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神、不入!一个令人费解的款识》
周雪华
斗转星移,日月如梭。话说一个雨过天晴的午后,大宋崇宁元年,徽宗皇帝从午睡中醒来,原来他刚做了梦,梦见雨过天晴后,天边那一缕亮色,如梦似幻,让人久久不能释怀。于是,他让内监找来负责御用瓷器烧造的大臣,讲述梦中的所见所闻,留下一句“雨过天青云破处”的旨意,要求烧造一批能梦想成真的瓷器。
于是,旨意层层传达,最后到了烧造御贡瓷器的各大窑口,自古帝意深如海,一众制瓷精英工匠在雨过天晴的时候,仰望天空,去寻找徽宗皇帝梦中的那沫亮色,于是,在数个日升月隐的午后,终于一众工艺精湛的工匠,精心制作了九件瓷器:笔洗、梅瓶、各式赏盘、瓶……,都是皇帝平时喜欢的物件,分别由九个精英工匠按自己的认知分别施釉,甚至烧造模式是支钉烧还是垫饼烧都由各人自定,最后分别打上各人特有的印记,其中就有一件写有四字“上神、不入”,我的理解就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一切看天神的旨意,成与不成都归于天意!
于是,九件瓷胎,井然有序地在有限的窑炉里就位,经过十二个时辰木炭(柴)烧造,按现代研究,会达到1250-1300℃的高温,又经过十二时辰的冷却,当打开窑门的一刻,传来时有时无的釉面开片的声音,一众臣工,心情忐忑,九件瓷器,精彩纷呈,其中一件有“上神、不入”标记的瓷器与众不同,口沿处似乎是秘色,由于高温,上部釉面有点点流淌,现代称为釉泪,如果有釉泪流淌到垫饼,使垫饼与瓷器发生粘连,那基本就是废品,好巧不巧,就没有一缕釉泪流淌到垫饼,最远的釉泪就流到瓷器的底足上部就戛然而止,其它的釉泪离底足都有几个甚至十几个毫米的距离,底足上部“上神、不入”的标记清晰可见,时至今日,其他八件精美瓷器,也许在两岸的故宫博物院(馆)陈列,也许就没有也许……
如今,这件刻有“上神、不入”四字的瓷器,历经岁月沧桑,釉分多色,釉泪流淌,上面所谓蚯蚓走泥纹、秘色、猪毛孔、冰裂纹开片、香灰胎底足、不可复制的釉泪……,都在述说着他的不凡,按我的认知: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就如其上“上神、不入”四字一样神秘,多少迷案等待人们去解读!
然而,当我带着这件藏品到沪上延安西路的“痘某轩”让专家鉴定,却被所谓初审的毛头小伙称之为地摊货,你能看见白发苍苍的专家在里面鉴赏别人的藏品,而我只能在颠沛中收起“上神、不入”藏品离去,不甘心的我,又预约了沪上多伦路的某公益鉴定去碰运气,在那专家老妪的眼里,没有放大镜、没有打灯,就凭一双眼睛:新得,市场上比它好的仿品比比皆是,以后不要买了,留点钱吃用不好吗?我无语了!
临出门时,一个里面打酱油的角色,追到门口对我说,以后这种东西不要拿来了,我问一句,是以后我不能再来吗?他笑着说,你人可以来,只能带点好东西来,这样的东西就不要带了!
最后用一段五言作为结语:叹风嗟身否,伤麟怨道穷,今看两俗眼,当与饭袋同!
作者简介:
周雪华,男,汉族,1965年12月出生,曾用名周锡华,江苏启东人。早年就读于吕四中学、东南大学、同济大学,注册建筑师&工程师,国学爱好者,现供职于扬州天翼园林。系文学与艺术联谊会副会长,《文学与艺术》副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