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边的“蓝帽子”(散文·优秀奖)
大宝山矿业 李金龙
总向往能更多地体验生活,没有过多的假期不能常出去旅游,没有更大的魄力勇敢走出舒适圈去创业。于是前两年在完成阶段性工作任务后,在公司机关呆了10多年的我,选择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专业领域设备工程部。因为这里不仅有橙帽子、红帽子、黄帽子还有……蓝帽子。在将近70人的集体,我认识了不少“蓝帽子”,他们有不分节假日奋战重点施工工程一线的施工员;有24小时蹲点设备检修现场的技术人员;有彻夜奋战供电线路维护检修的电工……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一代又一代工程“蓝帽子”传递的火种。我想起了艾青所说的 “每一个人都是银河星云中的一粒微尘,每一粒微尘都有自己的能量,无数的微尘汇集成一片光明。”正是这点点的微光凝聚成炬,不断散发正能量,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艰难险阻。
悠悠宝山,60余载风雨兼程,我未曾亲历五十年代初老一辈宝山“蓝帽子”栖身茅房、竹床为榻、野菜充饥,却毅然筑起马大铁路、640 平洞与矿区简易公路的艰辛岁月;也无缘见证六七十年代数千建设者从五湖四海奔赴,建成铁破碎厂、铜选厂、尾矿坝与货运索道的火热场景;更未目睹后来“蓝帽子”先辈们攻克李屋拦泥库扩建、7000吨铜硫选厂及以及后来扩产到10000吨项目建成时的欣喜若狂。薪火代代相传,没能和艰苦奋斗“老黄牛”并肩作战,却有幸与创新发展的“拓荒牛”携手同行。来到设备工程部,我看到新时期的“蓝帽子”传承老一辈无私奉献,不懈坚持的奋斗精神。在矿山新时期的建设中,发扬坚韧不拔、拼搏不馁、自强不息、攀登不止的新宝山精神,为公司的跨越式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筑梦者,构筑“宝山脊梁”
在工程部,每天都会上演“晨起动征铎”的一幕,部门每年的大大小小的工程项目有二三百项,沐着晨光,施工管理“蓝帽子”带着皮尺、草签本、轮式测距仪等工具,奔赴宝山各项目建设现场。他们俯身敲击桩基细辨混凝土质量,攀上高耸的脚手架用卷尺校对钢筋,随即低头在笔记本上记满密密麻麻的数据。
小梁便是95后施工管理“蓝帽子”的最佳代表,他有着一线的“工地佬”特有的形象:黝黑的皮肤、坚毅的眼神、常常被安全帽压出的独特发型。一直以来,小梁在师傅的带领下,不论风吹日晒都守在一线、盯在现场,认认真真研究图纸,学习新工艺,业务能力进步飞速,如今他也成为了一名技术娴熟的师傅。就在今年刚完工的COD项目中,他带着徒弟指挥4600余方混凝土的浇筑,700余吨钢筋的绑扎。还记得那天的混凝土浇筑工作持续到夜间,突然出现了爆模现象,滚烫的混凝土如决堤的洪水般汹涌而出,向着四周飞溅。周围的工人们惊呼声四起,纷纷躲避,现场尘土飞扬,混凝土的撞击声、工人们的呼喊声乱成一锅粥。面对此情景,在大家纷纷后退躲避之际,小梁立刻冲了过去,大声地指挥着“快,你们几个把支架搬过来,要防止混泥土继续泄露!”只见混凝土带着巨大的冲击力,溅射到小梁衣服上、头发上,但他全然不顾,他响亮的指挥声在这一片混乱的声音中显得如此坚定,汗水不停地从额头滚落、双手被混凝土磨得发红,胳膊上也被飞溅的石子划出一道道血痕,但他依旧没有停下。经过漫长而紧张的半个多小时,终于控制住了混凝土泄漏。当接过徒弟递过来的毛巾时,我们感动,曾经青涩的少年,成为了从容调度、精准破题的老手。
