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深秋板栗红》以秋日打板栗为线索,巧妙串联起劳动场景与同窗回忆,展现了对生命与友情的深刻思考。明线写实(秋游打栗),暗线抒情(怀人感时),结尾“谢谢深秋的板栗红”将物象升华为情感符号,首尾圆融,余味悠长。全文以“小事件”叩问“大命题”,在寻常农事中寄托对生命无常的慨叹与对友情的珍视,体现了散文“以小见大”的审美特质,既具乡土气息又不失文学美感。
![1(1)]()
深秋板栗红
宋子先
秋分刚过,凉意十分明显,但我心里却感到格外温暖。因为受老同学张银海之邀,今天我、双飞、志成和老班长一同去东山(张银海栗园)打板栗。
城内几位同学搭车来到棠溪,银海、老班长早已开车在章家榨等候,见面寒暄之后,坐上银海自驾车直奔东山岭后。
![2(1)]()
路上我们已忘记年迈的庄重,简直都变成了小玩童,兴奋的劲儿无以言表。50年后的今天我们老同学能一道上山打板栗是何等幸福!
提起幸福自然而然想起同窗的美好时光,我们老班长那时是一位黝黑的强壮的小伙子,篮球打得特别棒,他还很酷爱吹口琴,每天清晨总习惯性地站在走廊吹着《我心爱的姑娘》那首歌,也许那时他心里就已经滋生了对懵懂爱情的可望。而银海同学那时是一位个儿矮小、活泼可爱的小男孩,看上去好象什么事也不懂的样子,在我的记忆中,他打饭跑得特别快,每当我们还在去打饭的路上,可他已经笑容可掬的吃上饭了。双飞和志成在我们班里算得上是“高干子弟”,条件自然要比农村娃好一些。志成是一位相貌白皙的公子哥,优越的他并没有高人一等,与同学相处友好,显示出家庭教养很高的子弟风范。双飞虽然是下放干部的孩子,但衣着依然十分朴素,每天在学校与留田之间来回跑,当年的他身体却高挑而清瘦,也许那时他家的姊妹多……这些封存在大脑里很久的记忆,每每拿出来翻一翻,又何等不是幸福和快乐呢!
![3(1)]()
“的、的”一会儿功夫我们就来到目的地,下车后我感到空气格外新鲜,远望山峦,重重叠叠,五彩斑斓。近处岭后小村庄已经消失,只剩下拆走的残墙断壁。在银海的带领下,我们步行了一段时间就来到了板栗园的深处。
一棵棵茂盛挺拔的板栗树长在荒草杂竹当中,在高高的枝头上,在退黄的栗叶的缝隙间,隐约藏着许多板票蓬,有的栗蓬圆圆滚滚,有的栗蓬张开嘴露着红色的珍珠。我们使劲用脚蹬树干偶然也能听到栗子落地的声响。我们站在大栗树下,望着高悬的栗蓬一筹莫展。老同学银海看出我们心思,主动说:“我上树去打,你们在树下捡”。话音刚落,他很利索的爬上了树,他的动作依然那样敏捷,看不到他是一位六十多的人。银海在大树干间挥舞着竹竿,打了这棵打那棵,我们在草丛中捡了这棵又捡那棵。就这样我们各自一边捡一边剥,大家都忙得不可开交。由于岭间雾气大,再加上坡陡又蹲在草丛中,一会功夫我们身上就被汗水和雾气淋透了,个个累得气喘吁吁。
![4(1)]()
我站在票蓬堆旁,拿起自带的剪刀去剥,有的用剪刀一夹红红的栗子就滚了出来,有的用脚一搓栗米就露了出来。可是当我剪到有一个黄色栗蓬时,情况发生了变化,里面却是瘪瘪的壳,我不经意的问,为什么有的栗蓬外面善好,但剥开里面却是瘪瘦的壳?在我身边一位捡栗子老农对我说,这个栗蓬的栗子早些时候就睡死了。当我听到“早早睡死“这几个字,心里有一种莫名刺痛涌上心来……
是啊,任何东西都是有生命,植物也都是如此,当它在生长过程还没有完成自已的使命就已经夭折了。我望着瘪瘪睡死的栗壳,我不由自主的联想起那此已经夭折的同学:如汪友云、李勇、曹传真、胡德明等。想到他们就象栗蓬里栗壳那样英年早逝,没有笑到最后。我不由自主地长叹一口气,难过和思念之情涌上心头,好久不能平复。
![5(1)]()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劳动,各自都铃着沉甸甸的劳动成果来到山冈,经过比较还是老班长捡得最多。随后我们又乘坐银海自驾车下了山。
在这次老同学相邀打板栗活动中,银海同学全方位服务,一、开车接送;二、上树去打;三、并给予了中餐招待。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老同学的深情厚谊,这次我们不仅仅收获的是板票,更重要收获是络印在我们心田里一段最美好的记忆!
谢谢张银海同学!谢谢那深秋的板栗红!
2025、9、26深夜
![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