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叹
打油诗/李含辛
题记
西北大学刘建妮,昔日天才女教授,11年大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官宣被撤销!
寒武奇石誉满堂,一朝舞弊毁名扬。
暗箱操作专家票,学术江湖利益场。
奖牌收回成笑柄,论文造假费思量。
清名若得千金重,何苦投机断脊梁。
附录
李含辛《学术叹》赏析:
刘建妮教授学术不端事件的反思
诗歌背景与事件概述
李含辛的《学术叹》以西北大学刘建妮教授学术不端事件为背景,通过打油诗的形式讽刺了当前学术界的乱象。刘建妮教授曾是古生物学领域的杰出学者,1978年出生,2006年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2012年成为西北大学教授,2014年获得第十一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成为西北大学首位获此荣誉的教师。然而,2024年10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通报了她在项目评审过程中的多项违规行为,导致2025年9月被中国科协撤销奖项。
诗中"寒武奇石誉满堂"指的是刘建妮教授在寒武纪叶足动物化石研究方面的成就,这些化石对研究节肢动物起源有重要价值,相关成果曾发表在《Nature》等顶级期刊。然而"一朝舞弊毁名扬"则直指她2021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中的不端行为。
诗歌内容逐句解析
"寒武奇石誉满堂":开篇以刘建妮教授的学术成就起笔,她长期致力于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和叶足动物研究,系列发现和研究在中国国内外尚属首次,在相关领域具有引领作用。这一句既是对她学术贡献的肯定,也为后文的转折埋下伏笔。
"一朝舞弊毁名扬":转折点出现在2021年重点项目评审期间,刘建妮通过邮件向多位可能的专家请托,在答辩前打探评审专家信息,并向其中两位评审专家发送希望答辩时对方提的问题,违规获取会议评审投票结果后又向他人泄露评审结果。这些行为严重违反了科研诚信原则。
"暗箱操作专家票":具体描述了刘建妮的不端行为细节。她不仅在通讯评审过程中请托专家,在成为会议评审专家后,还泄露自己的评审专家身份、为项目申请人提供帮助并泄露评审信息。这种"暗箱操作"严重破坏了学术评审的公正性。
"学术江湖利益场":揭示了当前学术界存在的功利化倾向。刘建妮事件并非个案,2024年自然科学基金委通报的10起学术不端案例中,评审专家被"打招呼"问题尤为突出。这句诗批判了将学术研究异化为利益交换的现象。
"奖牌收回成笑柄":直接指向事件结果。2025年9月,中国科协发布公告,撤销刘建妮所获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收回奖章、证书和奖金。这一处理决定在学术界引起广泛讨论。
"论文造假费思量":虽然刘建妮的主要问题是评审过程中的不端行为,但诗中"论文造假"可能暗指学术界普遍存在的论文质量问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处理决定中,撤销了她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滇东寒武纪生物演化、化石埋藏与古环境重建探索"。
"清名若得千金重,何苦投机断脊梁":结尾两句以反问形式点明主题,指出学术声誉的珍贵性。刘建妮作为曾获多项荣誉的学者,本应更加珍惜学术声誉,却因一时投机行为自毁前程,被取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和参与申请资格3年,评审专家资格5年。
事件反映的学术生态问题
刘建妮事件折射出当前中国学术界存在的几个深层次问题:
1、评审机制漏洞:项目评审过程中存在"打招呼"的潜规则,一些申请人或依托单位"撒网式"打电话、发信息请求关照,甚至直接"围攻"会议评审现场。刘建妮案中,她不仅请托其他评审专家,还主动泄露自己的评审专家身份,为他人提供帮助。
2、学术道德滑坡:作为曾获得"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全国三八红旗手"等多项荣誉的学者,刘建妮的行为尤其令人失望。这反映出部分科研人员在名利面前未能坚守学术底线。
3、惩戒力度不足:虽然自然科学基金委对刘建妮做出了严厉处理,但类似事件仍屡禁不止,说明现有惩戒措施可能不足以形成足够威慑。2023年自然科学基金委才发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请托行为禁止清单》,明确禁止24类项目评审请托行为。
4、评价体系弊端:过度量化的科研评价体系可能导致学者急功近利。刘建妮在学术上确有建树,发表论文70篇,其中SCI收录55篇,但可能也承受了巨大的发表压力。
诗歌的艺术特色与社会意义
《学术叹》作为一首讽刺性打油诗,具有以下艺术特点:
对比手法:通过"寒武奇石誉满堂"与"一朝舞弊毁名扬"的强烈对比,突出事件的反差效果,增强讽刺力度。
通俗语言:采用"暗箱操作"、"利益场"、"笑柄"等通俗词汇,使专业学术事件更易被大众理解。
警世作用:结尾"清名若得千金重,何苦投机断脊梁"以警句形式点明主旨,具有劝诫意义。
该诗的社会意义在于:
1、记录学术事件:以文学形式记录了这起引起广泛关注的学术不端事件,具有文献价值。
2、引发公众思考:促使公众关注科研诚信问题,思考如何净化学术环境。
3、警示后来者:通过刘建妮从巅峰到谷底的经历,警示科研人员珍惜学术声誉。
结语
刘建妮事件及其引发的《学术叹》创作,反映了中国学术界在快速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诚信挑战。一方面,我们要肯定刘建妮教授在古生物学研究上的真实贡献;另一方面,必须严肃对待其学术不端行为。这一事件提醒我们,科研诚信建设任重道远,需要完善评审机制、加强道德教育、改革评价体系,才能避免"学术江湖利益场"的蔓延,真正实现"清名千金重"的学术理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