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长兼总编:陈常河
1.
如今的济南,早已不是“五大火炉”的刻板印象。长青大学城的年轻身影为古城注入活力,高楼大厦在泉群与绿地间崛起,游乐场的欢笑与老街的静谧和谐共生。这座地大物博的城市,既守着“热情好客”的光荣传统——街头问路总能得到详尽指引,餐馆里老板会主动推荐地道吃法,又迎着时代的风走向繁华昌盛。泰山一脉的沉稳,泉水浸润的灵动,共同造就了济南——这座风景如画、既古老又年轻的城,始终以独特的魅力,在齐鲁大地上闪耀。
2.
散文:《大运海边上的明珠•德州》
唐增虎(山东)
运河的水波漫过千年,在鲁西北的沃土上托举起一颗明珠——德州。这里的故事,一半藏在漕运的帆影里,一半浸在扒鸡的香气中。
走在德州的街巷,扒鸡的咸香是绕不开的底色。大小店铺鳞次栉比,招牌上的“扒鸡”二字透着烟火气,但老辈人都清楚,真正的正宗不过二三家。关于这道美食的传说早已随运河水流传远,有说曾是御膳珍馐,有说因漕运商旅而声名鹊起,每一块酥烂脱骨的鸡肉里,都裹着德州人的烟火智慧与传承。
古迹与市井在这里交织成独特的风景。外族进贡留下的古庙静立街角,红墙黛瓦间藏着昔日的往来印记,殿外的石碑刻着模糊的铭文,字迹虽淡,却默默诉说着德州作为省际交汇处的过往。不远处的古玩市场则是另一番热闹景象,三教九流在此汇集,货架上的古玩杂货琳琅满目——铜器、瓷片、旧书、老物件错落摆放,虽说九成是仿品,但这“以假乱真”的热闹里,藏着国人对历史的好奇与收藏的热忱。作为全国十大收藏市场之一,这里早已不是单纯的交易地,成了德州拉动文旅、彰显特色的名片,南来北往的掏宝客摩肩接踵,盼着能从一堆“寻常物”里觅得惊喜。
运河不仅带来了商机,更沉淀了文化。街头巷尾的传统手艺小吃冒着热气,糖画师傅手腕轻转,糖浆便在石板上化作飞禽走兽;剪纸艺人指尖翻飞,市井百态跃然纸上,这些手艺里藏着最鲜活的风土人情。四处散落的名人志士遗迹,或是一处旧居,或是一方题刻,都在印证着这片土地的人杰地灵。当《大运河》纪念币发行,冰凉的金属上镌刻着运河的波澜与德州的印记,更是将这份文化底蕴凝练成了可触摸的记忆。
从古庙的晨钟到市场的喧嚣,从扒鸡的香气到纪念币的纹路,德州就像运河边的明珠,在历史与当下的光影里,闪耀着独属于自己的光芒。
3.
