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四集 专程与归途
(接上一集)腊月二十七的傍晚,夕阳把天际染成一片温柔的熔金,连空气里都带着几分暖意。18 点 08 分,杜家堂屋里的手机突然响起来,打破了正在准备晚饭的忙碌。杜嫂擦着手接起,是大姑打来的视频电话,屏幕里,大姑丈和杜义尚站在茂名车站的月台上,身后是缓缓进站的列车。杜义尚穿着一件深蓝色的外套,背着简单的双肩包,脸上虽有些疲惫,却带着久违的笑容。大姑举着手机,声音里满是欣慰:“我们接到义尚了,准备上车回广州,你们放心。”
挂了电话,大姑很快把两人在月台的照片发到群里,配文:“一路平安。”
山姨丈第一时间回复,语气里满是长辈的牵挂:“路上专心开车,安全第一。别着急,慢慢开,我们等着你们回来吃晚饭。”
意姨的消息也跟着来,像春风拂过心田:“一路顺风啊!盼着你们早点到家,咱们一家人好好聚聚。”
这时,平日里沉默寡言的二姑丈,突然在群里发了一段长文字,字里行间满是真情:“@大姑 大姐,这些日子真是辛苦你和姨丈了。从义尚走丢到现在,你们跑前跑后,既要帮着联系警察,又要安慰二哥二嫂,连自己的生意都顾不上。二哥二嫂因为担心义尚,吃不好睡不好,还好有你们帮衬着。我这做弟弟的,却啥也没帮上,只能在家瞎担心,有时候想着想着就掉眼泪。看着你们这么为这个家操心,我这心里又感激又愧疚。”
“还有群里的各位亲戚朋友,这段时间多亏了你们。有人帮着转发寻人启事,有人帮着打听消息,有人还特地跑去找警察问进展。这份情,我们杜家记一辈子。”
“我替二哥二嫂,也替义尚,谢谢大家。愿咱们所有人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的,日子过得顺顺利利。义尚,你回来就好,家里人都等着跟你好好聊聊,啥坎咱们一起过。”
这段文字像一股暖流,在群里缓缓流淌。亲戚们纷纷回复:“都是一家人,说这些干啥!”“义尚能平安回来就好!”“等你们回来,咱们好好喝一杯!” 简单的话语里,满是亲人之间的扶持与牵挂。
夜幕渐渐落下,杜家堂屋的灯却亮得格外早。杜嫂在厨房里忙碌着,炖锅里的排骨汤咕嘟咕嘟冒着泡,飘出浓郁的香气 —— 那是杜义尚最喜欢喝的汤。杜二哥坐在堂屋的红木椅上,手里翻着杜义尚小时候的照片,嘴角不自觉地向上扬。
不久,大姑一家带着杜义尚回到了派潭镇。一进院门,杜义尚就看到站在门口的父母,他快步走过去,声音有些哽咽:“爸,妈,我回来了。”
杜嫂一把抱住他,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回来就好,回来就好……” 杜二哥拍着儿子的后背,眼眶也红了,却嘴上说着:“回来就好,快进屋,汤都炖好了。”
一家人围坐在堂屋的红木桌旁,大姑和姑丈也坐了下来。杜义尚的姑父 —— 那位对汽车贴膜和音响改装格外痴迷的手艺人,慢慢说起了这段时间寻找杜义尚的经历:“刚开始找不着义尚的时候,我每天收了店就去周边的镇子转,问遍了认识的人。后来知道他在深圳,我又连夜开车过去,就怕他出啥事儿。还好,这孩子总算想通了……” 他的语气里,有担心,有庆幸,更有对晚辈的疼惜。
大姑听着,眼眶微微发红,她拿起纸巾擦了擦眼角,声音带着一丝哽咽:“那段日子真是惊心动魄,晚上睡不着觉,总怕他在外头受委屈。现在好了,回来就好,啥都比不上一家人平平安安的。”
杜二哥默默拿起手机,看了眼时间 ——23 点 10 分。他点开微信群,上传了一段四秒钟的视频:画面里,杜义尚坐在桌旁,正给父母盛汤,脸上带着久违的笑容,桌上的饭菜冒着热气,满是家的温暖。
几乎是瞬间,山姨丈的消息就跳了出来:“平安大吉,顺顺利利!” 紧接着,意姨、杜仕、小姑的祝福也接连而至:“太好了!总算团聚了!”“义尚,以后可别再让家里人担心了!”“一家人在一起,比啥都强!”
杜仕坐在自家的店里,看着视频里的画面,笑着说:“平安就是最大的幸福。这下,咱们这个家才算真正圆满了。”
夜深了,亲戚们陆续散去,杜家堂屋的灯却依旧亮着。杜义尚跟父母坐在桌旁,慢慢说着这段时间的经历,从最初的冲动离开,到在外头的迷茫,再到后来的醒悟。杜二哥和杜嫂静静听着,偶尔插句话,没有责备,只有理解与心疼。
第二天清晨,天边刚泛起鱼肚白,山姨就轻轻起了床。她怕吵醒还在熟睡的家人,蹑手蹑脚地走到窗边,拉开一条窗帘缝。第一缕阳光透过缝隙照进来,落在书桌上的手机上。她走过去,轻轻拿起手机,解锁后点开 “寻找杜义尚群”—— 这个陪伴了大家半个月的群,记录着所有人的焦虑、期盼与坚持。
翻看着群里的消息,从最初的 “义尚不见了!”“有没有人知道他去哪儿了?”,到后来的 “找到他的车了!”“警察说可能是电信诈骗!”,再到最后的 “义尚愿意回来!”“我们接到他了!”,每一条都清晰得像发生在昨天。山姨的眼眶渐渐湿润,指尖在屏幕上轻轻敲击,留下一句简单却满是温情的话:“义尚回到温暖的家,就什么都好了。”
刚发送成功,手机就震动起来 —— 是杜二哥的回复:“对对对!真是太好了,山姨!咱们这么多天的努力没白费!也盼着义尚以后能珍惜这个家,别再让咱们这些亲人担心了。”
山姨看着回复,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阳光透过窗帘,把房间照得暖洋洋的。她知道,虽然寻找杜义尚的日子暂时告一段落,但这份凝聚着亲情与善意的温暖,会一直留在每个人心里,陪着大家继续往前走。(请看下集)
作者简介:钟奎华,笔名文柯、土圭垚,中学高级教师。广州市增城区作家协会会员,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增城区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坚持写作四十多年,作品收录在各种报刊杂志和网络微刊上,包括《广东作家》、《广州文学》、《梅州文学网》、《增城日报》、《荔乡情》、《海珠文学》、《灃水之水》、《南粤作家》、《神州文艺》、《作家作品》、《丹荔》和《杨梅文艺》等。作品在多个征文中获得过奖项。《增城民间文艺》第四辑主编,《胡庭兰故事集》的副主编。长篇小说《伯公艮传》的著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