正是像小梁一样代代成长起来的“蓝帽子”成就了今天的宝山。跟随者这群“蓝帽子”的脚步,我看到了历经20多个日日夜夜奋战,最后连续不间断的18个小时混凝土浇筑,终于在凌晨3:00才完成塔子坳铁路修复;我看到了东线公路大塌方后工程人不分昼夜抢通道路的几天几夜;我看到了在重点项目现场一个月不回家,每天跑工地、查进度,一身泥、一身汗,“蓝帽子”们席地而坐一起吃盒饭的一幕。他们用“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为宝山发展筑起坚实脊梁。
追光者,守护“能量脉络”
在部门供电车间,有一群“蓝帽子”,他们十年如一日对站内严密仔细巡视;雷打不动春夏两次对100多座基塔及30多条高压线路进行巡线砍青;每年无数次对高压线路进行各种抢修。
在一次超强降雨中,保供电“蓝帽子”陆续接到各线路预警电话“马宝线出现跳闸”“新水源线出现跳闸”“凡洞矿区生活水短缺”……公司生产生活区域相继出现雷击停电、场地内涝、山体滑坡、道路堵塞等严重灾害。各线路的跳闸,将影响公司生产、生活用电及用水。接到预警电话,部门供电车间外线班的“蓝帽子”们,及时反应,争分夺秒投入“抢修战”。在驱车行至上山抢修的4#公路时,队员们发现大量的土石、淤泥、树干拦截在前方,造成交通受阻。此时到山体滑坡点距山上电杆处还有五公里的距离,路程远、降雨不断,前往检修还需要背负抢修工具。“背上工具下车!”老师傅一声令下,保供电“蓝帽子”们一刻也不敢迟疑,立马背上工具,蹚水前行。天空继续下着雨,他们跨山林、进野地,山上密密麻麻的野草划破了他们的脸与手,有些人的鞋子还被刺穿了。但是这群年轻人没有一丝迟疑与抱怨,他们一边用无人机沿路巡查,一边从泥泞中跋涉而过,细心排查每一座电杆,沿路清理压在线路上的树枝,来回长达十余公里,每个人的双脚被泥水泡得发白。经过30小时的奋战,他们摸清故障位置,登杆更换开关,终于恢复了凡洞生活用水以及10kV凡洞变电站的供电。当“蓝帽子们”从山上回到供电大本营,高度紧绷的神经松懈下来,脱下裹满污泥的衣服和鞋子,解放出被水泡白的双手与双脚,瘫坐在地上时,他们笑了,疲惫的笑容里,是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是代代相传的滚烫匠心。
护芯者,护航“企业心脏”
但凡在矿山企业工作过的都知道,设备运转是公司生产经营的核心命脉。在设备工程部有一群“搞机”“搞电”的机电“蓝帽子”,他们每天用放大镜般的专注力,守护着公司机电设备的每一次“呼吸”。无论是老“机电三雄”还是新“机电三雄”,他们用自己掌心的老茧与代码的温度,他们为公司的设备运转编织双重守护网。
在平日里,设备“蓝帽子”在选厂的流水线旁跟踪磨机衬板寿命、渣浆泵损耗、破碎机基础震动、特种设备维保等细微问题,全力突破设备与工艺瓶颈。每每月度、半年、年度检修时,他们与选厂“蓝帽子”团队一并,通宵达旦奋战在选厂,遇到技术革新,他们更迸发出无限热情。
还记得为了解决硫过滤能力不足、含水偏高问题,实施的的选硫工艺升级技术改造项目。机电安装“蓝帽子”师徒们组成特护小组,到现场争分夺秒抢工期。“蓝帽子”师傅在现场给我们介绍说:“机电安装工程繁杂而精细,从项目前期的精心规划,到中期设备的精准安装调试,再到后期的悉心维护保养,任何一个环节都容不得丝毫差错。”所以带着工期紧张的巨大压力,忍受着嘈杂噪音、漫天灰尘,他们日夜蹲点。特别是在后期的调试阶段,为了让车间现场操作人员能实现精准的远程控制,“蓝帽子”们拿着对讲机调试到深夜。历经三个多月的努力,他们终于攻克了矿浆管漏浆难题,实现新旧配电系统的切换,成功解决了现场和远程控制的调试,项目试浆生产一次性取得成功,为公司自主创新再添新绩。连续100多天的日夜坚守,我没有听到“蓝帽子”们的一句抱怨,在他们身上所展示出来的这种实干争先、创新致胜、攀高勇进的精神,不正是老一辈精神火种的传承吗?