散文:《颂高青》
唐增虎(山东)
踏入高青的土地,最先触碰到的是这里的温度——那是人与人之间不掺虚浮的热忱。街头巷尾,老者摇着蒲扇侃谈田横故里的忠义往事,摊主递过肉烧饼时多添的半勺芝麻,邻里间一声熟稔的“吃了吗”,都藏着这片土地孕育出的忠厚耿直。烟火气里藏着最鲜活的风土人情,七夕庙会时的糖画叫卖声缠满街巷,腊月里各家晾晒的香肠腊肉飘出年味,寻常日子的柴米油盐也透着踏实的暖意,让人一踏进来,便生出宾至如归的安稳。
高青的骨血里,浸着独特的地理馈赠。黄河水在这里拐过温柔的弧线,缓流浸润出沃野千里,也滋养出地下深藏的宝藏——优质的石油与天然气是大地沉默的馈赠,钻井架在田间悄然矗立,支撑起这片土地的厚重。而最动人的滋味,当属杯中那盏板倒井酒。传说吕洞宾云游至此,见井旁石栏阻碍路人取水,便俯身一扳将其放倒,井水瞬时清冽甘醇,此后以此井水酿酒,酒香便格外醇厚。如今这酒香早已越过乡关,响誉海内外,一杯入喉,先是粮食的绵甜,后有陈酿的余韵,是高青人待客的赤诚,也是岁月沉淀的芬芳。
酒过三巡,总要配上地道的地方美食。刚从吊炉里取出的肉烧饼最是解馋,酥皮层层叠叠,咬下去“咔嚓”作响,肥瘦相间的肉馅混着葱花的香气直冲鼻腔;黄河刀鱼则是时令珍馐,洗净后用薄盐腌制,入锅稍煎便外皮微焦,鱼肉细嫩得几乎不用嚼,鲜灵滋味里满是黄河的清冽。还有软糯香甜的高青大米饭,就着当地腌制的酱菜,简单一口便让人尝到烟火本真,这都是独属于高青的味觉密码。
走在这片土地上,脚步总会不自觉慢下来。陈庄-唐口西周遗址的夯土城墙静静矗立,出土的青铜簋上刻着模糊的铭文,砖缝里嵌着三千年前的礼乐故事;田横墓的封土堆旁,草木枯荣间仿佛还能听见“田横五百士”的忠义绝唱。流传已久的传说在坊间流转:有人说黄河边的老槐树曾为迷路的樵夫指路,有人讲板倒井旁的石板上还留着仙人的指印,这些故事为山川草木添了几分灵性。
从地下的矿藏到地上的文脉,从杯中的酒香到心中的人情,高青就像一块温润的璞玉,藏着自然的馈赠与人文的光辉,不愧是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
4.
散文:《秋分》
唐增虎(山东)
当第一缕桂香悄悄漫过窗棂,我才惊觉秋分已提着金黄的裙摆,轻轻叩响了时节的门扉。它先遣雁阵作信使,排着“人”字掠过云端,把“碧云天,黄叶地”的画卷铺向天际;又唤来秋雨当画笔,蘸着清露点染山河,让“一场秋雨一场寒”的絮语,在檐角滴落时都裹着温柔。
你看它多懂人间意趣,偏要倒着掀开时光的书页——先让石榴咧开红透的笑靥,把积攒了一夏的甜酿成籽实;再叫残荷擎着枯梗立于塘中,用“留得残荷听雨声”的意境,衬得岸边野菊愈发明艳。待暮色漫上来,它又捧出一轮皎皎月色,将“平分秋色一轮满”的诗意,轻轻洒在每一寸丰收的土地上。
此时的中华,正满溢着秋的盛景与国的欢腾。你看那稻田翻涌金浪,是大地在为丰年鼓掌;那枫叶燃遍群山,是山河在为盛世梳妆;那市井欢歌笑语,是百姓在为安定喝彩;那城乡龙腾虎跃,是人民在为富强昂扬。“稻花香里说丰年”的喜悦,与“国泰民安万事兴”的期盼相融,化作秋分时节最动人的乐章,唱响“天耀中华,福泽绵长”的铿锵。
5.
