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
——附评析
文/张海峰(陕西)
在丘陵
起伏独怆
慨旅途坎坷
励练后
却与黄昏在峥嵘
在邀约谁?
昔日的葱茏还是早到的枯黄
云影漫过褪色的田埂
在村头游荡,许久
碰落檐角最后一声蝉鸣
沉入夜的怀抱
把星子吹亮,又吹轻
2025.9.
评析:
《秋风》一诗以简洁的意象和凝练的语言,勾勒出秋日旅途中的苍茫与哲思,展现了诗人对生命历程的深沉观照。以下从意象运用、语言张力、情感层次三个角度进行评析:
一、意象的时空交织与生命隐喻
诗歌以“丘陵”“黄昏”“田埂”“蝉鸣”等意象构建了空间的起伏与时间的流逝。
“起伏独怆”既描摹地形,又暗合心绪,与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的苍茫感形成互文;
“褪色的田埂”与“早到的枯黄”将自然衰败与人生倦意叠加,而“葱茏”的昔日回忆又注入一抹亮色,形成枯荣对照。
尤其“碰落檐角最后一声蝉鸣”一句,以动写静,将无形的秋风具象为一只轻巧却无情的手,蝉鸣的陨落象征夏日热情的终结,细腻中透出怅惘。
二、语言的悖论张力与哲学意味
诗中动词与形容词的运用充满矛盾张力:“励练后/却与黄昏在峥嵘”中,“峥嵘”本喻艰险,却与“黄昏”的沉暮并置,暗示奋斗后仍陷于矛盾的宿命感;
末句“把星子吹亮,又吹轻”更是神来之笔——秋风既可点亮希望(吹亮),又将其稀释于浩瀚(吹轻),暗喻生命辉煌的短暂与虚无。
这种亮与轻的悖论,接近道家“虚而不屈,动而愈出”的宇宙观,赋予秋风以超越季节的哲学气质。
三、情感结构的开放性探索
诗歌的情感脉络并非线性铺陈,而是通过跳跃的问答与场景转换实现:“在邀约谁?”的发问未得答案,却引出云影游荡、蝉鸣沉夜的寂静画面,暗示追问本身即是徒劳。
“沉入夜的怀抱”既似归隐的安宁,又含消融于虚无的悲凉,这种未完成的情绪留白,邀请读者代入自身的生命体验,与诗人共构秋风的双重面孔——既是摧折者,亦是抚慰者。
总结
这是一首瑕不掩瑜的优秀短诗。
《秋风》的成功,在于将古典诗歌的意境与现代诗的碎片化表达融合,以微小场景承载宏阔哲思。其最大的成功在于创造了“碰落蝉鸣”和“吹轻星子”这两个极富创造力的核心意象,使常见的秋日主题焕发出新的光彩。诗歌意境统一,情感深沉,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细微变化的敏锐感知力和出色的语言转化能力。
注:原创首发。
张海峰,微信名:海峡两岸,籍贯:陕西省西安市。喜欢用文字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来丰盈自己。小说、诗歌、散文、诗评散见公众平台及传媒电台千余篇(首)。有入多种选本,偶有获奖。【西宁表情】微刊特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