这就是我身边的“蓝帽子”,两年多来,我早已习惯了他们日复一日在晨光熹微中奔赴的背影,在深夜巡查时打着手电的光束,在各种抢修中浑身污泥的模样,在技改攻坚时倔强的眼神。那是老一辈“竹床为榻”“野菜充饥”却用双手丈量山河、以双肩扛起重担的精神复刻。这就是我所追慕的“一线之光”,他们不是聚光灯下的主角,他们安全帽下压出凌乱的发型,工装时常沾着油污,他们仍目光如炬,那是常年在一线打磨出的坚韧。艾青说“光在召唤我们前进,光在鼓舞我们、激励我们,光给我们送来了新时代的黎明”。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每一位工程人都会成为这光束的一部分,牢记初心使命,用薪火相传的炬火,助力公司奋进建设全国一流智慧绿色矿业企业,为建设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新韶关贡献力量。
我若执笔写冬天(诗·优秀奖)
乐昌市供电局:谷音
我若执笔写冬天
不写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
我要写南方冬天雨夹着雪的寒冷
写巡线人员冻得开裂的双手
写被风吹得通红的脸颊
写一步一滑 翻山越岭
身影的伟岸
我若执笔写冬天
不写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我要写那冰雪中电杆的孤寂
写坠满冰凌的银线
写杆上抢修人员眼神的专注
还有他们衣襟上的冰霜
我若执笔写冬天
不写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我要写那年突袭而来的冰灾
写啃着干面包的年夜饭
写守着发电机的团圆夜
写妻儿在家焦灼的企盼
我若执笔写冬天
不写晨起开门雪满山
不写雪晴云淡日光寒
我要写夜尚深 天未明
写扛着工器具出发的吆喝
写踏冰前行步伐的坚毅
写供电工人看着一盏一盏亮起的灯
脸上的笑容 和眼睛里的光
春日里的暖阳(散文·优秀奖)
翁源县周陂镇中心幼儿园:何素丹
工会的温暖,是春日里悄然融化的细雪,在最寒冷的日子里,浸润着每一寸干涸的心田。作为一名乡村幼师,工作中难言的艰辛在工会的温暖互助下,我扎根乡村种花的梦,变得不那么艰难。
初入工会,种下温暖的种子
犹记得三年前的那个清晨,我握着入职报道通知,紧张第迈进了幼儿园。工会办公室的门边上挂着一块木质的“职工之家”牌匾,在八月末的阳光下透出沁人心脾的温暖气息。工会主席李老师推门而出,茶香与桂花香在空气中交织,芬香扑鼻而来。她微笑着递给我一杯温热的花茶,在杯中轻轻漂浮着淡黄的桂花,宛如一颗颗闪耀的小星星。
刚开始在乡村幼儿园工作时,日子看似一成不变:早上六点起床坐车到幼儿园、接孩子、备课、上课、开放日、室内外活动、送孩子、傍晚六点多坐车回家,更多时候是忙得顾不上自己的孩子。但就是这些重复忙碌着的日常中,教师的倦意与热爱同时并存着。而支撑我继续扎根乡村一线种花的,除了对孩子们的责任、对这份职业的热爱,还有工会带来的温暖互助。
起初,我队工会这个组织并没有很大的印象;直到有一次,家里打电话来说奶奶脑梗住院,小宝误吃了奶奶脑梗的药,让我赶紧回家。当时我正在带小一班,班上好几个不会吃饭不会拉尿拉屎的孩子,还有一个自闭症的小男孩,每当我离开时,这个小男孩总会发出刺耳的尖叫声。我感觉自己的身体和情绪都快要受不了了。工会主席李老师了解我的情况后,和我说可以申请临时补助和安排调课。
