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当九月的晨光为曲阜的古柏镀上金边,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的庄重与世界旅游日的热忱在此交融。作者强军先生以细腻笔触为笔、以圣城秋韵为墨,将祭孔大典的礼乐威仪、研学现场的生动互动、老街巷里的文化肌理娓娓道来。
文中没有宏大叙事的空泛,却在青铜鼎彝的幽光里、尼山砚的纹理中、游客的真切感言间,勾勒出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的共生图景——孔子的智慧不再是尘封的典籍,而是能被触摸、被感知、被传递的生活温度。
这篇散文既是对一场文化盛会的鲜活记录,更诠释了“和合共生”的深层内涵:文明因传承而不朽,旅游因文化而深刻。循着文字的足迹,我们亦能读懂这场跨越千年的“有朋自远方来”。(285字)
【散文】
圣城秋声里,天下共此时
作者:强军/陕西宝鸡
九月的曲阜,总被一层温润的光晕笼罩。孔庙的琉璃瓦在晨雾中流转着暗金,泮水桥边的古柏抖落晨露,细碎的声响与远处钟楼的晨钟相和,漫过明故城墙,漫过护城河畔初黄的柳丝。2025年的这个秋天,当9月27日的第一缕阳光掠过大成殿的鸱吻,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的旌旗与世界旅游日的标识在圣城上空同时舒展,古老的文明密码与全球的旅行向往在此刻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穿过棂星门,香火的气息便与秋桂的甜香缠绕在一起。身着传统服饰的礼官正整理着祭器,青铜鼎彝在晨光中泛着幽光,其上的饕餮纹仿佛仍在诉说着三千年前的礼乐文明。作为文化节的核心盛典,祭孔大典的筹备早已就绪,丹陛之下,来自海内外的嘉宾与学子肃立等待,他们的身影与两侧的古柏构成了一幅动静相济的画卷——古树是凝固的历史,人群是流动的传承。
“鼓初严,鼓再严,鼓三严……”随着三通鼓响,祭孔大典正式开始。佾舞生迈着方整的步伐入场,朱红色的舞袖在青砖上划出优美的弧线,与编钟奏响的《大成乐》相得益彰。主祭官诵读祝文,“惟兹仲秋,序属三商……大哉孔子,和合共生”的字句在殿宇间回荡,与两千多年前孔子周游列国时的弦歌之声遥相呼应。此刻的大成殿,香火缭绕中,孔子的塑像静静矗立,那双穿越千年的目光,似乎正凝视着眼前这场跨越国界的致敬。来自法国的汉学家皮埃尔举着相机,镜头始终追随着仪式的每一个细节,他在日记里写道:“这里的礼乐没有翻译,却能让人心生敬畏,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祭孔大典的肃穆尚未散尽,研学推广区已热闹起来。几个戴着红领巾的孩子正围着非遗传承人学扎孔府绸结,丝线在稚嫩的手指间穿梭,转眼便成了象征吉祥的“如意结”。不远处的展板前,“孔子周游列国路线图”与“山东研学打卡地”重叠呈现,曲阜三孔、泰山、岱庙等景点被串联成线,吸引了大批游客驻足咨询。“以前只知道孔子是思想家,这次跟着文化节的研学路线走,才发现他的足迹里藏着这么多文化密码。”来自河南的游客李女士拿着攻略,计划带孩子重走孔子之路。这种将文化传承与旅游体验深度融合的形式,正是文化节的点睛之笔——让游客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在行走中触摸文明的温度。
午后的曲阜老街,青石板路被阳光晒得温热。沿街的店铺里,楷木雕刻的孔子像、印有《论语》名句的折扇、用孔府秘方制作的糕点,都成了游客争相选购的纪念品。一家非遗手作店里,店主王师傅正给几位外国游客演示尼山砚的制作技艺,他指着砚台上的天然纹理说:“这石头来自尼山,也就是孔子的诞生地,每一块都独一无二。”游客们听得入神,不时用手机记录下打磨、雕刻的瞬间。在这条老街上,文化不再是陈列在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融入日常的器物与味道,是能被触摸、被品尝、被带走的记忆。
当圣城的暮色渐浓,曲阜国际会展中心内却灯火通明。“和合共生”主题论坛正在进行,来自十几个国家的学者、旅游从业者围坐一堂,探讨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的融合之道。山东省文旅厅的负责人指着屏幕上的数据介绍:“借助孔子文化节的影响力,去年山东接待研学游客超千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同比增长三成。”世界旅游组织的代表则接过话头:“世界旅游日的初衷,就是通过旅游促进文化交流。曲阜的实践告诉我们,传统文化可以成为全球游客共同的精神目的地。”论坛间歇,嘉宾们翻看着文化节的活动手册,祭孔大典的照片与乡村旅游的实景图并列,古老仪式与现代生活的碰撞,恰如手册扉页上的那句话:“圣人之乡,亦是天下之游。”
而在曲阜之外,世界旅游日的氛围同样浓厚。泰山脚下的乡村民宿里,店主正给游客讲解“泰山封禅与孔子思想的渊源”;济南的趵突泉边,志愿者向中外游客发放《论语》节选译本;青岛的海滨栈道上,“孔子与海洋文明”主题展览吸引了大批市民驻足。从鲁南的古城到胶东的海岸,山东正以孔子文化为纽带,编织一张覆盖全域的文化旅游网络。一位来自泰国的游客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以前来中国只看风景,这次跟着旅游日的活动走进乡村,听老人讲孔子的故事,才明白中国文化的根在哪里。”
深夜的尼山圣境,一轮明月悬于天际。孔子像矗立在山巅,目光俯瞰着这片土地。山下的广场上,文化节的闭幕式刚刚结束,人们渐渐散去,只留下零星的灯火与悠扬的古琴声。远处的村庄里,农家客栈的窗户透出温暖的光,想必是游客们还在回味着一天的见闻——或许是祭孔大典上的那一缕香火,或许是老街上的那一块糕点,或许是论坛上那句关于“共生”的论断。
从公元前551年尼山的一声啼哭,到如今全球范围内的文化敬仰;从1983年中国加入世界旅游组织,到如今以文化为核的旅游新模式,时间在这片土地上刻下了太多故事。2025年的9月27日,当孔子文化节与世界旅游日在曲阜相遇,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节庆的盛会,更是文明传承的生动图景——古老的思想在旅游的桥梁上焕发新生,全球的目光因文化的共鸣在此汇聚。
秋风吹过尼山的丛林,带来远处城市的喧嚣,也带来文化传承的私语。或许正如《论语》中所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当圣城的晨光再次唤醒古柏,当游客的脚步再次踏上青石板,这场跨越千年的文化之约,还将在每一个九月的秋风里,续写新的篇章。而那些因旅游而相遇的人们,因文化而相连的心灵,终将在“和合共生”的理念中,走向更远的未来。(2122字)
共2419字 2025年9月27日于宝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