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林朝圣:一曲跨越山海的文化长歌
文/薛贵芳
秋阳正好,万里无云,关林庙的红墙黛瓦在日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千年古柏苍翠挺拔,枝叶在微风中轻晃,“关林翠柏”的景致自带几分肃穆与厚重。
作为第31届关公文化朝圣大典的东道主,我和闺蜜早早赶到时,张老师已带着三位海南朋友和几位本地友人在门口等候。虽是初次见面,彼此脸上的善意像纽带般拉近了距离,聊天时竟像熟识已久的老友,话题自然绕着即将到来的海内外嘉宾展开,满是期待地盼着他们的身影。
半个时辰的等候,终于盼来满载着海内外爱好者的车辆。车门打开,男女老少鱼贯而下,人群里既有来自台湾地区以及新加坡、柬埔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的嘉宾,也有国内不同省份的参与者,大家带着对关公文化的热忱汇聚于此。有人身披黄色绶带,上面标注着主祭司、副祭司的身份;一位高大的马来西亚青年笑着双手合十致意,那份发自内心的热情,瞬间消弭了山海间的距离,让陌生感荡然无存。
等候时,中途到来的李会长早聊起了前一晚的洛阳夜游:“我们住的酒店离老城区不远,晚上特意去逛了丽景门,登楼看老城夜景;还去了天堂明堂,灯光一亮,真有大唐的气派!”一旁的友人也凑过来补充,说他们还打卡了定鼎门和洛邑古城,“洛邑古城的灯笼特别美,走在里面像穿越了一样”,言语里满是对洛阳夜景的喜爱。
随众人走向关帝庙广场的路上,张老师感慨:“这场活动在半年前已经筹备了完成。从参与人员到国内外游客的机票、酒店、餐饮,还有节目单、演出内容,每个环节都得严丝合缝。”我望着沿途彩旗飞扬,百家姓的旗帜在风里招展,还有身着汉服的女子盛装而立,只觉这份热闹里,藏着太多人看不见的付出。
身为文化记者的闺蜜,这些年在关公文化报道上始终持之以恒,常为了写稿熬到深夜。这天她一身黑衣,戴着白色贝雷帽,帅酷又干练,背着沉重的设备包在广场各处穿梭,举着摄像机四处寻找合适的拍摄角度——镜头时而对准飘扬的彩旗,时而聚焦身着汉服的女子,时而捕捉往来的海内外友人,忙碌的身影在人群中格外显眼,那份专业与执着,让我打心底里佩服。
嘉宾席上,台湾地区及新加坡等海内外友人依次落座,言语间满是对关公忠义精神的共鸣。非遗演出即将开始时,嘉宾席旁的一位主祭司成了小焦点——他怀里抱着两个两三岁的奶娃,许是孩子好奇舞台上的灯光和音乐,总在怀里扭来扭去,小手扒着祭司的胳膊,脚尖踮着想去够舞台的台阶,活脱脱一副“防不胜防”的模样。
祭司一边要留意台上的仪式流程,一边得紧紧护着怀里的孩子,刚把这个往怀里拢了拢,那个又顺着他的手臂往旁边溜,只好左胳膊圈着一个,右手再去牵另一个,脸上带着无奈又温柔的笑,引得周围嘉宾不时投来会心的目光,原本肃穆的氛围里,添了几分生活的鲜活与可爱。
身边一位九旬老太忽然拉着我的胳膊问:“姑娘,哪些是从台湾来的呀?”我顺着人群指给她看:“您瞧那边几位,听口音就带着南方的温软呢。”老人听完,执拗地扶着栏杆挤到最前排,虽头发花白,腿脚却硬朗得很,眼神紧紧追着台湾地区的嘉宾,那股子认真劲儿里,藏着对同根同源文化的亲近。
还有位70岁的老人,因不会用智能手机,执着地想拍下整场活动。我帮她调好拍摄模式,她每拍一段都要小心递过来让我看看效果,末了还从口袋里掏出两块用手帕包着的冰糖,硬塞到我手里:“姑娘,谢谢你,这糖甜,你尝尝。”我接过冰糖,剥开放进嘴里,清甜的滋味混着老人的淳朴,在舌尖慢慢化开,格外暖心。
后来因事中途离开,可那生龙活虎的青年表演、柔美铿锵的女子舞蹈,闺蜜穿梭拍摄的身影,初见面时海南与本地朋友的善意,老人们的热忱、筹备者的用心,还有嘉宾席旁祭司护着孩子的温馨画面,都成了心底鲜明的印记。
这场关林朝圣,早已不只是一场文化大典,更是关公文化的交响,是海内外同胞共叙情谊的纽带。在关林的阳光下,不同地域、不同国度的人们因同一份信仰相聚,谱写出一曲动人的文化长歌,而那份因文化共鸣生出的亲近,也在每个人心中愈发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