二、床:把“眠”写成“潜航”
“床/这叶孤独的扁舟”——诗人把卧具写成“潜水艇”,把“做梦”写成“水下潜航”;
“常载我寻着月光的溪流/驶入梦的港湾”——月光=水流,梦=港口,现实=陆地;
于是“睡眠”不再是休息,而是每日一次的“偷渡”。
但潜航有致命缺陷:船票只限单程,醒来必被潮汐推回“井口”。
“潜航”意象把“失眠—做梦—返乡”写成一条水下管道,含蓄道出:只有失去意识,才能合法入境故乡。
三、风:后窗=暗房突然开盖
“一阵冷风袭开后窗”——关键词是“袭”+“开后窗”。
四合院本是密闭冲洗罐,后窗被风“撞”开,相当于暗房漏光,所有底片瞬间报废,却也“曝光”出真正的图像:
“我嗅出风里炊烟的味道/有媳妇炖大鹅妈妈腌蒜茄子的香”——
嗅觉像一束白炽灯,啪一声点亮暗房:
1. 媳妇+妈妈,两代女性同时掌勺,时间折叠;
2. 炖大鹅(热、油脂、节庆)与腌蒜茄子(冷、发酵、日常)并置,味觉上“冷热压缩”,把北方整个秋冬塞进一口灶膛;
3. “我又变回了寻芳的蜜蜂”——“寻芳”原指追逐花香,此处追逐“肉香+酱香”,把口腹之欲写成艳情,既滑稽又精确:成年人在城市再端庄,一闻家乡味就“蜂”狂,瞬间“出轨”到童年。
四、语言:三项“反向比喻”
1. 天空→井口(大→小)
2. 日历→落叶(时间→空间)
3. 人→蜜蜂(哺乳动物→昆虫)
诗人连续把“宏大”压成“口袋物”,再把“人”降级为“蜂”,形成“体积递减”的滑梯,使情感在缩小中失重,越滑越速,最后“扑向那抹摇曳的浅蓝”——
“浅蓝”是什么?可以是炊烟、是天空、是灶膛的火苗外缘,也可以是记忆本身。诗人不点破,只给出一个“摇曳”的动势,让读者像蜜蜂一样悬停在“嗅得到却抓不住”的半空。
五、节奏:从“静物”到“惊飞”
全诗前四节均为“静”“慢”“封闭”:
整齐、青灰、圆月、扁舟……镜头几乎静止;
到“冷风袭开”突然动词爆炸:袭、开、嗅、变、扑——一连五个动词,节奏由“长镜”切为“手持跟拍”,把读者从井底一把拽出,甩向北方灶台。
这种“静—动”骤转,正是“蜜蜂振翅”的声学效应:先闻香,再嗡嗡,再扑过去,文字节奏与蜜蜂飞行动作同构。
六、留白:不写“归”只写“扑”
诗在“扑向”处戛然而止,至于“扑到没有”“是否被玻璃撞回”,诗人不再提供镜头。
这一停,让“乡愁”保持“飞行状态”——永远趋近,永远悬停,像蜜蜂一生都在“寻芳”却从不把花搬回蜂巢。
读者合上书,仍听见翅翼震动在耳腔,那是自己胸腔里“另一只蜂”开始嗡嗡作响。
总结
王辉的独到是:把“四合院”写成暗房,把“睡觉”写成洗照片,把“嗅觉”写成漏光;最后让一阵风“曝光”全部底片,使人瞬间“蜂化”,一头撞向遥不可及的浅蓝。炊烟在这里不再“攻城”,而是“招蜂”——一嗅,人就“消肿”成童年,再高的青墙也关不住这股“甜腻的冷风”。
☆ 断荷残梦(新韵)
王辉
繁华谢幕伴霜摇,断梗残茎不忍瞧。
梦里常闻蛙鼓脆,醒时奢赏粉蝶娇。
曾经叶伞遮游舸,难忘荷灯染洞箫。
暂卸浓妆雕玉藕,相约翌夏赴香潮。
文曦评诗:
王辉老师的这首七律以秋日残荷为吟咏对象,通过今昔对比与拟人手法的运用,展现了对生命盛衰的深刻感悟,并寄寓了重焕生机的希望,仅从艺术特色和核心主旨两方面浅析。
艺术特色
遵循“现实—回忆—展望”的递进逻辑,首尾呼应,由衰败之景升至生命哲思。
全诗赋予荷以人格(“谢幕”“浓妆”“相约”),使物我交融,情感更具感染力。
感官通感:蛙鼓(听觉)、荷灯(视觉)、洞箫(听觉)等多重感官意象交织,丰富诗意层次。
象征手法:“玉藕”象征潜藏的生命力,“香潮”隐喻未来的复兴,使简单的物象承载深刻哲理。
核心主题
此诗不止于悲秋,更通过荷的枯荣,揭示生命 “衰败为重生之始” 的循环真理。在残破中雕琢希望,在寂静中聆听未来的潮声,展现了东方美学中“枯荣一体”的智慧。
这首诗如同一幅写意水墨,在残荷的墨色疏淡间,留白了整个夏天的喧闹与下一个花期的承诺。
巴彦诗词楹联协会编辑部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