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3年夏蒲城县文学艺术研究会在蔡邓成立分会以来,两年间通过线上线下活动交流。我最大的收获是结识了我县文学艺术界的佼佼者。尤以陈绪发,任建煜、刘耕三位老先生、老作者使我倍感荣幸。他们都是著作丰厚,在报刊上发表数以百万字以上的大家,他们的名字在县市域内如雷贯耳。如今耄耋之年,仍辛勤伏案,笔耕不辍,佳作源源面世,是公认的“文研三杰”。
陈绪发先生,笔名石堡,年甫九十,中等个,慈眉善目,为人和蔼可亲,是文研会员中最年长的一位。先生至今每天坚持伏案,奋笔写作,著书立说,常常有妙文见诸公众号上,很受读者青睐。陈老尤善于观察,从生活小事中挖掘写作题材,以小见大,表现感人至深的主题。他的《假花》、《借火》、《带蛇的旅客》都是很受欢迎的此类作品。
前多日经人推荐,有幸拜读了陈老在黄龙县工作时所写散文《山那边人家》。(这篇力作当年刊登在《西安日报》并获奖),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文章叙述作者从县城出发,探访山里的一对农民朋友,主人院子杀鸡,炕头待客,喝酒划拳,品茶聊天,一番盛情跃然纸上。又肩扛100多斤洋芋,步行10多里山路,把客人送到县城……这些小事,看似日常,却把陕北农民粗犷、憨厚、淳朴、好客的本色,表现得淋漓酣畅,和当代著名画家刘文西笔下的陕北农民形象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些形象的塑造,也从侧面反映出那个年代干部深入群众、为人民服务的优良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也因此受到群众的拥戴,体现干群之间的鱼水深情。文章主题鲜明,撼动人心。内容上以叙述探访经过为主,详略剪裁得当,段落过渡自然,结构严丝合缝,没有刻意的运用词语和修辞,语言朴实无华,不事雕琢,更显感情真挚,文质相得益彰。
陈先生许多文章短小精悍,给人以新意。近些年在网上谈诗论文、品书评画,言简意赅,往往一语中的,力透纸背。对初学写作者,热情鼓励,耐心指导,是一位受人敬佩的老文人。
任建煜先生也年近九旬,高高的个子,笔直的腰杆,严肃沉稳,不苟言笑。他对文学事业的赤诚之心,犹如守卫祖国边疆的战士一般,可谓矢志不渝。他除写作外,经常给读者介绍名人名作,生怕文学事业损失断层。他编著的《门券上的红色记忆》一书,收集了全国600多个景点门票,从中选择有教育意义的革命故事,编纂成书,传播革命文化,赓续红色基因,给后人留下一笔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任先生最大的优点是坚持正确的文风。他评论诗文从不人云亦云、跟风点赞,而是对写作中出现的原则问题,直言不讳地提出批评意见,不迎合、不迁就。前些日子,有一位我县诗词作者在网上发表了多首荷塘诗词,内容偏于“阳春白雪”之清丽,少了“下里巴人”的地气。先生即回诗一首:“诗与远方令人迷,荷花塘中多幻彩。渭北高塬气象莽,难解荷花从何来?我劝词人接地气,池塘本是农人开。民间故事千百样,风声雨声常萦怀。”诗评中,有“难解荷花从何来”的质疑与责问,有“池塘本是农人开”的呐喊与警示,亦有“民间故事千百样”的忠告和指引,切中要害,振聋发聩,震撼人心。这多像前线冲锋陷阵、振臂高呼的军事指挥官。
刘耕先生八十出头,大半生从事报纸采访编辑工作,从《蒲城报》的复刊,到任《渭南日报》副总编,他都大展才华,得到报界一致赞誉,并获得高级编辑职称,这在县市以内都是凤毛麟角。他给人印象是思维敏捷,热情洋溢。在我看来。他的心理年龄仍停留在年富力强的中青年阶段。18岁时他已经在陕西日报发表了处女作《芦苇坡》,从此佳作不断见诸报刊。他的文思如泉,作品总是别开生面。他编著的《马湖村史话》中写了60多位当地人的小传,有历史名人名事,有现代创业成功人士。同类型人物众多,但令人称奇的是,从表现手法到篇章结构,从思想风格到语言表达,各有新意,毫无重复雷同。巧妙而有效地避开了“千人一面”的雷区,我读后大为惊叹。
由于长期采访编辑,为党的宣传事业四处奔波,刘先生的作品总能把握准时代的脉搏,将新闻性和文学性完美结合。他所写的家乡见闻和双酒村纪实,反映农民的流转土地,办家庭农场、及城边农村开发文旅、发展经济……这些振兴农村的新动向、新举措,可能是以后相当一段时间三农问题的热门话题和发展方向。
刘耕先生自去冬担任蒲城县文研会主席以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开文学讲座,搞专题论坛,举办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系列活动,不断开辟公众号新栏目,为会员提供写作平台。又重视发展青少年会员,发表小会员作品,让文学艺术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在他的领导下,文研会工作有声有色,多姿多彩。我曾有诗句赞曰:“你的人生从来不蹉跎,一路耕耘一路歌!”
刘耕先生今年荣获蒲城县文联“文学艺术终身成就奖”,陈绪发先生、任建煜先生荣获县文研会“文学艺术终身成就奖”。他们三位德高望重,才华横溢,成就斐然,乃文学领域里的名人名家。获此殊荣,亦是实至名归。
“老牛自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他们是坚守文学艺术阵地的钢铁战士,他们是培养文学常青树的老园丁,他们是撒播文学火种的身边的普罗米修斯。韩愈有文“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他们为坚守“文以载道”而呕心沥血;孔子曰“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他们正直、诚信、博学、多才,是我们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愿人们从三位老作者的作风、作品、人品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在推进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征途中,各尽其能,用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为人民大众服务,用优秀的作品歌颂伟大的国家,歌颂伟大的民族,歌颂伟大的新时代!
【作者简介】
韩兴全,大学学历,曾任蔡邓中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2000年被授予“蒲城县十佳校长”荣誉称号。爱好书画,作品曾在市县参展,任《话说蔡邓》主编。著有散文诗歌集等作品。现任蒲城县文学艺术研究会顾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