散文:《九一八国祭日:铭记与前行的坐标》
唐增虎(山东)
九月的风,总带着一丝格外的沉重。当凄厉的警报声划破长空,整个华夏大地仿佛都停下了脚步,在这一刻,时间回溯至1931年的那个夜晚——柳条湖的爆炸声撕开了和平的帷幕,日寇的铁蹄踏碎了东北的宁静,也在中华民族的心上刻下了一道深可见骨的伤痕。这一天,不是泛黄史书上冰冷的日期,而是融入血脉的记忆,是每一个中国人都该永远铭记的国殇。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这句泣血的呐喊,至今仍在历史的长廊里回响。我们不会忘记,杨靖宇将军在冰天雪地中,以棉絮、树皮充饥,却始终紧握钢枪,直至生命最后一刻;不会忘记,赵一曼同志面对敌人的酷刑,始终坚贞不屈,在刑场上留下“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绝唱;更不会忘记,东北抗日联军的战士们,在林海雪原中与日寇周旋,用草根、野果维系生命,却凭着一腔孤勇,在绝境中筑起一道不可逾越的长城。他们是黑暗中的火炬,是寒冬里的暖阳,用生命诠释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让“英雄”二字有了最厚重、最滚烫的注脚。
然而,英雄的抗争背后,是侵略者罄竹难书的恶行。南京城里,三十万手无寸铁的同胞倒在血泊中,昔日繁华的古都沦为人间炼狱;东北平原上,“万人坑”里堆积的白骨,无声控诉着日寇的残暴;华北大地的“三光政策”,让无数村庄化为焦土,无数家庭支离破碎。这些不是遥远的传说,而是历史的铁证,是刻在民族脊梁上的伤痛。我们铭记这些苦难,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警惕——和平从不是理所当然,忘记历史,便是对先烈的背叛,对未来的不负责。
时光流转,硝烟早已散尽,但历史的警钟从未停歇。2015年的九三阅兵,至今仍历历在目:整齐的方阵迈着铿锵的步伐走过天安门广场,先进的装备展示着大国的力量,老兵们胸前的勋章闪耀着岁月的光芒。那一刻,华夏儿女的骄傲在胸中激荡,世界看到了一个从苦难中崛起的中国,一个有能力捍卫和平的中国。这阅兵,是对先烈的告慰——你们用生命守护的祖国,如今山河无恙、国泰民安;这阅兵,也是对敌人的震慑——任何妄图侵犯中国主权的行为,都将被我们的钢铁长城击碎;这阅兵,更是对每个中国人的召唤——继承先烈遗志,扛起时代重任,让祖国的明天更加繁荣富强。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古人的智慧早已点明铭记历史的意义。今日的我们,站在先烈用鲜血铺就的土地上,享受着和平与发展的红利,更应不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誓言。我们或许不必像先烈那样直面枪林弹雨,但可以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科研工作者为突破“卡脖子”技术攻坚克难,教师为培育祖国的未来呕心沥血,普通劳动者为社会的运转默默奉献……每一份平凡的坚守,都是对“保家卫国、为国争光”的最好践行。
警报声终会停止,但它在我们心中激起的回响,永远不会消散。九一八国祭日,是铭记的日子,更是前行的日子。让我们带着历史的记忆,扛着先烈的期望,在复兴之路上坚定前行——因为我们深知,只有国家强大,民族才有尊严;只有我们奋力奔跑,才能让历史的悲剧永不重演,才能让华夏的光芒永远闪耀在世界东方。
6.
散文:《人生抒怀》
唐增虎(山东)
常立故园庭前,看暮色漫过青瓦,忽觉一生如卷,竟在檐角风铃的轻响里徐徐展开。
而今霜染鬓角,归园田居,却总在凭栏时想起临淄的灯火。那曾被客户唤作“送电极时雨”的日子,那让领导赞为“用电活地图”的岁月,恰似昨日檐下的雨,落得热烈,也渗得深沉。虽已告老,企业的朝暮仍挂在心头——如同老农惦念未收的稻,总怕风调雨顺里,少了自己添的一把力。
犹记当年,是命运掷出的一颗彩骰,让我从就业的尘途,跃入七八年高考的春潮。大学毕业时,背着行囊离乡,像一株被风移植的树,在临淄供电局的土壤里扎下根来。那时的艰苦是裹着晨霜的,却也催着人向上长:尊师守纪是本分,勤学苦干是日常,百余项荣誉是年轮里的纹,国考第一的勋章是枝桠上的花。后来站在讲台当培训老师,看着桃李过千,才懂“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意——不是要留下自己的名,是要让更多人举着灯,把供电的路照得更亮。也有过挺身而出的时刻,为正义仗义执言,为企业反窃电当“守护神”,那时没想过赞誉,只觉得肩上的责任,比星光更重。
再往回数,是儿时的烟火气。一家四口,挤在家国维艰的日子里,父母像两头拉车的牛,一头载着奶奶的安康,一头载着我们上学的路。晨光里,他们的背影被拉得很长;暮色中,灶台上的粥香,是苦日子里最暖的糖。那时不懂“粒粒皆辛苦”的深,只记得母亲缝补衣服时,线头绕了又绕,像要把日子里的破洞,都织成完整的布。
风又吹过庭前,把回忆的纸页翻得沙沙响。这一生,从苦里熬出甜,从离乡走到归乡,从懵懂小儿长成众人眼中的“双师专家”,不过是守住了两个字:“用心”。用心待家,用心待业,用心待每一个需要我的时刻。如今回头望,所有的艰辛都成了酿蜜的花,所有的付出都成了照路的灯——这便是我的人生,平凡如草,却也向阳而生,开过自己的春天。
7.
