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一亩院的果香与两层楼的圆
吕国良
我叫吕国良,今年77岁,老伴张茹雪78岁。二十岁那年,我们亲手盖起外砖内坯白灰粉壁的老房,守着一亩多的院子扎下了根。这院子敞亮得很,四米宽的铁大门朝东开,面迎茂盛的杨树林为屏风!门前一条四米宽南北砖道,直通六米宽的东西油漆路;宅院南北长35米,宽22米半,算下来刚好一亩有余。东面的葡萄树、南面的樱桃树、核桃树、山楂树,还有房门两边老伴栽的两棵槐树,陪着我们从青丝熬成了白发,满院的果香槐香,是一辈子最难忘的念想。
70岁那年,老房换成了钢结构砖砌的两层楼。楼下是小儿子吕春茂的中通快递县级总代理点,儿媳王丽梅是他最得力的帮手,夫妻俩每天早早下楼和工人们一起核对订单、清点货物,20岁的孙子也跟着学理货、打单,一家三口把生意做得红红火火,街坊们寄件都愿意来,说“春茂两口子实在”。二层楼外是大理石铺的开阔地,中秋赏月、国庆摆席都在这儿,16岁的孙女在安国读书,今年中考考了702分,拿到成绩单第一时间就给王丽梅打电话报喜,娘俩笑得停不下来。
大姑娘吕红蕊,近两年来风雨无阻照顾母亲,总把素菜做得营养可口,对老伴的康复起了大作用。她有两套平房,女儿韩茜婆家也有一套平房,小两口育有两岁的儿子刘鑫泽,一家人和乐融融。韩茜更出息,读了研究生留在天津上班,在保定和天津各有一套楼房,双节总坐高铁回来,还不忘给妗子王丽梅带她爱喝的天津茉莉花茶。
二姑娘吕蕊娣家让人省心,她有两套平房外加两套楼房,快递站月收入过万。儿子王超开货车送食品,风里来雨里去从不叫苦;外孙媳马爽开着干洗店,把小日子打理得井井有条。还有13岁的重外女王纤宇和10岁的重外孙王晨宇,俩孩子嘴甜,每次回来先喊“太姥爷太姥姥”,马爽总拎着软糕、营养品,王超的车厢里也常捎着新鲜苹果,就像小时候跟着吕蕊娣在老院摘山楂时一样贴心。
最让我们骄傲的是三姑娘吕丽珍的两个女儿。大女儿王飒脑子活,在网络平台卖日用品,从洗碗布到毛毯都卖得好,不仅在城里买了楼房、开上奔驰,还特意给我买了貂皮大衣和华为手机,更常年给读大学的妹妹王佳璇寄学费。小女儿王佳璇成绩拔尖,前不久得了两千元奖学金,回来就把钱塞给姐姐,说“谢谢你一直供我读书”。姐妹俩的懂事,比老院的樱桃还甜。
双节一到,家里比收秋还热闹。大外甥帮着打理快递,王飒拎着点心和王丽梅唠生意,王佳璇拉着姥姥看奖学金证书,马爽帮着摆果盘、教孩子剥橘子,孙女凑在我身边讲学校趣事,吕红蕊在厨房帮老伴忙活,吕蕊娣分苹果,韩茜陪我唠天津的变化。外孙女们跟着老伴学做老式月饼,孩子们踮脚递面团,孙子忙着挂小红旗,满屋子的笑声裹着月饼香,连空气都是甜的。
中秋夜,楼上摆了两大桌菜,老伴的老式月饼、韩茜的天津麻花、王超的苹果、王丽梅的鸡汤,香味飘得老远。月亮照得开阔地亮堂堂的,楼下快递店还亮着灯,小儿子和孙子在整理最后一批包裹。看着满桌亲人,我忽然想起老宅院的日子——50年的果香没散,从葡萄架飘到餐桌旁;一辈子的团圆没变,从老院矮桌换到新楼宴席。咱庄稼人不懂漂亮话,只知道有贤惠的儿媳、外孙媳,有孝顺的孩子、懂事的孙辈,四代同堂的热闹,就是这辈子最满足的好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