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学智,1973年8月出生于宁夏西吉县,现任宁夏社科院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兼任银川市作协副主席;致力于中国当代文学及文化研究;出版《话语构建与现象批判《当代批评的众神肖像》《当代批评的本土话语审视》等11部理论著作,在《文学评论》《文艺理论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主持国家及省部级课题5项;入选宁夏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领军人才”培养工程,荣获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特贴专家,宁夏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宁夏文联“德艺双馨”等人才培养工程或荣誉;曾获第二届"茅盾文学新人奖”,宁夏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奖项。
这些年,自媒体的兴起就像一场无声的浪潮,悄无声息地改变了文学创作的生态。以前提起“写作”,总让人觉得是件带有距离感的事——好像得有扎实的文字功底,得懂点文学理论,最好还能进入专业的文坛圈子,才能把自己写的东西公之于众。普通人心里就算有再多想法、再动人的故事,也很难找到一个能被更多人看到的渠道,顶多是写在日记本里,或者和身边人随口聊聊。可现在不一样了,智能手机成了最方便的“创作工具”,不管是在地铁上、午休时,还是睡前的几分钟,只要有想法,打开手机敲几句话,就能写成一篇短文、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随笔,点击发送,就能被天南海北的人看见。这种变化,让“素人写作”从一个陌生的概念,变成了随处可见的日常。
很多人说,素人写作的爆发给传统文坛带来了“冲击”,可在我看来,这种“冲击”更像是一股新鲜的活力,把文学从“高雅的象牙塔”里拉回了烟火气的生活中。以前有些被称作“高雅”的文学作品,总喜欢围着作家个人的小世界打转,写的不是自己的小众情绪,就是远离大众生活的特殊经历。普通人翻开这样的书,往往觉得“看不懂”“不接地气”,找不到一点和自己生活相关的共鸣,时间久了,也就慢慢对这些“高雅”文学失去了兴趣。但素人写作不一样,大家写的都是自己实实在在的生活——可能是打工族加班到深夜的疲惫,可能是宝妈照顾孩子的琐碎日常,也可能是对小区里流浪猫的牵挂、对菜市场烟火气的感慨。这些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复杂的结构,却带着最真实的温度,让读者一眼就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更重要的是,素人写作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传统文学的局限。它让那些专注于个人经验的“高雅”文学不得不反思:读者真正需要的,到底是精致却冰冷的文字,还是能触碰到内心的真实情感?慢慢的,我们能看到一些传统作家开始转变风格,把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大众生活,写普通人的喜怒哀乐,这无疑是文学的一种进步。毕竟,文学从来都不是少数人的游戏,它本该属于每一个愿意表达、愿意倾听的人,素人写作的兴起,不过是让文学回到了它本该有的公共性和大众性而已。
可有意思的是,就算现在能写东西的人越来越多,产出的文字像潮水一样涌来,大家在选择读什么的时候,还是会下意识地向“经典”靠拢。你看,学生选课外书,老师和家长总会推荐《红楼梦》《西游记》;上班族想找本书放松,朋友之间互相安利的,也常是《百年孤独》《活着》这样经过时间考验的作品;就算是在自媒体平台上,那些被反复转发、点赞的文字,也不是随便写的流水账,而是那些有深度、经得起琢磨的内容——可能是对经典作品的新解读,可能是结合当下生活的深度思考,本质上还是带着“经典”的特质。
这就形成了一个看似矛盾的局面:一边是创作门槛的降低,谁都能写,文字的数量越来越多;另一边是阅读选择的“挑剔”,大家还是更偏爱经典,那些水平一般、没什么新意的文字,其实没多少人真的愿意花时间读。有人可能会疑惑:既然创作没了门槛,是不是好作品就更容易被淹没?这个矛盾难道就解不开了吗?其实不是的,只要看懂了阅读市场的规律,就会发现这根本不是死结。
咱们先抛开那些“文化价值”“社会意义”之类的大道理,单说读者的选择逻辑——不管是素人随手写的短文,还是专业作家花几年时间打磨的长篇小说,只要公开发表了,就成了“阅读产品”,最终都要交给读者来评判。读者点开一篇文章,不会因为你是“素人”就降低要求,也不会因为你是“知名作家”就无条件认可。大家判断要不要读下去,全看这篇文字能不能给自己带来价值:能不能让自己看到以前没注意到的生活细节?能不能让自己心里的某个情绪被说透?能不能帮自己想明白一些以前琢磨不透的问题?如果答案都是“不能”,哪怕作者写得再真诚,读者也会毫不犹豫地划走。
就像有人每天都写“今天早上吃了包子,中午吃了米饭,晚上加班到十点”,这样的文字确实真实,可读者自己每天也在经历这些,读它既得不到新的启发,也找不到情感共鸣,自然不会有兴趣。更别说那些写得还不如日常生活有营养的文字——比如只会抱怨却没有思考的内容,只会复制别人观点却没有自己想法的文字——这些内容注定会被市场悄悄淘汰。所以说,创作无门槛时代的“门槛”,根本不是“能不能写”,而是“能不能被读、被记住”。