此时,我才明白工会不仅仅是开会时大家口中的“组织”,更是站在我们身后的“娘家人”。
生病无助,寒夜的孤灯碎雪
入职的第二个初春里,我突然生病了。血液检查的结果里,血红蛋白的数值低到不正常,刺眼得令人不适,我的心忽然紧缩。我孤单地坐在医院走廊里那把冰冷的铁椅上,耳边听着走廊上形形色色第病人走来走去、交谈的话语和输液管中药水滴落的声音,心中想着明天我将无法和孩子们参加期待已久的户外探索课。手机屏幕的光不断亮起又熄灭,教师教研群里的消息像无声的鞭炮一样,不断跳动,这些都让我感到了一种无形的焦虑。
很快到了凌晨五点,到处充斥着消毒水的味道,我侧身看着手机时,年轻护士送来了通知书——重度贫血引发的昏厥,急需输血。但是医生又说:“现在血库里没有血,你需要等等,但具体等到什么时候也不清楚,你的情况很危急,看看有没有人愿意来献血的。”这句话音坠落时,我仿佛看见了幼儿园晨间操的音乐在记忆里碎成玻璃渣。
家人赶来时卷起了室外的晨露,幼儿园工作群里信息不断地闪烁着。走廊飘着消毒水味的铁椅上,我望着窗外被风抖落的枯叶,忽然想起上周工会发的保温杯还在教室里,杯子里装着周三早上打的热水还带着阳光的温度。
工会大爱,融雪亮灯时刻
当李老师与工会姐妹们急冲冲地冲进病房时,正午的阳光透过窗户洒落下来,层层光束照在她们胸前衣襟的工会徽章上,闪烁着点点光芒。李老师亲切地握住我的手,柔声说道:“何老师,你别害怕。我们工会组织了会员们自愿献血,只要拿到献血证,你就能迅速接受治疗。大家都在期待你早日康复。”那一刻,我的泪水夺眶而出。
出院的前一天,工会送来了特别为我而准备的“教师能量包”:左边帆布袋中装着精心分装的营养食品,右侧文件袋里则放入了已经整理好的教师通讯信息一览。而令我感动的,是那本手工制作的小相册,每一页都贴着孩子们在幼儿园里表演的《健康歌》的瞬间。
温暖延续,传递爱的力量
当我重新站在教室门口时,晨风里飘着康乃馨花香。我开始在美工区增设“工会小信箱”,孩子们用黏土捏的工会阿姨来送水果;家长群里的“爱心妈妈团”接续着工会的关怀,每周轮流给病假教师的班级当志愿者。今年春天工会组织的“爱心接力日记”,我所任教的班里,孩子们已经从小班时的稚嫩懵懂模样,成长为大班的懂事模样。他们用稚嫩的小手画下了十八种帮助他人的方式,每一幅画都充满了纯真与善良。其中,小嘉画的“给月亮婆婆盖棉被”让我在教研会上红了眼眶。那幅画上,小嘉用温暖的色彩画了一个小小的身影,正踮着脚尖,小心翼翼地把一床大大的棉被盖在月亮婆婆身上。月亮婆婆的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仿佛在感谢这个善良的小朋友。那一刻,我被孩子们的纯真和善良深深打动,心中充满了温暖与感动。
近期我在整理工会的档案时,偶然发现了一张小纸条,上面用稚嫩的铅笔写道:“我们老师说过,帮助别人就像播种阳光一样。”署名是我班上小女孩瑶瑶的哥哥。窗外春雨如丝,春天的气息逐渐弥漫开来,工会室里的绿萝也在悄然吐露新芽。墙壁上贴着的新标语格外醒目:“让每一份温暖都能展翅高飞。”
当我们化身为那微小又闪耀的光芒时,也许才能真正体悟到,那些曾经给予我们温暖的小火花,早已在岁月的不知不觉中孕育成了丰盈灿烂的春天。正如曹植所言:翼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萤烛末光,增辉日月。
(图文来源于诗的红三角,责任编辑:桂汉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