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说洛阳(140)——飞章虚诬
——洛阳白江永撰文
《后汉书·李固传》载:“顺帝览其对,多所纳用,即进出阿母还弟舍,诸常侍悉叩头谢罪,朝廷肃然。以固为议郎。而阿母宦者疾固言直,因诈飞章以陷其罪,事从中下。大司农黄尚等请之于大将军梁商,又仆射黄琼救明固事,久乃得拜议郎。···· 初,顺帝时诸所除官,多不以次,及固在事,奏免百余人。此等既怨,又希望冀旨,遂共作飞章虚诬固罪曰:······”
飞章:指报告急变或急事的奏章;迅急上奏章。
李固(94年—147年),字子坚。汉中城固(今属陕西)人。东汉中期名臣司徒李郃之子。他的相貌奇特,头骨突出像鼎足,向上入发际隐起,脚板上有龟文。他学《五经》共十多年。博览古今书籍,通晓于风角、星算、《河图》、谶纬之术。年轻时便博览古今、学识渊博,屡次不受辟命。后被大将军梁冀任命为从事中郎,后任荆州刺史、太山太守,成功平息两地的叛乱,之后对朝廷屡有谏言。历任将作大匠、大司农、太尉,顺帝驾崩后为梁皇后所倚重,但受到梁冀的忌恨。质帝驾崩后,与梁冀争辩,不肯立刘志(即汉桓帝)为帝,最后遭梁冀诬告杀害。
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干政,政治上越来越腐败,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公元126年,宦官孙程、曹腾等发动宫廷政变,拥立11岁的刘保做了皇帝,是为东汉第七位皇帝——汉顺帝。一时间,宦官势力空前强大,他们把小皇帝作为傀儡,大肆结党营私。这一切,引起了朝廷中一名正直官员李固的强烈愤慨,他在京都洛阳的会考中名列第一,被汉顺帝封为“议郎”。李固性格耿直,嫉恶如仇,看不惯宦官们贪赃枉法、争权夺利的种种卑劣行为,多次上书汉顺帝,劝其对宦官们加以控制。在梁皇后的支持下,汉顺帝终于准奏,撤销了100多名宦官的官职。受到打击的宦官们对李固恨之入骨,总想伺机报复,置其于死地。后来,在汉顺帝的大舅子、大将军梁冀的支持下,宦官们联名上书汉顺帝,说李固排斥皇上的亲信大臣,使这些臣子不能在皇上身边侍奉皇上,还诬告他作威作福,滥用权势,横行霸道,罪该杀头。
顺帝看后,一时拿不定主意,便回宫征询梁皇后的意见。正直的梁皇后十分信任李固,劝说顺帝要明辨是非,分清忠奸,一定要保全李固。这样,李固才免遭杀身之祸。后来,李固出任荆州刺史、泰山太守,每到一地,莫不造福一方百姓,时人称其为政天下第一。由于才能卓异,品德高尚,李固随后屡屡升迁,被调回京都担任大司农等职。汉冲帝即位后,李固又被任为太尉,成了中央执掌军事的最高官员,与大将军梁冀的权力几乎不相上下。不幸的是,汉顺帝死后,由于在是否立清河王为帝的重大国策上没有附和外戚权奸梁冀的意见,李固为梁冀所忌。
公元147年,梁冀指使马融撰写奏章,罗织李固罪名,诬陷李固。“臣闻君不稽古,无以承天;臣不述旧,无以奉君。昔尧殂之后,舜仰慕三年,坐则见尧于墙,食则睹尧于羹。斯所谓聿追来孝,不失臣子之节者。太尉李固,因公假私,依正行邪,离间近戚,自隆支党。至于表举荐达,例皆门徒,及所辟召,靡非先旧。或富室财赂,或子婿婚属,其列在官牒者凡四十九人。又广选贾竖,以补令史;募求好马,临窗呈试。出入逾侈,辎軿曜日。大行在殡,路人掩涕,固独胡粉饰貌,搔头弄姿,槃旋偃仰,从容冶步,曾无惨怛伤悴之心。山陵未成,违矫旧政,善则称已,过则归君,斥逐近臣,不得侍送,作威作福,莫固之甚。臣闻台辅之位,实和阴阳,琁机不平,寇贼奸轨,则责在太尉。固受任之后,东南跋扈,两州数郡,千里萧条,兆人伤损,大化陵迟,而诋疵先主,苟肆狂狷。存无廷争之忠,没有诽谤之说。夫子罪莫大于累父,臣恶莫深于毁君。固之过衅,事合诛辟。”
所列李固的罪状,主要有四宗罪:一是结党营私,收受贿赂,任人唯亲,任免官员时重用门生故旧及亲属,搞自己的政治小集团;二是奢靡浮华,超标准享受;三是大不敬,在皇帝驾崩、全国哀痛之时,国丧期间涂脂抹粉、举止轻浮,毫无哀戚之心;却幸灾乐祸,又委过于君,贪功于己;四是任职地方时,专横跋扈,专权乱政、诋毁先帝,造成了民生凋敝,社会动乱。主张对其处以极刑。这些罪状,措辞犀利,口诛笔伐。故意颠倒黑白,都属于虚构诬陷。
李固含冤入狱,最后被迫害致死于洛阳,终年5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