散文:《九月话:秋收》
唐增虎(山东)
九月的风裹着金秋风光漫过田野时,稻穗已染透了阳光的颜色,从田埂这头铺到那头,像给大地盖了床金灿灿的毯子。花谢叶落的时节,倒不见萧索——石榴树把红灯笼似的果子挂在枝头,梧桐叶飘落在田垄上,反倒成了孩子们追逐的小扇子,连空气里都飘着成熟的甜香,那是丰收独有的味道。
白日里秋高气爽,是青年们的主场。收割机在田里画出弧线,轰鸣声响彻田野,青年们握着镰刀,弯腰割过残留的稻茬,汗水顺着额角往下淌,却顾不上擦——眼里盯着满田的收成,手里的动作就不停歇。偶尔直起身歇口气,望着堆得像小山的谷袋,嘴角的笑藏都藏不住,抬手抹把汗,又一头扎进金黄里。
孩子们的游戏总围着秋收转。田埂边,几个小家伙蹲在土坡上烤红薯,火苗舔着干枯的稻秆,焦香很快漫开来;晒谷场旁,他们追着飘飞的谷壳跑,笑声惊飞了枝头的麻雀,累了就坐在老人脚边,听老人讲过去秋收的故事。老人手里择着棉花,眼里映着孩子们的身影,偶尔从兜里摸出颗炒花生,塞给凑过来的孩子,皱纹里都漾着欢乐,“慢点跑,别摔着”。
待夜色漫过田野,晒谷场的灯亮了。昏黄的光圈里,老人们坐在竹椅上守谷,手里的烟杆明灭,虫鸣成了秋夜的背景音;青年们忙着把最后一袋谷粒抬进仓,麻袋沉甸甸的,压得肩头微微下沉,却笑得踏实。仓门关上的那一刻,整个村庄都浸在丰收的喜悦里——花谢叶落是为了来年的新生,而这满仓的粮食、满场的笑声,才是九月最实在的答案。
8.
散文:《赶烤中心——张店》
唐增虎(山东)
在时光长河的流淌里,淄博张店,这座散发独特魅力的城市,有着饶有趣味的起源。
追溯往昔,此地曾是交通要道上的关键节点,往来的商旅如织,寻找着歇脚之所。彼时,有一家姓张的人家独具慧眼,在此开设了一家驻马店。这可不是普通的马店,它不仅为南来北往的旅人提供休憩之处,还精心照料他们的马匹,解决了旅途中的一大难题。凭借着周到的服务、热情的态度,这家驻马店声名远扬,成为了旅人心中的温暖港湾。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店”这个名字逐渐取代了原名,被人们口口相传。从一家马店,到一个村落,再到如今繁华的城市,张店完成了令人惊叹的蜕变。
如今,张店早已不是那个只有马店的小地方,它成为了淄博的中心城区,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金融、科技中心 。这里不仅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在铅、煤、冶炼、化工、制药、兵工、机电等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从曾经的工业小城发展成为门类齐全的现代化都市,还凭借着独特的魅力被誉为八大幸福指数城市之一。
在“进淄赶烤”的热潮里,张店的热度更是一路飙升。八大局弥漫着浓郁的烟火气,琳琅满目的特色小吃和手工艺品,让人目不暇接;海岱楼宛如一位历史的守望者,静静矗立,见证着岁月的变迁;孝妇河喷泉在灯光的映照下,翩翩起舞,美不胜收;四宝山的葱郁山林,是城市的天然氧吧;牧羊村烧烤摊前,炭火熊熊,香气四溢,食客们围坐在一起,享受着美味的烧烤,畅谈人生;博味餐厅里,一道道鲁菜经典,展现着齐鲁大地的饮食文化;山东理工大学的校园里,青春的气息扑面而来,莘莘学子在这里追逐梦想;街边的公园,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老人们悠闲地打着太极,孩子们嬉笑玩耍,充满了生活的温馨。
这一切的繁荣,离不开城市管理者的努力。马小磊书记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激发了全市人民的文明自豪感。每一个张店人都积极践行文明行为,热情迎接八方来客,让张店成为了一座充满爱与温暖的城市。如今的张店,正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前来打卡,它也必将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闪耀,成为人们心中永恒向往的明星之城。
9.
