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1日,“京津冀科幻文学基地共建签约仪式暨科幻作家进校园”活动于天津科技大学举行。本次活动作为第五届百花文艺周的重要组成部分,汇聚京津冀三地出版界、学术界、创作界及产业界代表,旨在以科幻文学为纽带,深化区域文化协同,推动科幻叙事与科技、人文的跨域融合。
天津出版传媒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苏坚,河北出版传媒集团副总编辑王斌贤,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花山文艺出版社总编辑李彬,百花文艺出版社党总支书记、社长薛印胜,河北出版传媒集团出版业务部副主任唐丽,天津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盛涛,著名编剧、导演、北京大学教授陈宇,教育部长江学者、南开大学教授周志强,天津大学副教授韩旭东,第二十一届百花文学奖·科幻文学奖的获奖作家宝树、王威廉、贾煜,中子星影业副总经理杨升等嘉宾出席活动。活动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小说月报》《科幻立方》执行主编徐福伟主持。

京津冀科幻文学基地由十月文艺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花山文艺出版社联合发起建立,是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及《京津冀出版协同发展战略合作协议》的具体举措。基地致力于整合三地资源优势,构建具有京津冀区域特色与国际视野的科幻文学品牌,推进创作、出版、影视转化与文化消费的全产业链协作,强化科幻文学与科技创新、本土文化的深度融合,提升公众参与度与文化影响力。
天津出版传媒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苏坚,河北出版传媒集团副总编辑王斌贤共同见证签约仪式,并与三地文艺社签约代表合影留念。

韩敬群、李彬、薛印胜共同签署
《京津冀科幻文学基地共建协议》

苏坚、王斌贤与签约代表合影
签约仪式后,百花文艺出版社向天津科技大学赠送《第二十一届百花文学奖获奖作品集》。该书系遴选当代文坛佳作,在文学性、思想性、艺术性等方面均代表当代文学创作高度,其多元的文化内涵将为读者带来更为丰富的阅读体验,亦有助于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文素养提升。

薛印胜向盛涛赠书
在对谈环节中,学术主持周志强与陈宇、宝树、王威廉、贾煜、韩旭东围绕“以科幻作为叙事方法”展开深度讨论。

嘉宾畅谈
周志强指出,科幻文学蓬勃发展,体现了科技新时代激活的想象力,更体现出人类观察和展望自己生活现实和未来的冲动。“科幻”也就不仅仅是一种文体,更是将叙事视角深入到人类历史进程中去阐释世界的视野和方法。近年来,京津冀成为国内高科技人才和产业发展的汇集区,一种高科技条件下科幻文学的想象力环境正在成型。京津冀科幻文学秉承人文主义传统,高举科学主义大旗,成为中国科幻文学领域的一道亮丽风景。

周志强
陈宇以电影版《三体》的剧本创作为例,阐述了对科幻文学与影视改编关系。他提到:“在当代语境下,科幻文学与影视改编的关系可能已超越古典的‘忠实’范式,进入现代性的IP建构维度。科幻文本提供的往往并非具体情节,而是一套可供提取和转化的概念系统与世界观框架。改编的重心从情节复刻转向媒介特性的彰显——电影以其视听语言重塑文本的抽象理念,形成独立的艺术主体。这种再创造不仅是形式转换,更是通过叙事完成IP的增值过程:原始文本作为理论原点,挖掘其可能产生的逻辑链条与戏剧性可能,与衍生作品共同构建跨媒介的IP生态。因此,成功的科幻改编绝非依附文学,而是以视觉奇观与叙事创新完成对原始概念的当代转译,最终实现文化价值的升维与迭代。”

陈宇
宝树认为,既往稳定的现实已经在AI技术为主的科技更新狂潮中溶解,世界的常态被可能性而非现实性主导。言说古典现实主义已经没有基础支撑,而需要将超现实的可能性纳入思考与书写;科幻也不再是单纯的未来想象,而与我们对当下多元现实本身及其趋势的理解息息相关。科幻内在于现实,并可能成为沟通不同碎片化场域的桥梁与枢纽。但面对这样的新世界,科幻文学也面临诸多危机和问题,不能墨守成规,要勇于探索全新的艺术形态。

宝树
谈及科幻与现实之间的距离,王威廉提到,科幻是当代人的镜像,映照出科技不只是工具,更是重塑人性、社会关系与道德框架的催化剂。以科幻为视野,我们可在技术萌芽之际,借情景虚构预演失控,把伦理、社会学与公众提前嵌入设计,杜绝事后补救;也可以让我们在新现实中,更好地找到与世界、与社会、与自己相处的方式。因此,科幻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既似恒星般遥远壮阔,又似屏幕般触手可及。我们必须在想象与约束、远景与细节之间“左顾右盼”,有能力把科幻的远见“平放”在现实的桌面上,才是对当下每一次选择负责的最佳路径。

王威廉
贾煜深感现实科技的发展已远超想象,科幻文学正面临“现实与想象的赛跑”。她指出,过去科幻常被视为一种“预言”未来的文学,而今许多科技突破正在实时发生,曾经小说中的手机、VR、AI等概念已成为日常。科幻创作应从“预测未来”逐渐转向与科技现实深度互动,更多聚焦于对科技“新常态”的反思。若要“追赶现实”,科幻作家需更密切关注科技动态、敏锐感知未来趋势。同时,随着科幻元素不断成真,其正在成为跨越类型的叙事母体,使得文类边界消融与重构。科技的迅猛发展持续为创作提供新素材,未来作家将进一步拓展叙事可能性,催生新的文学审美。

贾煜
韩旭东从文艺批评的角度提出,新世纪以来科幻小说与电影的繁荣,反向带动了文艺批评方法和思路的转向。经典现实主义中的文本细读,往往以“人物—情节—思想”的关系为中心,从解读作者的思想诉求出发,进而探索文本和现象的美学风格。相反,在科幻元宇宙中,“世界—人设—套话”成为技术叙事的中心,“写什么”从而变为“怎样写”的问题。伴随媒介转型和数字人文的深入,前科幻新浪潮时代的国族寓言和技术展望,也逐步化合为看作家如何理解技术进步为后人类社会带来的伦理迷思,以及考察他们怎样站在前置时间下去展望未来后设场景的前瞻性。

韩旭东
京津冀科幻文学基地的建立,不仅为区域科幻文学创作与产业合作提供制度性支撑,也为中国科幻走向深度叙事与跨界融合提供了新型平台。本次活动通过校企联动、产学对话,进一步激活了科幻叙事的公共价值与想象维度,为京津冀乃至中国科幻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