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承尧
秋雨绵绵,连续下了三天,玫瑰小镇俨然变成云雾缭绕的仙境。喜欢淋雨,就是这种飘飘洒洒的,略带一丝忧愁的雨。索性丢了雨伞漫步,沿着蜿蜒的玉带河,穿过成片的玫瑰花田,来到翠屏山。
翠屏山,名不见经传。它隐藏在角落里,低调不张扬,只有来到它的面前,才能感受它含蓄而又奇特的魅力。登山吗?不了。雨天路滑,恐有不便——假如能有一处听雨轩,与一知己畅谈人生岂不更好?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倏地想起,翠屏山真有“神仙”。于是,寻寻觅觅来到山脚下的观音院。
观音院门口是敞开的,我径直走入院中,院子不大,却能接纳一切访客,容得下芸芸众生。犹记得上次匆匆来访,是在万物复苏的三月,门口也是这样敞开的。一眨眼,半年有余。
住持印慈大师竟还能认出我,着实让我十分感动。落座,寒暄,泡茶。大师赠予我一串檀木佛珠。之后是柴米油盐之类的话题。看来,道场处处都是,修行不分雅俗。一壶茶,一顿饭,乃至一句“吃了吗”,都是人心的体现。
来之前,早就听闻大师是一位杰出的画僧,在书画领域造诣颇深。我看到屋里的墙上挂满了大师的画作,还有一把橘黄色的吉他,闲暇之余拨几个琴音,让汩汩清泉流入心海。我想,这应该是另一种修行方式吧。
其实我们也一样,人人都有支离破碎,都有一地鸡毛,要学会自我调节,学会借助心里的光芒和情趣,来排遣生活的平淡、枯燥,甚至磨难。
除了印慈大师,翠屏山还有好几位僧人,他们都深居简出,与世无争。平日里有客来访,慈悲相迎。无客时,赚个清净。
大师说,山半腰还有一座宝峰寺,山顶上还有唐朝的多佛塔。整个翠屏山,既是大自然的恩赐,也是玫瑰花的发源地,玫瑰小镇的渊源大可追溯于此。
是的,如果来了兴致,向着翠屏山一路登高、壮志抒怀倒也是雅事一桩。怕只怕云烟雨雾之中,既看不清前路又迷失了当下的方向,才不值得。
天晴之后,我准备轻装上阵,亲身体会一下山高人为峰的感觉。不宜久留,向大师辞别。大师送我门外,目视我离去。我回首,一个清瘦而又笔直的身影伫立在细雨中,像一座雕像,顶天立地。
作者简介:刘承尧,山东肥城人。作品散见《齐鲁晚报》《辽宁青年》《泰山诗人》《桃花源》等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