汆子
文/北山虎
[导语]汆子是中国北方传统烧水工具,多用白铁皮或红铜皮制成圆柱形筒状结构,其造型与汾阳民居中的灶台结构直接相关,形式由灶台构造决定。上端带提把,具有烧水与压火双重功能。其烧水方式可避免铁锅熬水的异味,在山西汾阳地区长期作为主要烧水器具,并与当地饮茶习俗结合。该器具在汾阳周边文水、交城等地未见使用,但在山西临县及洪洞(称“汆壶”)有分布。抗日战争时期,汆子因中空结构适应游击战需求,仅需三块石头架起即可快速加热,符合“烧水三分钟,转移一刻钟”的战术要求,成为缺炊断饮的游击队维系战斗火种的工具2
。《现代汉语大词典》及老舍、浩然作品显示北京地区历史上亦存在类似器具。现存文献推测其可能通过商贸或移民传入汾阳,现仍保留于农村地区。
汆子是姥姥的宠物
可以省时间
可以省柴禾
火苗子燎着锅底
灰火的余烬烫着汆子
汆子身体修长
圆圆的
那时不喝茶
一个黒粗瓷碗
嘴唇沿着碗边
慢慢地喝
都能喝得满肚子的热
一年四季
三百多天
陪着锅底在唱歌
唱着 唱着
唱欢了姥姥简单的日子
我学会了查《新华字典》
眼睛第一个逮住的词就是汆子
兴冲冲地给姥姥显摆
姥姥少牙跑风的嘴直乐
汆子会唱歌
汆子唱歌姥姥最懂
一个竹皮子暖壶
抖开满脸的褶子
抖掉的尽是厢平房
关不住的欢乐
那一件暖壶
就是姥姥唯一最现代化的、
家用器材
汆子供给着姥姥
一天三遍的忙活
作者简介:北山虎(吴虎汉),河北唐山迁西人,老三届,老知青,开滦退休;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唐山作家协会会员,坚持每天一诗。
![]()
责任编辑:冬雪
排版制作:流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