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飞中国
——献给改革开放四十年
作者:高德臣
朗诵:李静 潘震伟 赵秀茹 高德臣
指导教师:王洪志
每当我端起晶白米饭
就会想起,这是当年母亲
为我做的生日晚餐
每当我使用手机
就会想起,当年的加急电报
一路辗转,才到眼前
每当我在广场公园
看张张笑脸
就会想到,叙利亚难民
离乡背井,国破家残
我幸运,生在中国
我感恩,改革开放让祖国强大
我们有幸福的家园
当年的日子,举步维艰
挖空心思,获得粮票充饥
想方设法,要来布票御寒
人们在困苦中奋起
把“大锅饭”的锅底砸烂
小岗村分田到户的“生死状”
掀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画卷
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
改变了生产方式
就让粮食产量翻番
吉林梨树县北老壕村
创造了基层“村官”的海选
开创了,中国民主政治的新篇
全国科技大会,发出了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呼唤
唤醒了科技兴国的春天
我们要创造和享受
人类智慧的资源
国家有兴邦的计划
遍地是振兴的方案
网购,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
中国当代的四大发明
与中国古老的发明
争辉耀眼
屠呦呦的青蒿素和克隆技术
让中国,站在了生命科学的前沿
港珠澳大桥是百里巨龙
时尔深潜水底,时尔轻拂海面
夜晚川流不息的车灯
是银河落入人间
五百米口径的射电望远镜
是巨龙的天眼
探索一号科考船,在走向深蓝
南海的可燃冰,沉睡亿年
只因中国的钻头造访
才终结了冬眠
载人航天,我们到月球科考建站
接受嫦娥的邀请
2025年,在月亮之上
共度新年
航母,隐形战机,战略导弹
科技强军,维护民族的尊严
我们智造了世界无数个一流
让古老的中国,改地换天
把奥运的五环旗,插上北京城
体育强国的梦想实现
上海世博会
不同的肤色,不同的语言
共同称赞,中国的月亮最圆
截断巫山云雨,建三峡电站
融化千尺冻土,铁路修到青藏高原
我们甩掉了贫穷
我们告别了饥寒
身强体壮的中华民族
可以战胜一切困难
外寇入侵,夺不走一寸国土
非典肆虐,洪水猛兽,冰妖地魔
毁不掉我们美丽的家园
只能强壮我的筋骨
只能锤炼我们的意志更坚
看,风雨过后的彩虹
中国龙飞翔在蓝天
一带一路
人类携手发展
共同的梦想,共同的明天
走近中国,倾听中国
孔子学院,书声朗朗
中欧班列,铁轨伸延
工业园区
让中国的科技文明
在世界各地分娩
抗击埃博拉病毒
有中国的医疗队
打击海盗
护航的是中国军舰
有一种速度,叫中国救援
有一种感动,叫祖国在你身边
一次次撤侨行动
是中国力量的体现
高举五星红旗通过战区
那瞬间的停火
给予你最高的礼遇
中国,是最好的名片
有人说,改革开放产生了负面
改革的问题,只能在改革中完善
改革开放的道路
不会笔直平坦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清淤疏浚,乘风扬帆
改革开放的道路
不会是一个圆圈
瞄准了顶峰
一条道路逐步登高盘山
我们坚持
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两个一百年的梦想,向我们招手
看,巨龙雄起,日出东方
中国,乘复兴号巨轮
驶向明天
高德臣的《腾飞中国》以质朴而饱含深情的笔触,串联起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壮阔历程与民生变迁。全诗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却以个体记忆与国家叙事的交织、历史纵深与时代风貌的碰撞,构建起一部有温度、有力量的 “改革史诗”,让读者在字里行间真切感受到祖国的腾飞与个体的幸福。
全诗最鲜明的特色,是从 “个体体验” 切入宏大的 “改革开放” 主题,让宏大叙事变得可感可触。开篇即通过三组生活化的对比,搭建起记忆与现实的桥梁:
• 晶白米饭与母亲的生日晚餐,关联着粮食短缺到温饱富足的民生改善;
• 手机与加急电报,浓缩着通信技术从滞后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