而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个更实在的道理:创作门槛的降低,反而让大众的阅读眼光变得更高了。以前,大家能接触到的文字很有限,只要是出版的书、发表在报刊上的文章,都觉得“值得一读”;可现在不一样了,每天打开手机,各种文章、视频、短视频扑面而来,大家见得多了,自然就有了判断力,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一般的。就像每天吃惯了家常菜,偶尔吃到一道味道特别的菜,才会印象深刻;如果天天都是一样的口味,很快就会觉得乏味。阅读也是一样,见多了普通的文字,大家对“好文字”的要求自然就提高了。
现在的大众,对生活、对社会的思考,其实比以前任何时候都要深刻。他们可能说不出“文学性”“思想深度”这些专业术语,但心里都有一杆秤,能清楚地分辨出一篇文字“有没有东西”。比如,现在很多人都觉得工作压力大,有人写“压力好大,不想上班”,这只是简单的情绪宣泄,读者看了可能只会跟着叹气,却得不到任何启发;但有人会写“压力大的背后,是我们既想做好工作,又想守住生活,可现实总让我们在两者之间拉扯——其实我们焦虑的不是工作本身,而是怕自己既做不好员工,也做不好自己”,这样的文字就不一样了,它把大家“心里有、嘴上说不出”的感受说透了,读者会觉得“这就是我想说的”,自然愿意读下去,甚至转发给朋友。
再比如,大家都能看到身边家长对孩子教育的焦虑,有人只会抱怨“补课太贵,养孩子太难”,这只是表面的吐槽;但有人会挖得更深,写“我们焦虑的不是孩子的成绩,而是怕孩子跟不上社会的节奏,怕他将来没有选择的权利——可我们忘了,孩子真正需要的,不是没完没了的补习班,而是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事,能拥有快乐的能力”,这样的文字就有了深度,它帮读者看清了焦虑背后的本质,自然更有价值。这就是现在大众对文字的要求:不只是“真实”,更要“深刻”;不只是“表达”,更要“启发”。
而且,现在的文学还面临着一个更现实的挑战——要和小视频、抖音、直播抢读者的时间。那些短平快的内容,能在十几秒内带来快乐、好奇或者感动,比如一个搞笑的段子、一段治愈的风景、一个实用的小技巧,读者不用费脑子,就能轻松获得满足感。可文学不一样,它需要读者静下心来,慢慢读、慢慢想,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味道。如果文学写的东西,还不如一个15秒的小视频有新意、有触动,那谁还愿意花时间去读?更别说和那些流传了几十年、几百年的经典比了。
经典之所以能成为经典,不是因为它们“老”,而是因为它们写出了人性中最共通、最深刻的东西。比如《红楼梦》,写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可里面的人情世故、人性的复杂,直到现在还能让我们看到自己的影子;比如《百年孤独》,写的是一个小镇的故事,可里面关于孤独、关于命运的思考,不管哪个时代的人读了,都能产生共鸣。现在的文学作品,如果不能写出比经典更贴近当下、更能回应现代人困惑的内容,怎么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怎么能让读者愿意放下手机,静下心来读一本书?
所以说,别被“创作无门槛”“素人写作”这些说法迷惑了。有人觉得,门槛低了,文学的标准也会跟着降低,其实恰恰相反——大众对文学的要求,不仅没低,反而更高了。大家不关心你是不是“素人”,也不关心你有没有什么响亮的口号,只关心你写的东西值不值得读。你说自己写的是“真实生活”,可如果这真实只是重复大家的日常,没有一点新的思考,那没用;你说自己写的是“深刻思想”,可如果这思想只是照搬别人的观点,没有自己的观察,那也没用。
明白这一点,对每个写作者来说都特别重要。不管是普通的素人,还是专业的作家,都得放下“门槛低了就好混”的念头,沉下心来琢磨读者真正需要什么。不是随便写点情绪、记点流水账就能被认可,而是要去观察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细节,去思考大家都有却没说透的困惑,去表达那些“心里有、嘴上无”的感受。比如,看到小区里的老人每天在树下下棋,不只是写“他们在下棋”,而是去想“他们下的不只是棋,还有对岁月的从容,对陪伴的渴望”;比如,看到年轻人周末宅在家里,不只是写“他们很宅”,而是去想“宅家不是懒,而是在快节奏的生活里,给自己留一点独处的空间,找回属于自己的节奏”。
只有这样,写出的文字才能真正打动读者,才能在海量的内容里脱颖而出,被记住、被传播。而文学,也才能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里,找到自己的位置——不是和小视频抢“快快乐”,而是给读者提供更深沉、更持久的感动和启发;不是和经典比“历史厚度”,而是用贴近当下的内容,让经典的精神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说到底,创作无门槛不是文学的“下坡路”,而是一次对所有写作者的“大考”。它考验的不是你的身份,也不是你的技巧,而是你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表达力;它也不是让文学变得“廉价”,而是推着文学回到“为读者写、为生活写”的本质。只要能通过这场“大考”,不管是素人还是专业作家,都能写出真正有价值的文字;而文学,也能在这场考验中,摆脱概念的束缚,远离口号的包装,重新获得持久的生命力——因为它始终记得,自己最该做的事,就是倾听读者的心声,记录生活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