散文:《古城青州》
唐增虎(山东)
云门山上的“寿”字最是惊人,一笔一画皆有丈许,寻常人站在那笔锋之下,竟不及它的一寸高。山风掠过崖壁时,仿佛还能听见千年前匠人凿石的回响,而不远处的千佛山,晨钟暮鼓里藏着普渡的灵光,香火缭绕间,将古城的岁月都熏得温润起来。
这方曾名为“益都”的土地,从来都不缺辉煌。青州府的旧影藏在斑驳的城墙里,砖石上的纹路是时光刻下的史书,记载着过往的兵戈与繁华。宋城一条街最是鲜活,青石板路被游人的脚步磨得发亮,两侧商铺飘出地方美味的香气——是刚出锅的肉火烧带着焦香,还是糁汤的醇厚在鼻尖打转?护城河绕着街巷缓缓流淌,水面映着岸边的高楼,新与旧就这样隔水相望,却丝毫不显违和。
若要寻人文的印记,不必刻意找寻。山间的碑刻皆是文人墨客的心血,字里行间藏着对青州的偏爱;庙会与花会是古城的心跳,锣鼓声里,人们穿着传统服饰穿梭,糖画、剪纸的摊位前挤满了孩子,文化的传承就在这热闹里悄悄延续。更不必说那些高山峻岭,鬼斧神工的奇石、蜿蜒的栈道,每一处美景都是自然的馈赠。站在山巅俯瞰,青州的轮廓在云雾中若隐若现,仿佛能看见当年益都的风采,正透过千年时光,与此刻的人间烟火重叠。
10.
散文:《小人》
唐增虎(山东)
案头咖啡尚余温,抬眼望窗外流云,忽想起那句“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古人生花的笔,早把一类人的模样刻进了时光里——平日里许是藏在人群中,眉眼间瞧不出异样,可一旦得了些微权势,便立刻忘了来时路,尾巴翘得老高,说话办事都带着几分咄咄逼人的猖狂。
莫言先生的话总带着几分戳破现实的清醒:“伤害你最大的,往往就是你有恩于他,不设防掏心掏肺的身边人。”这话读来扎心,却偏偏是许多人亲身经受过的凉。曾以为掏心换心是处世之道,对身边人倾囊相助,连软肋都坦然相告,可到头来,最痛的刀往往来自最信任的人。他们知晓你的软肋,清楚你的在意,便借着这份“了解”,在你毫无防备时递来寒意。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便难免有小人踪迹。职场里常见这样的场景:你熬夜赶的方案,被人悄悄署上自己的名;你真心提点的建议,转头就成了对方在领导面前诋毁你的由头。可仔细想想,那些离开了便散了的,本就只是工作关系,不必为了不值得的人搅乱自己的心绪。
有人说弱肉强食是动物的本性,可人心毕竟不是兽心。总有人选择守着一份善良,哪怕偶尔会被欺负,也不愿同流合污。就像老辈人常说的“人善人欺天不欺”,善良或许换不来某些人的善待,却能积攒下无形的福报。你帮过的人、做过的好事,或许当下看不出痕迹,但时光从不会辜负每一份真诚与善意,人若不给你回馈,上天自会以另一种方式补偿。
“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这话不是诅咒,而是对因果的敬畏。见过有人为了眼前利益,把事做绝、把话说满,最后落得众叛亲离的下场;也见过有人凡事留一线,给别人余地,也为自己留了退路。就像“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你释放的善意,终会在某个时刻,以温暖的姿态回馈到自己身上。
其实不必怕小人,也不必为他们耗尽心神。公道自在人心,谁是真心,谁是假意,日子久了自会分明。守住自己的本心,不与小人争长短,不被恶意扰心境,便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就像这杯咖啡,初尝或许带点苦,细细品来,却有绵长的醇香——善良的人,终会在自己的世界里,尝到生活本该有的甜。
11.
