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五集 和解与新生
(接上一集)腊月二十八的清晨,派潭镇的空气里飘着淡淡的腊梅香。杜义尚是被窗外叽叽喳喳的鸟鸣吵醒的,睁开眼,熟悉的天花板上还贴着他高中时贴的星座海报,边角虽已卷翘,却像一把钥匙,打开了记忆的闸门。
他轻轻起身,走到书桌前,看到父亲昨晚特意摆回来的战斗机模型 —— 机身少了一块机翼,那是他当年和表弟打架时摔的,父亲当时骂了他一顿,却偷偷把零件收了起来。正看得出神,门外传来母亲的声音:“义尚,醒啦?快来吃早饭,给你煮了红糖鸡蛋。”
走进堂屋,红木桌上摆着热腾腾的粥、煎得金黄的番薯饼,还有他最爱吃的红糖鸡蛋。父亲坐在桌边看报纸,见他进来,放下报纸,指了指对面的椅子:“坐吧,粥还热着。”
杜义尚坐下,拿起勺子,却没敢立刻吃。他犹豫了一下,轻声说:“爸,妈,关于公司的钱,我已经跟魏明贤联系好了,她帮我跟老板约了年后见面,我想跟老板道歉,然后慢慢还这笔钱。”
杜二哥放下手里的茶杯,看着儿子,眼神里没有责备,只有心疼:“钱的事不急,你老板那边,我已经跟他打过招呼了,他说知道你是一时糊涂,愿意给你机会。年后你要是想回去上班,就回去;不想回去,想做模型设计,爸也支持你。”
杜嫂赶紧给儿子夹了块番薯饼:“是啊,儿子,别给自己太大压力。你爸已经把家里的书房收拾出来了,以后你想做模型,就在书房里做,没人打扰你。”
杜义尚看着父母,眼眶一下子红了。他低下头,声音带着哽咽:“爸,妈,对不起,之前让你们担心了。我以后再也不会这样了。”
杜二哥拍了拍他的肩膀:“过去的事就别提了,一家人,哪有不吵架的?重要的是以后好好过日子。对了,你表姑今天要来,她女儿是做模型设计的,说想跟你聊聊,给你指指路。”
正说着,院门外传来表姑的声音:“杜二哥,杜嫂,我们来啦!”
杜义尚赶紧起身,迎了出去。表姑身边站着一个穿米色外套的女孩,手里拿着一个精致的模型:“这是我女儿小夏,她听说你喜欢模型,特意带了自己做的作品来。”
小夏笑着把模型递给杜义尚:“这是我做的古风楼阁模型,你看看,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咱们可以一起讨论。”
杜义尚接过模型,眼睛一下子亮了 —— 楼阁的门窗是可以活动的,瓦片做得栩栩如生,连房檐下的风铃都能晃动。他激动地说:“太厉害了!我之前做模型,总在细节上出问题,你是怎么做到的?”
小夏坐在他身边,拿出手机,翻开自己的设计图:“其实不难,关键是要耐心。你看,我会先画详细的设计图,标注好每个零件的尺寸,然后再慢慢打磨。对了,我知道深圳有个模型设计工作室,年后正在招人,你要是有兴趣,我可以帮你递简历。”
杜义尚看着小夏的设计图,又看了看父母鼓励的眼神,心里像照进了一束光。他用力点头:“我有兴趣!谢谢表姐,也谢谢表姑。”
那天下午,杜义尚和小夏在书房聊了很久,从模型设计技巧,到行业前景,越聊越投机。杜二哥和杜嫂坐在堂屋,听着书房里传来的笑声,相视一笑 —— 他们知道,儿子终于找回了自己喜欢的东西,也找回了生活的方向。
傍晚,杜义尚接到了张伟的电话。张伟在电话里笑着说:“义尚,你小子可算想通了!我跟你说,我年后要开一家模型店,想请你当技术顾问,你愿意来吗?”
杜义尚愣了一下,随即笑了:“当然愿意!谢谢你,张伟。”
挂了电话,杜义尚走到院子里,看着夕阳下的老荔枝树,树叶在微风中轻轻晃动。他想起自己躲在深圳出租屋的日子,每天看着窗外的车水马龙,觉得自己像个无家可归的孩子。而现在,他终于明白,家从来不是束缚,而是无论走多远,都有人等你回来的港湾。(请看下集)
作者简介:钟奎华,笔名文柯、土圭垚,中学高级教师。广州市增城区作家协会会员,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增城区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坚持写作四十多年,作品收录在各种报刊杂志和网络微刊上,包括《广东作家》、《广州文学》、《梅州文学网》、《增城日报》、《荔乡情》、《海珠文学》、《灃水之水》、《南粤作家》、《神州文艺》、《作家作品》、《丹荔》和《杨梅文艺》等。作品在多个征文中获得过奖项。《增城民间文艺》第四辑主编,《胡庭兰故事集》的副主编。长篇小说《伯公艮传》的著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