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一)
作者:徐肃惠
主播:书 东
上个世纪中叶,滦河水从遥远的北方蜿蜒千余公里滔滔流入大海,滦河沿岸的民众,得益于水,灌溉了良田数万亩,也失意于水,因水患而流离失所。位于滦河下游昌黎境内靖安镇的一户人家,李姓。李家人丁不旺,几代单传,偌大的三进院子,除了妇孺四人,便是数个长工,家主常年在东北四平经商。可怜他的女人曾氏二十几岁就带着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在家耕种几十亩田地,其中艰难不可言说。
那年汛期,滦河水突然猛涨,丈高的浪头瞬间冲破堤坝,把李家正在耕作的长工截在了河西岸。三天三夜,长工们在河西岸把嗓子喊的得嘶哑,女人在东岸以三寸金莲支撑着孱弱的身体寸步未离。后来,待水势稍稍平缓,便孤身一人跳入水中,划着大笸箩接回了长工们。惊险中女人的果敢和无畏,虽然当时被坊间传为美谈,但却成了她夜深人静时的梦魇,她知道这实在是无奈之举,因为西岸那命悬一线的几条人命,是拉家带口的顶梁柱啊。因此,她时刻期待着男人回来与她和孩子们团聚,然后把他那坚实的臂膀,让她靠一靠。
然而,左等右等,等来的却是男人娶了小老婆的噩耗。且说,此刻她只是个踩着三寸金莲,从未出过远门的农家妇女,她的见识就是相夫教子,种地看门过日子。哪来的勇气,哪来的胆量敢于抗争!况且那时四平已沦为日本鬼子的满洲国。但是,她行动了!这勇气可能来源于对家庭圆满的渴望,来源于对孩子们的舔犊之情。她把土地交给族人和佃户,收拾行囊,带领三个孩子,远赴东北。
据说,当时见了男人和小老婆,女人二话不说,抄起掏灰耙,朝着那个穿旗袍,顶着大波浪的女人一顿胖揍,颠起三寸金莲撵的她满大街乱跑,女人管小老婆叫大洋马,因为那女人是大脚,跑起来她追不上。当然,女人赢了,男人没有为难她们,娘四个常駐了下来。因为男人不是张学良,那女的也不是赵四,所以也不会发生那样的旷世奇闻,只不过是一商人在异地偷偷娶了二房,被原配打跑了的狗血插曲。
就这样一家人平静而衣食无忧地过了十年,虽然当时世道混乱,四平遍地日本人,但作为资产雄厚,跻身为上层社会的男人,有些自保的人脉关系,生活并未发生大的波澜。所以当全家的幸福生活被打破,厄运还是降临时,孩子们已经长大了,在读书。两个女儿读中学,儿子读小学。事情的起因是大女儿在学校运动会参加的百米赛跑中,宛如一瞥惊鸿惊艳全场,顿时被当时观赛的日本鬼子叫什么次郎的鸟队长看中。这个消息被男人的大舅哥,也就是女人的亲哥哥深夜敲门送到家里。大家当时如五雷轰顶,于是连夜收拾细軟坐上了回关里的火车,颠簸几天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算是避过了灾难。
家乡此时虽然也是日伪横行,但一家人仍觉安逸,因为这才是自己的家呀。只是每个人的角色有了变化,女人自然恢复了十年前职责,而男人少小离家读书,然后经商,虽回家遵祖命娶了大三岁的媳妇,但平时只是回家小聚,从来不爱种地,也不会种地。于是这次全身而退,便自然而然地过上了每天一本书,一杯茶的寓翁生活。因为祖上在晚清出过举人,家里读书的遗风还一直承袭着,所以,他不管是在东北当小资本家,还是在家乡当土财主,读书依然是他的本能。当然后来他闲极无聊,跑到靖安镇上开了个酿酒烧锅,其实不为挣钱,只为怡情。
男人虽然生在那个年代,对待孩子老婆却非常民主,所以酿酒烧锅的佳酿,成了孩子们最好的饮品。他的孩子不分男女,后来都成了自己圈子里那个最能喝酒的人。二女儿就曾在一同事的婚宴上,创造过喝八杯不醉的记录。除此以外,在这个酿酒烧锅后来发生的事情,是男人始料未及的,如果若论宿命,便是冥冥中的定数。
这时,几个已长大成人的子女,都不读书了,两个女儿许了婆家,大女儿最为漂亮,身材高挑,明眸皓齿,被母亲聘给了娘家村里一户殷实人家的第六子,后命运结局不好。二女儿不如姐姐漂亮,身体羸弱,常年患病,但却是几个孩子里最有主意的一个,先被父亲聘给一户家有着百亩棉田的富农,后自己做主退婚,嫁给了故事里的另一男主人公。男孩,由于是单传,从小被娇惯,虽然绝顶聪明,长大却未成其大事,反而成为家道中落的始作俑者。
酿酒烧锅的酒香,吸引了男人的同道中人,凡是有男人来烧锅的日子,就会聚集几人小酌。可后来,这里却成了一个被赋予特殊意义的场所,这缘于一个人的出现。
一个冬日的深夜,女人的堂弟,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者曾浩平敲开了烧锅的门,紧接着几个男人裹挟着寒风冲了进来,其中一人撂下背上的显然是受了伤的年轻人,之后是大家给他喂水,擦身,上药等尔。不容分说,理所当然。
第二天,男人来了,令看门人惴惴不安的情景并没有发生,男人什么都没说,只是让他好好照顾伤者,闭紧自己的嘴,他自己也闭门谢客。男人是商人,伊始,他想不问政治,明哲保身。但事实上,从在满洲国亲眼见到同胞被日本人欺凌,到自己一家人逃难回家,他已经深刻认识到反抗侵略不能置身事外。于是,他的酿酒烧锅此后成了共产党在敌占区的联络点,而那个从敌人炮楼里救出的年轻人,则在这里养好伤之后归队。男人对他没有过多的关注,因为他只是被救治的其中之一。只不过在以后的因缘际会中让他们成为了亲人。
男人后来成了积极配合共产党抗战的民主人士,日寇投降后,他的二女儿在土改运动中参加革命,他帮着宣传土地法大纲。其家庭成份,被定为富裕中农,因为妻舅曾浩平早就动员他把大部分土地无偿送给了附近的贫民。男人卒年仅56岁,个中原因与他和儿子儿媳的龃龉有关。
作者:徐肃恵,网名:徐徐。昌黎县委办公室党史研究室退休干部。七十年代末开始业余文学创作,曾有多篇作品在全国、省、市级书籍、刊物上发表并得奖。曾任省作协理事、市作协常务理事、县作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