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建工程兵撤销
改编时期的206团
1983年10月1日,是一个永远值得纪念的日子。那天我们基建工程兵21支队206团全体官兵正式脱下军装,摘掉帽徽、领章,身份也有军人转变成为企业职工。时间虽然已经过去了四十二年,但兵改工前后的诸多记忆仍历历在目。
(一)
1982年初,基建工程兵将要撤销改编的消息不胫而走,在部队上下口口相传。初次听到消息的人们大都满脸惊愕,有的将信将疑,有的难以置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撤销改编的事情越传越真,当终成定局时,人人满脸茫然,心情失落,不知所措。时下的军营思想混乱,人心惶惶,各种想法纷至沓来。最关心的莫过于撤销改编后的去向问题,普遍的想法是不能再“四海为家,到处流浪”了,一定要过上一个安居稳定的生活。干部,特别是爱人有正式工作的干部纷纷要求转业,吃商品粮的战士纷纷要求退伍,志愿兵战士也要求转回原籍,义务兵战士更是忧心忡忡,心神不定。
当时,206团的一营驻地是安徽省芜湖市,三营驻地是福建省福州市,这两个城市无论是地理位置、生活条件,还是建筑市场形势都相当不错,若能选择其中任何一个城市就地改编,那都是极好的选择。时任31支队副支队长王树林(原206团政委、21支队副支队长,已进驻深圳)专程前往宁国县团部驻地做工作,希望206团进驻深圳,参加深圳市的建设工作。但团主要领导没有响应,使206团失去了进驻深圳的宝贵良机。
尽管部队领导也有各自的不同想法,但为了稳定部队还是开始一边做大家的思想工作,一边安排撤销改编前的准备工作。
1982年6月,206团由基建工程兵8支队又划归21支队管辖。因206团家属基地在河南省平顶山市,团领导决定将部队撤回到平顶山市进行改编。
在国务院、中央军委1982年8月19日正式下发《关于撤销基建工程兵的决定》文件之前的8月11日,由二营副营长肖都远带队,我们二营部技术组和测量班等数人作为先头部队,乘坐团部的大巴轿车从安徽省宁国水泥厂出发,途径芜湖、合肥、淮南、界首、漯河,于8月15日回到平顶山市。
当时部队在平顶山市除了有一块家属基地外,没有一块办公和住宿的地方,可以说先头部队要办公和住宿是“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我们只能住宿在姚孟电厂招待所,和姚孟电厂职工一起在其职工食堂排队买饭就餐。也就在同时,二营的五连、八连从安徽宁国水泥厂移防至平顶山,在姚孟电厂南边白龟山水库岸畔的空地上建起了活动板房和临时宿舍,这算是部队进入平顶山后的第一块“风水宝地”。随后不久,团部工程股的冉中原、卢允山以及材料股的材料人员等也相继到达姚孟电厂招待所,帮助二营开展工作。
刚到平顶山,生产经营真是“锅中无米、灶前无柴、缸中无水”。为了解决“第一顿”饭的“米、柴、水”问题,承接了河南省火电一公司的一栋砖混结构五层家属楼,建筑面积为2163平方米。河南省火电一公司是省级的建筑单位,是姚孟电厂的承建者。我们一直是承接国家大、中型建设项目的国家一流建设队伍,是名震全国的解放军基建工程兵建设大军,第一次在省级同行的“施舍”下,承接这样小的一个单体工程,应该说真算是“放下架子、丢掉面子、屈尊下驾”了。心中真是有说不出的酸楚和言喻。
1982年11月,206团奉命从安徽省的宁国县和芜湖市,福建省的福州市全部移防至河南省平顶山市。不久,三营的十一连以及直属的水电连、木材连、预制连等也先后移防到姚孟电厂南边的空地上。我们先头部队在招待所一直住了三个月,直到11月13日才离开姚孟电厂招待所,搬到了姚孟电厂南边新建的临时办公地点。
