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兆斌老师的山水画创作,在传统水墨的根基上融入个人对自然与人文的体悟,以独特的笔墨语言构建出富有张力与意趣的山水世界,展现出鲜明的艺术风格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一、笔墨技法:传统功力与创新表达的融合
贾兆斌老师深谙传统山水画的笔墨精髓,又不拘泥于古法,形成了极具个人特色的技法语言。
- 山石的塑造:他对山石的描绘多用皴擦结合的手法,线条苍劲有力,或刚硬如斧劈,或浑厚如披麻,精准地表现出山石的肌理与质感。如作品中陡峭的崖壁,通过浓淡墨色的层次变化与线条的交错,凸显出山石的巍峨与坚实,既体现了北方山水的雄浑,又暗含南方山水的灵秀。
- 水流的表现:对于瀑布、溪流等水景,他以灵动的笔墨勾勒出水流的动态。或用阔笔铺陈表现瀑布的磅礴气势,水花飞溅的质感跃然纸上;或用细笔勾勒溪流的蜿蜒曲折,让水的灵动与山石的厚重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画面的节奏感。
- 设色的突破:在色彩运用上,他大胆尝试,既保留水墨的清雅,又融入明快的色彩点缀。如红枫的浓烈、绿树的鲜活,在墨色的衬托下愈发醒目,打破了传统水墨单一色调的局限,为画面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也体现出他对季节、氛围的细腻捕捉。
二、构图布局:咫尺千里的空间营造
贾兆斌老师的作品在构图上颇具匠心,善于营造**“咫尺千里”**的空间感,让观者在有限的画面中感受到山水的辽阔与深远。
- 层次分明:他通过近景、中景、远景的巧妙布局,构建出丰富的画面层次。近景的树木、山石刻画精细,中景的瀑布、建筑虚实相生,远景的山峦、云雾若隐若现,使画面具有强烈的纵深感。
- 动静相宜:在布局中注重“动”与“静”的平衡。瀑布的飞流直下是“动”,山石的巍峨屹立是“静”;树木的随风摇曳是“动”,云雾的凝滞环绕是“静”。这种动静的对比与融合,让画面充满韵律与生机。
三、意境表达:自然之美与人文情怀的交融
贾兆斌老师的山水画不止于对自然山水的描摹,更着力于意境的营造,将个人的人文情怀与自然之美融为一体。
- 山水的灵性:他笔下的山水并非冰冷的景物,而是富有灵性的生命。瀑布的轰鸣、树木的低语、云雾的流转,都被赋予了情感,让观者能从中感受到自然的呼吸与脉动。
- 人文的寄托:作品中时常出现的亭台、屋舍,或是蜿蜒的小径,既点缀了山水,又暗含了人文气息,仿佛在邀请观者踏入画中,体验那份远离喧嚣的宁静与闲适,体现了他对诗意生活与精神栖居的向往。
四、系列作品的特色解读
- 四季瀑布系列:四幅以瀑布为主题的作品,分别展现了不同季节的山水风貌。春的葱郁、夏的繁茂、秋的绚烂、冬的清寂,通过植被的变化、色彩的调整与瀑布形态的细微差别,精准地传递出季节的特征,可见贾兆斌老师对自然观察的细致入微与艺术表现力的精湛。
- 《秋林观瀑》:画面中漫山的红枫如烈火般燃烧,与瀑布的飞白、山石的墨色形成强烈的色彩碰撞,既表现出秋林的绚烂之美,又通过瀑布的动态增添了画面的活力,“观瀑”的意境更引发观者对自然奇观的赞叹与对心境的观照。
- 《鸿运当头》:以红色为主调的山峦气势恢宏,瀑布与云雾的结合营造出祥瑞的氛围,“鸿运当头”的题款赋予作品吉祥的寓意,将自然山水与人文祈愿相融合,体现了传统山水画“以形媚道”的精神追求,也展现出贾兆斌老师对生活美好愿景的表达。
综上,贾兆斌老师的山水画创作,以扎实的传统笔墨为基,以创新的技法表达为翼,在构图、意境等方面皆有独到之处。他的作品不仅是对自然山水的艺术再现,更是其个人精神世界与人文情怀的外化,为当代山水画坛增添了一抹富有个性与温度的色彩。
贾兆斌艺术简介:字写意,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黑龙江北天书画院山水专业委员会主任,哈尔滨市文艺志愿者协会会员,70年代师承葛维钧、廉浦、刘振铎等著名山水画名家,作品多次参加省市级美展,多次在省市级报刊杂志上发表。
作者简介:
孙成贵,笔耕不辍,退休后专注书法创作与文化公益志愿事业。现任哈尔滨滨江书画院、松滨书画苑院长,系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中国楹联学会等多家书画组织成员,国家一级书法师,中国当代名家艺术研究院签约艺术家,中哈爱心书画艺术联盟副主席。同时为中华志愿者协会、黑龙江省志愿服务联合会等多家志愿及慈善组织成员。其文学、书法作品多见于《都市头条》《百花齐放网》等媒体。
来源 |作者
编审 |黄现
编辑 |长久
出品 |海内外文学联合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