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如春雨,润物无声(散文)
——我的教师慈善札记
王晓红
三尺讲台方寸地,一颗仁心万千情。身为一名普通乡村教师,我时常思索:“慈善”二字,于我们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是巨额的捐款?还是浩大的工程?三十余载春秋在象牙塔中穿行的足迹,早已在我心中写就答案——教师的“慈善”,是“师者仁心”对学子心灵细水长流的滋养,是“善言善语”的日常叮咛,更是“善善相传”的以生命感召生命的影响。“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德国雅斯贝尔斯)
润物无声:一双运动鞋的尊严
我任教的学校地处农村,孩子们大多朴实纯真,但一部分家庭条件拮据,留守儿童、父母离异、性格孤僻内向者甚众。他们就像一颗颗被灰尘暂时遮住光芒的星星,需要我们用爱去擦拭,让他们重新闪耀。
记得去年刚毕业的九年级学生里,有个叫梁博文的男孩。七年级刚入学时,我就觉察到他与众不同:总是沉默地缩在角落,穿着一双洗得发白的运动鞋。喧闹的课间,他也总独自一人趴在桌上。
我没有急于找他谈话,生怕贸然的关心反而会惊扰他。直到一次体育课,我去教室巡查,发现他竟独自留在教室里,正望着窗外操场上的同学们出神。我轻声走过去,问道:“博文,怎么没下去上体育课?和大家一起跑跑跳跳,出出汗,劳逸结合……”
他猛回头看到是班主任的我,眼里掠过一丝慌乱,下意识地把脚往课桌底下缩,嗫嚅道:“老师……我……我的鞋……鞋底快掉了……”
那一瞬,触动了我心中最柔软的地方。我没再多问,走过去在他对面坐下,和他聊起了天。从他断断续续的叙述中,得知他沉默背后的真相:父母离异,母亲患重度抑郁症,家庭几乎没有收入……巨大的压抑感向我袭来,我该怎么帮他呢?
我没有选择发动捐款,而是用一个悄无声息的方式守护他的尊严,“慈善的行为比金钱更能解除别人的痛苦。”(卢梭)下班后,我去买了一双运动鞋,第二天一早,悄悄把他叫到办公室,让他换上,说:“看!专为咱们未来的运动健将准备的‘战靴’!放心去跑,去跳吧!”
那天体育课,我看到了这个秋天最动人的景象:那个总是缩在角落的小男孩,在阳光下奋力奔跑、尽情欢笑……
自此,我对他的关怀从这一双鞋延宕开去:一份悄悄的早餐,一本写着鼓励性语言的本子,一次次耐心的倾听与交谈……我联系学校工会,为他争取了一些实质性的帮助。学期末家访时,我留下三百元钱,叮嘱他妈妈给孩子买学习用品,聊尽一份绵薄之力。
最终,他的成绩稳步提升,人也变得开朗自信,还经常主动打扫教室卫生。我知道,我所做的这一切,并非简单的给予,而是用一份小小的善念,换回了一个孩子昂首奔跑的勇气。这,便是慈善最美的回响。
守护心灵:一本日记本的救赎
除了梁博文,班里还有个让我牵挂的女孩小雨。父亲酗酒成疾,母亲外出打工,她常年独自生活。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引导,小雨心理上出现了偏差,有时会用圆规尖划伤手腕来解压,还经常与同学发生冲突。第一次看到她手臂上密布的伤痕时,我内心震颤不已。这个看似叛逆的女孩,正在用最痛苦的方式宣泄内心的无助。我没有简单批评她的行为,而是先去家访——昏暗的房间里,堆积的泡面箱、散落的药瓶,凌乱的衣物和墙上发黄的奖状……那一刻我明白,她需要的不是训斥,而是真正的关爱。 从此,我每天留出时间听她倾诉,送她日记本鼓励表达,并联系学校心理老师制定专业方案。我运用教育心理学中的“情感支持”和“正向强化”方法,为她创造安全的情感宣泄渠道。虽然偶尔还是会有情绪波动,但我不放弃她。渐渐地,她日记里的内容也从“恨”变成了“被表扬”“借橡皮”这些温暖的小事。九年级毕业她升入理想高中。毕业典礼上,她抱着我一直哭,一直哭……虽无一言,但我却听懂了一切……
慈善并非总是轰轰烈烈,它更是一种细致的体察,一份温柔的守护,一个巧妙的契机。我们用“善言”维护孩子的尊严,用“善行”点燃他们的希望。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善举,却能真正浸润孩子的心田,开出向善之花。
善善相传:一个记录角的温度
教师的慈善,还在于“善善相传”的接力。我们不仅要自己行善,更要播撒善的种子。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榜样和环境对儿童行为有着巨大影响。为此,我在班级设立了“每日一善”记录角,鼓励孩子们发现并记录身边的好人好事:帮同学讲解一道题、捡起一片垃圾、对门卫叔叔说一声谢谢等。起初,孩子们觉得好笑不以为然,渐渐地,记录本上丰盈且充实。他们开始主动关注身边人的需要,竞争的氛围淡了,互助的温度升了。
我们班的小轩,曾经是块“自我”的小顽石。在“善行”记录的熏陶下,他开始主动帮助他人。有一次,他耐心地教同桌摆桌椅、拧抹布,这件事被记录并表扬后,他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如今,他成了校园里的“热心肠”。
教育的使命,莫过于此:我们先用善言善行在孩子心中播下善的种子,鼓励他们去体验善行带来的美好情感,期待他们自身也能成长为一股善的力量,去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这一个个微小的善念循环不息,便是“善善相传”最动人、最美妙的愿景。
静水流深:一方讲台的担当
“善言”并非华丽的辞藻,而是发自内心的尊重与鼓励;“善行”也非沉重的负担,而是力所能及的援手。作为教师,我们的慈善舞台就在日常的言行之中,在一方教室之内。我们或许无法做出惊天动地的慈善壮举,但我们可以用无数个微小的善念与善行,编织一张温暖的网,托起孩子们稚嫩的梦想。这何尝不是每一位基层教育工作者对“立德树人”最朴实的践行?让慈善文化如空气般自然流淌在校园的每个角落,最终汇入建设“中华善城 现代滕州”的浩荡洪流之中。
因为我们深信,今日我们种下的每一粒善的种子,都将在未来,长成一片道德的森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