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鸟先飞早入林,勤能补拙是良训。"——这是我后来才懂得的道理。
我,杨金高,出身低微,确实是个大笨人。这话不是自谦,亦非自嘲,乃是实情。记得小学一年级时,我考了两个零分,白卷上干干净净,连个墨点也没有。父亲见了,不发一言,只递给我一把柴刀,命令我去砍柴。那时节,哪怕后来长到26岁了,我都不知道何为"情商",只觉得脑壳里空空如也,连只蚂蚁也爬不进去。
记得山里的茅柴硬得很,刀锋下去,往往只留下一道白痕。我砍了老半天,手掌磨出血泡,才砍得一小捆。父亲见了,仍是沉默。次日清晨,他又递来柴刀。如此反复,我的手掌先是血泡,继而结痂,最后竟生出老茧来。手掌硬了,脑壳似乎也开了窍。再后来,大约是8岁吧,我在东乡瑶圩文溪村江家塘小山丘砍柴,被山蜂叮了,肿了半边脸,从此莫名其妙,意外发现书本上的字不再游来游去,而是规规矩矩排着队,任我辨认。
小学、初中,我的成绩竟遥遥领先起来,甚至当上了学习委员、语文课代表。尤其背书厉害,读语文背书,几乎每次是第一个把书背完。大队中学读初二时,全年级只考取两名高中生,我居首位,比第2名多出10多分。这倒不是因为我有多聪明,而是我晓得自己笨,便比别人多花了些时间。1979年9月,我录取到全县农村重点中学王桥读高中阶段,两个班级,我在尖子班45人中排17名上下。语文、政治在前10名之列,作文常被老师当范文宣读。而数理化只是中等略偏上。这般成绩,在乡间已属难得,但我知道,这不过是因我肯下死功夫罢了。
1981年7月高考时,我离分数线差了30多分。这结果原在意料之中。我这样一个情商低下、智商平平、出身穷苦的乡下小子,能读到高中毕业,已经是祖坟冒了青烟。放榜那天,我独自坐在田埂上,望着远处起伏的山峦,忽然觉得,人生未必只有一条路可走。
由于家里贫穷,高中毕业当年10月,我通过体检、政审合格后,入伍到福建厦门东海前线某炮团服兵役。部队真是大熔炉,能把人磨圆了,也能把人磨尖了。我选择了后者,在培养军队两用人才时爱上了新闻写作,这爱好来得有点突兀,却扎扎实实救了我。在部队搞报道时,我的文章居然上了《解放军报》头版,南京军区《人民前线报》、福州军区《前线报》也都在头版头条分别发过我的消息和通讯。成绩可谓优异,不仅受到团政治处和营党委通令嘉奖,而且先后三次荣立三等功。就连团首长都夸我:"小杨不错。"也有人说我运气好,我却明白,这不过是因我别无长处,只得把全部精力都倾注在文字上罢了。
我在部队5年,写了4年新闻。退役后,贵人帮我自谋职业,有幸在县广播站当临时工,做编辑、记者。"临时工"三字,说白了就是纸糊的饭碗,意味着随时可能被辞退,意味着微薄的薪水,意味着在正式工面前抬不起头来。但我竟在这位置上看到了希望。我写啊写啊,不停地写,写县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写全县表现突出的先进典型,也写那些无人问津的小事,写那些被忽视的角落。因此,我的名字频频出现在省、市党报和电台、电视台,我也成了《抚州日报》首批特约记者;后来,《江西日报》也给了我特约通讯员的头衔。我几乎年年都是优秀特约记者,优秀特约通讯员。再后来,我竟凭着作品数量和质量,成为江西省作协会员,当上了区政协委员,区作协副主席、顾问。最难忘的是:东乡县首届感动东乡人物,10位典型竟有7人是我主笔或经我润色。
43年为党为国为人民勤奋工作,竟然获得县级以上各类奖项80余次。实话实说,这一切,靠的不是天赋,而是近乎愚蠢的坚持。我资质平庸,能走到今天,无非是比别人多熬了些时辰,多流了些汗水,多咬了几次牙关。世上比我强的人多如牛毛,但我这样差的底子,能活出自己的模样,实在是不幸中的万幸。
我今年61岁了,在区委宣传部退休。回望来路,经历简单,从部队团报道组到家乡县广播站,再到县人武部政工科,县(区)委宣传部、区文联。一路摸爬滚打,始终坚持写作,确实感慨良多。我信老天爷(老天爷就是党和政府和人民),也信老祖宗(老祖宗就是中华民族的古圣先贤,包括老子庄子孔子孟子鬼谷子等),更信自己那点微不足道的善良与慈悲。我这六十年证明了一件事:孝顺父母,不与父母冲撞,命运自然会顺当些。在单位上,不与领导冲撞(我曾多次公开顶撞领导,如今想来这是大错),工作更容易得到肯定。人生在世,修好自己,认识天命,涵养和气,温暖有缘人,结交品格优秀者为挚友,悟道,行道,得道,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
人在做,天在看,我信。万法皆空,因果不空,我亦信。这些话,不是从书上看来的,而是从生活中一点一滴悟出来的。记得刚入伍时,李波班长曾问我:"杨金高,你有什么特长?"我答:"报告班长,我没有特长,但我可以学。"班长笑了:"当兵的,要的就是这股劲儿。"后来我才明白,人生亦是如此。承认自己笨,反而能沉下心来学习;承认自己弱,反而能咬牙坚持;承认自己一无所有,反而能放开手脚去拼搏。
我常想,假如我当年聪明些,或许会走一条更轻松的路,但未必能走到今天的位置。从农民的儿子到县(区)委副科级宣传员,而且不会抽烟喝酒走后门拉关系,不谙所谓的人情世故。正因为笨,所以不敢取巧;正因为情商低,所以不懂得周旋;正因为出身贫寒,所以不怕吃苦,习惯了以苦为甜。这些所谓的缺点,反倒成了我的铠甲与利剑。
如今,我已不再年轻,但却痴心依旧。哪怕已经退休,依然笔耕末休。每当我拿起笔,仍感觉有一股热血在涌动。文字于我,已经不仅是谋生的工具,更是存在的证明。我笑自己是小人物在小地方写小文章享小意思。我用文字记录时代,记录心路,也记录自己的笨拙与坚持。或许,这就是老天爷给我安排的命——做一个笨人,走一条笨路,用最笨的方法,活出自己的人生,坚信老实人万岁!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笨人笨语,愿与天下笨人共勉。
杨金高:中外诗人注册会员,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西诗词学会会员,抚州市东乡区作家协会顾问、区委宣传部退休干部,1965年9月出生。曾任北京《报告文学》杂志特聘作家、《江西日报》特约通讯员,《抚州日报》首批特约记者。自1983年开始从事业余文学创作,有700多篇(首)约80多万字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作家》《光明日报》《农民日报》《中国纪检监察报》《中国人才报》等近百家报刊,并入选20余种选本。著有《龙山行吟》《东乡之光》《赤子心歌》《金高读书》《杨金高散文随笔选》。有作品在全国征文赛中获奖,在《中外诗人》多次发表个人作品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