按照上级指示精神,部队积极开展撤销改编前的准备工作。部队领导经过权衡利弊,根据实际情况,对于干部和战士们提出的实际问题,能照顾的给予照顾,能解决的给予解决。干部爱人有正式工作要求转业的,同意转业;战士为城市户口要求退伍的,同意退伍;愿意调往其他部队继续服役的,同意调动。
为了保证部队撤销改编后不大伤元气,不影响继续施工能力,必须要保留一部分骨干力量,特别是对于1971年以前入伍的干部,当时还不具备家属随军条件的创造条件办理了随军,解决了这部分干部的后顾之忧。对于确实工作需要的年轻干部和志愿兵战士进行了挽留。
撤销改编前,团长王喜鸿、政委孙盛俊、副团长李仕忠、副政委徐正奎、张立成退休;副团长刘振兴转业到姚孟电厂、郑吉明转业到平顶山化肥厂;“司、政、后”部门领导们能退休的退休,能离休的离休。大有“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之意,亦有“树倒猢狲散,日落鸟归林”之感。1982年10月份全团共转业、退伍550余人。
1983年6月,改编后的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工作已经基本结束。1983年7月全团全部人员移防至平顶山市完毕。经过调动、转业、退伍,在新疆独立团时总共4926人,只余下2235人。
1983年9月29日,正式宣布206团集体改编为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第一建筑公司,盛文考同志任公司经理,李国君同志任公司党委书记。干部编制为341人,机关设置1室,13科,1部3委,设立两个土建工程处和机运站、加工厂、水电直属队。全公司编制定员为2500人。同时,公司成立了劳动服务公司,以解决随军家属的工作问题。
1983年9月30日,全体官兵在平顶山市光明路影剧院参加00030部队撤销改编暨中建七局一公司成立大会。官兵们静静的坐在剧院内,默默无语,心情复杂而沉重。军旅生涯就要结束了,即将告别心爱的军装和热烈的部队生活,深沉、悲叹、痛惜、失落与无奈一起涌上心头。
当21支队首长身着军装庄重宣布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撤销206团番号时,人人真是“心如刀割”。尤其是全体官兵立正向军旗致最后一个军礼向军旗告别时,人人眼眶湿润,满眼热泪,久久不愿放下举起的右手。
从1983年10月1日起,我们就要摘掉帽徽、领章,告别心爱的军装,我们这些老兵心中真是五味杂陈……。唯有从农村入伍留下的义务兵战士心情稍微平复一点,因为他们完成了“华丽转身”,瞬间改变了退伍回农村的命运,成为国有企业正式职工。唯一的遗憾是,他们将舍弃故土远离父母,在异地他乡奋斗人生,想毕内心也充满着无奈。
9月30日晚上,战友们眼含热泪,小心翼翼地摘下帽徽和领章,将一套崭新的军装折叠得整整齐齐,深藏箱底,作为永恒的记忆。军装永在,兵心依旧,军魂永存。直到今天,不少战友除了保存着那套崭新的军装、领章和帽徽外,还完整保留着挎包、水壶、腰带、背包绳等军队日常用品。每当看到这些曾经陪伴我们生活过的军用物品时,脑海中就浮现出当年南征北战时的奋斗硝烟和军旅征尘……。
军装,是军人的身份标志,是我们人生中的光荣和骄傲!她教会了我们吃饭、穿衣、走路;他教会了我们艰苦朴素、拼搏奋斗,正直做人;她教会了我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勇往直前;她教会了我们雷厉风行,意志如钢,不卑不亢,她教会了我们……太多太多。
这身军装,她陪伴着我们走过了天府之国、中州大地、华北平原、西北边陲、皖南山区、闽东海疆。她经受了川渝的雾、中原的风、华北的霜、西北的雪、皖南的雨和闽东海浪的锤炼和洗礼!
这身军装,她听到过我们的歌声和笑声,她看到过我们的泪水和艰辛,她记载着我们军旅生涯的奋斗、辉煌和业绩!