• 广场公园的笑脸与叙利亚难民的苦难,以对比凸显改革开放带来的 “家园安宁” 这一珍贵福祉。
这种以 “小切口” 写 “大时代” 的笔法,将改革开放的宏大成就转化为每个普通人都能共情的生活细节。读者既能从 “粮票充饥”“布票御寒” 的描述中,触摸到改革前的困顿;也能从 “分田到户”“粮食翻番” 的叙述里,感知到改革初期的破冰之力。个体的命运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相连,“我幸运,生在中国”“我感恩,改革开放让祖国强大” 的直抒胸臆,便成为亿万国人的共同心声,极具情感穿透力。
诗歌以时间为暗线,从改革萌芽到全面深化,从经济突破到科技腾飞,从内政革新到国际担当,层层递进地铺展了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全景画卷,结构清晰且重点突出。
1. 改革破冰:从生存到发展的起点
诗歌聚焦改革初期的关键节点:小岗村分田到户的 “生死状”,是农村改革的标志性事件,“砸烂‘大锅饭’”“土地承包责任制” 的表述,精准概括了生产关系的根本性变革;吉林梨树县的 “村官海选”,则延伸至民主政治领域的探索,展现了改革从经济层面向社会治理层面的拓展。这些具体的历史事件,为 “举步维艰” 到 “粮食翻番” 的转变提供了坚实注脚。
2. 科技腾飞: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的论断成为诗歌的重要转折点,开启了对中国科技成就的集中铺陈。诗人以 “网购、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 这 “当代四大发明” 为引子,串联起屠呦呦的青蒿素、港珠澳大桥、“天眼” 射电望远镜、探索一号科考船、可燃冰开采、载人航天、航母与隐形战机等重大突破。这些意象既有贴近生活的便民科技,也有震撼世界的大国重器,形成了 “民生科技 + 硬核科技” 的立体图景,生动诠释了 “改地换天” 的科技力量。
3. 国力彰显:从自强到担当的升华
诗歌并未止步于国内成就的展现,而是将视野投向国际舞台与民族精神的锤炼。北京奥运、上海世博会是国家形象的集中亮相;三峡电站、青藏铁路是基建实力的生动证明;抗击非典、洪水等灾害的叙述,则凸显了中华民族在磨难中愈挫愈勇的精神品格。而 “一带一路”“孔子学院”“中欧班列”“撤侨行动” 等内容,更将视角提升至 “人类携手发展” 的国际担当层面,“中国救援”“祖国在你身边” 等表述,让 “中国名片” 的内涵变得具体而厚重。
诗歌的情感并非一味的赞歌式宣泄,而是在正视问题的理性中,更显对改革道路的坚定信念。诗人客观提及 “改革开放产生了负面”,却以 “改革的问题,只能在改革中完善” 给出清醒回应;用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瞄准了顶峰,一条道路逐步登高盘山” 的比喻,生动诠释了改革开放的复杂性与前进性。这种既感恩成就、又正视挑战的态度,让诗歌的情感更显真挚可信。
结尾处,“两个一百年的梦想”“复兴号巨轮” 等意象与开篇的个体记忆形成呼应,完成了从 “个人感恩” 到 “民族自信” 的情感升华。全诗以 “日出东方”“驶向明天” 的光明图景收束,既回望了四十年的风雨兼程,更展望了未来的壮阔征程,将家国情怀推向高潮。
诗歌的语言风格质朴无华,却极具表现力。没有晦涩的修辞,多采用白描与铺陈的手法,如 “砸烂‘大锅饭’的锅底”“银河落入人间” 等表述,通俗却精准;“百里巨龙”“巨龙的天眼”“中国龙飞翔在蓝天” 等意象,既保持了连贯性,又赋予 “中国腾飞” 以具象化的想象。这种 “清水出芙蓉” 的语言风格,让改革开放的宏大主题更易走进读者内心,实现情感的共鸣与思想的传递。
总而言之,《腾飞中国 —— 献给改革开放四十年》是一部扎根于生活、立足于历史、着眼于未来的优秀诗作。它以个体记忆为经,以时代事件为纬,编织出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壮阔图景,既让读者感受到祖国发展的磅礴力量,更激发了对家国的热爱与对未来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