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香港文艺 / 回忆文学 /

🌧️ 有一种“回乡”,不是为了叙旧,是为了看清:
“那个地方,是否真的曾经不爱我。”
杨海蒂在《HKLAA》24年03期中交出了一篇重磅散文《重行故地儿时路》,讲述她带着成年的自己,重新走了一遍儿时生活的路。
她回去了。
回到那个她出生、被送人、又被接回的“家”。
回到那个一边给她起名,一边说“养不起她”的母亲身边。
👧 “小时候,我差点成为别人家的孩子”
她的第一段人生,是被母亲“托付”给亲戚养的。
她还记得亲戚那句冷冷的话:“这个娃太丑了,抱回去吧。”
后来她真的回去了。
可这个“回”,不是团圆,是一种混杂了羞耻、疼痛和自我怀疑的返还。
她在家中永远是“不受欢迎的那个”——
妹妹漂亮、外向、受宠;她黑、倔、不好抱。
从小被当成“别人家的阴影”,永远不够乖巧、懂事、顺从。
“母亲并不爱我,她对我有期待,却从来没有认真的肯定过我。”
这句话很轻,却是千千万万个中国女孩共同的童年心声。
🚸 “我努力成为一个值得留下来的孩子”
她没有反抗,她学会了成为“被需要”的工具:
她在小学门口等母亲擦皮鞋;
她给母亲冲茶、捏脚、洗衣服;
她当母亲的“宠物”,讨好、取悦、照顾;
她考上好学校,只为证明:我也可以不是多余的。
“我长大后不敢生孩子,因为怕自己也变成那样的母亲。”
她写这些,不是控诉,是和解。是想知道:如果我回去看一眼那个地方,能不能理解它为什么那么冷?
🏡 “我站在童年楼下,看着窗台上那盆枯死的吊兰”
当她成年后真的走回那条老街,
看到当年居住的房子、教室、楼梯、浴室——
她突然明白,记忆这件事是有气味和重量的。
她写得极细致:
她记得小学教室后面有一块木板,用来挡寒风;
她记得自己在厕所蹲了两个小时,只为了逃避不想去的补课;
她记得,母亲常说:“你是我最丢人的孩子。”
“那时我以为我会一直记恨她。可我现在才知道,我一直在等她先原谅我。”
📚 为什么这篇文章值得被更多人看见?
✅ 它不是一篇“控诉型”散文,而是一封写给童年的沉默情书。
✅ 每一句话都像在轻轻擦拭一块蒙尘的玻璃,慢慢看到真相,也看到爱。
✅ 每一个从小不被理解、却努力变“乖”的你,都能在里面找到回声。
这不只是写“一个人的过去”,而是在说:
“很多人的家,并不是温暖的地方;但我们依旧试图原谅、修复、理解。”
📌 推荐阅读姿势:
✔ 傍晚独处时间 ✔ 伴随一首无歌词的纯音乐
✔ 打开杂志,翻到第6页,读完前请别跳段
✔ 然后问自己一句:
“我小时候,是不是也曾以为‘只要我够好,就会被喜欢’?”
📖 内容来源:杨海蒂《重行故地儿时路》,刊登于2024年3期,第6–20页

(来源:香港文艺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