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城絮语:一生的眷恋
文/张绍钟
′
松花江水悠悠流淌,将我的生命轨迹编织成一首绵长的恋歌。生于吉林市的我,如同江畔的一株垂柳,根脉深深扎进这片土地,枝叶随风飘向远方,却始终朝着故乡的方向舒展。
年少时,54年省会迁移到长春市,我随父母来到长春市。我离开吉林市在长春求学。火车缓缓驶离站台,我透过车窗,望着渐渐远去的北山顶的塔、蜿蜒的松花江,心中满是对未知的憧憬,也夹杂着淡淡的不舍。在长春的日子里,我沉浸在知识的海洋,努力汲取养分。然而,每当夜深人静,故乡的画面总会悄然浮现在脑海:清晨雾霭中若隐若现的龙潭山,傍晚松花江边散步的人群,还有街头巷尾那熟悉的烟火气息。我像是一只离巢的鸟儿,无论飞得多高多远,故乡永远是我魂牵梦绕的归处。
1968年,毕业分配的一纸通知将我带往通化。初到通化,面对陌生的城市、陌生的面孔,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独。这里的山水自有其独特之处,可在我眼中,却总少了一份故乡的韵味。工作的四年里,我努力适应新环境,认真对待每一项任务,但心底对吉林市的思念却愈发浓烈。我常常在梦中回到吉林市,漫步在熟悉的街道,与儿时的伙伴欢笑交谈。醒来后,望着窗外陌生的景色,心中满是怅惘。
命运似乎也读懂了我的思念,四年后,我终于调回了朝思暮想的故乡吉林市。当再次踏上这片土地,熟悉的空气、亲切的乡音,瞬间将我包围。那一刻,我仿佛漂泊许久的游子终于回到了母亲温暖的怀抱,泪水夺眶而出。北山的石阶依旧蜿蜒,松花江的浪花依旧欢腾,一切都是那么熟悉,又那么亲切。
回到吉林市后,我将全部的热情投入到家乡的建设中。在吉林市的几十年里,受上级委派先后去过28个单位,短的3个月长的二年,完成使命又去另个单位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我深知,这片土地孕育了我,如今,我要用自己的力量为它添砖加瓦。在工作岗位上,我兢兢业业,与同事们一起为吉林市的发展发挥自己企业管理能力与发挥自己技术特长,去市印刷厂解决印刷毛主席著作5卷的印刷设备正常运行,去省造纸厂解决大轴的损伤,去医学院帮助研制太阳能理疗品等等。无论是什么老大难企业我一定要把企业管理好,什么技术难关一定要解决。看着自己努力的成绩心中满是欣慰与自豪。
春去秋来,岁月在我的脸上刻下了痕迹,不知不觉间,我已到了退休的年纪。回首往昔,吉林市见证了我人生的每一个重要阶段,从懵懂少年到白发老者,它始终是我最坚实的依靠。退休后的我,依旧舍不得离开这片土地。清晨,我会沿着松花江畔散步,看朝阳缓缓升起,洒下金色的光芒;傍晚,我会坐在北山脚下,听悠扬的钟声回荡在山间;闲暇时,我会走进大街小巷,品尝记忆中的美食,感受家乡的烟火气息。
吉林市,这座古老而美丽的城市,承载着我一生的回忆与眷恋。它的山水滋养了我的生命,它的文化浸润了我的灵魂。我庆幸自己能生于此、长于此,并用一生的时光守护它、建设它。未来的日子里,我愿继续与故乡相伴,看松花江水奔腾不息,望北山四季变换如画,在这片深爱的土地上,书写属于我的,永不落幕的人生篇章。
煞尾赋三首:
(一)
张绍钟起点落点吉林市
少岁江城系客舟,雾凇凝雪记从头。
书声漫过松江月,剑气初横塞北秋。
半世风霜磨铁骨,一身肝胆照林丘。
老来仍守龙潭畔,笑看涛声绕故楼。
(二)
张绍钟吉林生涯
长白余脉护江城,少年负箧踏霜行。
课窗映雪攻书苦,驿路临风试剑轻。
立业曾携松江浪,归闲独爱雾凇晴。
人生百年终有处,魂梦犹依北山青。
(三)
张绍钟吉林纪事
生逢塞北气如虹,早岁投身向吉东。
策杖曾探龙潭秘,挥毫欲绘雾凇雄。
风霜染鬓心犹热,岁月留痕志未穷。
叶落归根情不改,一生踪迹付江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