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男女婚事中的民俗(四)
作者:每小平
结婚的先一天,女娃家接待亲戚朋友。亲友拿上插瓶、镜子、被面、毯子、床单、衣架、脸盆、脸盆架、热水瓶、挂钟等物(今亦送电视机、收录机、洗衣机、电脑、手机、汽车等) 。早上臊子面,凉菜是全盘子喝酒。全盘子上面有冻肉、油炸豆腐、中间是豆芽菜、鸡蛋一般在顶上,有鸡蛋花雕刻,瓷盘子四周围是各种凉菜喝酒。商议结婚到男方家送女的人员、嫁妆等。中午待客的席面男女方都一样,如今多在宾馆、饭店举办,省去了诸多劳心劳力的事务,省去了早上饭菜烟酒茶的管待。午宴男女双方主人、亲戚朋友都集中到宾馆、饭店统一招待。
迎娶前几日,男理发洗澡;女沐浴盘头,化妆。搭彩车、装扮一新。祭拜祖先后,在鞭炮声中男携男童、伴郎,众人抬“什盒”(又名什奁)若干,在媒人率领下前往女家迎娶。什盒内放给岳父、岳母各一身衣服;馄饨盒、酒壶及烟、酒、带肋骨肋条肉与莲菜,都用红丝带扎起(烟、酒、肉均为双份,莲菜须完整带芽) 。八个枣糕,中镶红枣;印盒一对(红纸叠成,装盐和茶叶)一盘核桃、一盘红枣(早生贵子意)、小礼品(围裙、毛巾、木梳、红包袱)及香蜡、火纸等……
至女方家门前鸣炮,派发喜封、糖果叫门,新郎拜女方家三代祖宗。女家置“全盘子”凉菜喝酒,吃完臊子面后起驾。为了考验戏耍新女婿智商,女方家嫂子会给臊子面碗内多放些盐或辣椒等,看女婿娃吃饭窘相的笑话。
新郎新娘祭拜女家祖宗三代,依次给岳父、岳母行三鞠躬礼。迎娶新娘的花轿起驾,舅家给新郎戴礼帽、插金花、披五六尺长的红绸。新郎骑马紧随轿后,乐人奏乐相随,欢欢笑笑出村接娶新娘……如今,多采用汽车迎娶,其过程略。
女方家热情用烟酒茶饭管待抬什盒的人,同时将嫁妆放入什盒,叮嘱小心轻放,路上小心。新娘新郎献饭点蜡焚香祭祖、三鞠躬;拜长辈父母。由其兄或舅背负上轿,俗称“抱轿”。
“结婚之喜闺出门,临行惜别拜双亲。吃水不忘挖井人,长记父母养育恩。”过去新娘离开父母亲,会号啕大哭,以示养育之恩,离别伤心之情,由其姑姨或嫂倒酒劝止哭;叮嘱应该注意的事项。同样,女儿走后,母亲也会独自伤心哭泣。
昔日,送亲用马车卷棚送亲,后为拖拉机,有条件的用汽车或雇公交车接送新亲来宾的……
鞭炮三响,鼓乐齐鸣;花轿前行,送亲随后(轿子或马车、汽车等) 接送。新郎骑马披红戴花紧随轿后,迎娶新娘回家。
嫁娶什盒早于花轿进门。围观者聚拢观瞧“陪妆”。“全命人”(儿女双全) 迅速、有序取出“陪妆”等物品。
“耳听大门喜嚷嚷,原是新娘到门上。鸣炮招唤众来宾,蜂拥新房待新亲。”众人迎接新娘,有人拿铁熨斗为新娘驱寒,一人执酒壶倒酒。一人执烧红铁铧用醋浇洒、吱吱作响,绕轿3匝谓之“打醋炭”。新娘双脚不能着地,可用草席、麻袋、口袋等从大门铺到新房;草席、麻袋、口袋等不足时可倒着连续转传。谓之“传袋”,喻传宗接代吉兆。从新娘下轿起,依次撒草并咏唱“撒草歌”“十撒歌”
“迎轿词”“下轿词”“进门词”“入堂词”“拜堂词”“夫妻互拜词”“谢仪词”等……如“一撒麸子二撒料,三撒新娘下了轿。”“一撒金,二撒银;三撒媳妇进了门……”等等祝福的词汇。
新郎新娘进入中堂后,要跪拜祖先、长辈、夫妻互拜等仪式;夫妻互拜时要喝“交杯酒”古称“合卺”。意即夫妻互敬互爱,似两半葫芦合为一体。

每小平 笔名 每牧 每文 网名 长安美 长安区作家协会理事 民俗委员会主任 区诗词学会监事长 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 市民盟老盟员联谊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陕西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文艺评论分会会长 陕西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诗词分会会员 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 乡土文学委员 陕西省柳青文学研究会会员 理事 副秘书长 陕西省唐诗与杜甫研究会理事 原长安区政协委员 区政协特聘文史员 民盟长安区工委原副主委兼韦曲支部主委 长安区武术协会名誉顾问 西安地名协会特聘专家 陕西省仓颉文化研究会长安分会副秘书长 杜曲乡贤 人文地理 方言 习俗 秦腔 社火 武术 民协文化研究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