散文:《山青水秀:临沂》
唐增虎(山东)
沂蒙山脉以山高岭峻之势横亘鲁南,峰峦如聚,崖壁似削,尽展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山间藏着国家原始森林,清晨薄雾如纱,漫过苍翠的林海,惊起林间群鸟啾鸣,伴着野花的馥郁,处处是鸟语花香的景致。更有党参、灵芝等贵重药材隐于林下,与清泉奇石相映,难怪这片土地自古便有“人杰地灵”的美誉。
山水的灵秀滋养出人文的璀璨。地下,古遗迹沉默矗立,出土文物带着时光的包浆,诉说着先民的智慧;地上,书法大家的笔墨气韵融入风土人情,街头巷尾仍飘着笔墨留香。而历史的高光处,当属抗日解放战场上的峥嵘岁月——这里是革命圣地,无数风云人物在此留下传奇。徐向前曾坐镇沂蒙指挥作战,在孟良崮战役等关键战事中运筹帷幄,将山高岭峻的地形化作天然屏障;罗荣桓率部在此创建抗日根据地,与百姓结下生死与共的鱼水情,至今仍有老人能讲起他扎根山村、发动群众的故事。英雄烈士陵园的松柏常青,每片叶子都镌刻着牺牲与奉献,而“红嫂”们用乳汁救伤员、以针线纳军鞋的壮举,伴着《沂蒙小调》的悠扬,早已化作永不褪色的精神图腾。
岁月流转中,临沂以“后来居上”的姿态生长。曾经“豆吃咸菜”的记忆,已被经济强市的繁华取代:国家富强村星罗棋布,服装城商贾云集。当夜幕降临,高楼耸立的城区灯火如昼,灯红酒绿的不夜城涌动着烟火气,让山的厚重与城的活力在此完美交融。
从山林秘境到革命热土,从历史深处到现代繁华,临沂的每一寸土地都藏着故事,每一缕风光都透着灵秀,在时光中沉淀成独有的韵味。
《孔子故里知名作家文学社》
本刊文学顾问:陈文龙 金波 陈钦华 张耀光 黄秀峰 哈生寿 江铃 陈立强 秋枫
名誉社长:王德席 陈长海
文学总监:王德席
社 长:陈常河
总 编:陈常河
副社长:王小强 刘居 吴菲菲
小说散文收稿主编:刘居
诗歌主编终审:王小强
诗歌副主编二审:殷修亮
文学策划部部长:吴菲菲
管理部部长:张俊森
编辑部部长:吴菲菲 湛景成
文学编辑:李丽君 林辰 叶子轩
宣传部部长:陆增光 唐雍
现代诗收稿一审:马吉明 吕玲
古体诗收稿一审:张俊森 赵万瑞
编 委:王德席 秋 枫 陈长海 陈常河 王小强 刘居 殷修亮 吴菲菲 湛景成 张俊森 赵万瑞 马吉明 吕玲 陆增光 唐雍 李丽君 林辰 叶子轩 唐增虎 刘 兵
(排名不分先后)
本刊合作平台:《黄果树文学社》《北方诗刊》《关东文苑》《宁古塔作家》《宁古塔作家网》《中华诗艺社》《宜昌文学》《枫叶诗刊》《凤凰山诗刊》《中国爱情诗刊》《当代短诗选》《汶水之滨》《百花艺苑》
投稿请加社长微信abcdef-668811
手机号13114910118(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