忘不掉的军装,忘不掉的部队,忘不掉的老首长,忘不掉风雨同舟的战友,忘不掉那激情燃烧的铁马冰河岁月!
至此,1966年10月1日206团成立大会在四川省綦江县齿轮厂礼堂召开,到1983年9月30日206团在河南省平顶山市光明路影剧院撤编,整整经历了17个年头,壮丽完成了“工改兵”“兵改工”的再次转换。
(二)
206团家属基地始建于1975年,家属院内有6栋家属楼,楼与楼之间距离较大。为了解决团部机关人员撤回平顶山后的住宿和办公问题,就在家属楼之间搭设了活动板房,这些活动板房也成为了改编后的公司机关办公和生活基地。院内还有两栋红机瓦平房,由劳动服务公司使用。
基地家属院基本上成正方形,在院内围墙周围建设了卫生室、幼儿园、机关食堂、汽车库、浴池、小卖部、临时家属房等。大门设在东南角,是家属院出入的唯一道路。生活用水靠自备水井和水塔,还建立有锅炉房,有专人负责定时供水。
影
改编后,以一营为主组建的第一工程处,主任为丁庆飞,处机关租住在马庄村大队部院内;以三营为主组建的第二工程处,主任为胡少怀,处机关租住在国家建委配件厂西边;由汽车连、修理连、土石方连和吊装连组成机运站,站长为黄世华,站机关租住在平东工人镇的一座仓库内;木材连和预制连组成加工厂,厂长为曹相全;水电连成为直属队,队长为孙景文;加工厂和水电队仍居住在姚孟电厂南边的空地上。
冬天,公司机关活动房内靠蜂窝煤炉或地炉取暖,太冷时大家多穿点衣服还凑合。夏天,活动房内靠吊扇吹风,实在闷热难熬。大家都提议要抓紧建设办公楼,可说着容易,办起来困难。
206团1976年分别从河南和四川移防河北唐山,1978年移防新疆,1979年分别移防安徽和福建,1982年开始又移防至河南平顶山,六年内四次长距离大搬家,所积存的家底已消耗得所剩无几。加之三营从福州撤回时,在福州外贸营业楼与旅游楼工地上的施工电梯2部,200吨米塔吊1台,60-80吨米塔吊3台,砼搅拌站和搅拌机等设备,还有合同订货、钢管架料、模板、工具,现场工程材料以及生产、生活和办公设施全部移交给兄弟的203团。虽然进行了折旧计算或价格评估,但“十估九不足”,哪儿还有资金马上建设办公楼。
尽管如此,1983年11月,为了解决下属机构长远的办公、生产和生活问题,公司还是下决心在漯(河)宝(丰)铁路以南的马庄大队购置生产及生活用地110.72亩,逐步开始建设第一工程处、第二工程处、机运站和加工厂的办公、生产和生活基地。
1983年,全公司平均职工人数为2145人,施工产值为424.2万元,亏损149.9万元,上缴税金只有0.04万元。
(三)
我们一生穿过多少衣服大都记忆模糊,唯独军装使我们终生难忘,对军装的记忆总是那么深刻,让人无法忘怀。
我们穿上军装时,有伟人教导,有首长指引,一路阳光坦途;我们脱下军装时,没有人指教,没有人领路,未来前途未卜。
从此,没有了“三点红”的绿军装,陪伴我们走上市场化的艰难道路。
2025年9月16日
注:在写作本文时,黄世华、孙景文、陈应武、陈春旺、石凡壁、何爱民等战友进行了回忆,特别是陈春旺、何爱民战友对文章提出建议并进行了热心修改,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作者简介
史政熬,河南省新野县人,1971年兵,1972年6月入党,服役于基建工程兵21支队206团。1983年9月改编后在中建七局一公司任职,2004年退休。
电话:13803751600(微信)
荐文老师何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