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冯计英
时序掷梭去,
山海共苍颜。
何须攀附星汉,
心阔即安禅。
半卷缥缃观世,
半盏冰泉悟道,
尘绪散云烟。
一掷沧波外,
独倚竹篱边。
经霜雪,
谙聚散,
转澄明。
天公妙手,
点化荆棘绽琼英。
风起黄叶旋舞,
露冷凝松挺立,
大块顺其情。
寒暑皆禅偈,
苔痕浸岁寒。
2025年9月22日于上海
Tune: Prelude to Water Melody · Moss Marks Soak the Year's Chill
By Feng Jiying
Time flies like a shuttle thrown,
Mountains and seas share the same hoary hue.
Why climb to reach the starry river?
A broad heart is where peace of mind resides.
With half a scroll of silk-bound books, I observe the world,
With half a cup of icy spring, I fathom the Dao,
Worldly worries disperse like mist and smoke.
I cast them beyond the vast waves,
Leaning alone by the bamboo fence.
Having endured frost and snow,
Understanding gatherings and partings,
The mind turns clear and bright.
Heaven, with its wonderful hand,
Transforms thorns into blooming jade-like flowers.
When the wind rises, yellow leaves whirl and dance,
When dew condenses, pines stand firm and upright,
The great nature follows its own course.
Cold and heat are all verses of Zen,
Moss marks soak the chill of the year.
Written on September 22, 2025, in Shanghai
🌹🌹 作家简介🌹🌹
冯计英,笔名:御风,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鸟虫篆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云天文学社、中国华语精品文学作家学会签约作家、诗人,一枝红莲文学诗社总顾问,一枝红莲文学诗社签约作家诗人,世界作家澜韵府诗社总监审、签约作家诗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黑龙江省诗词协会会员,伊春市诗词学会会员,上海武夷源文学社会员。
🌷🌷Author Profile🌷🌷
Feng Jiying, pen - name: Yufeng, is a member of the China Democratic League. He is a researcher at the Bird-and-Insect Script Art Research Institute of the Art Development Center of the Ministry of Culture. He is a contracted writer and poet of the China Yuntian Literature Society and the China Chinese Boutique Literature Writers Society, the general consultant of the Red Lotus Literature Poetry Society, a contracted writer and poet of the Red Lotus Literature Poetry Society, the director - censor and contracted writer and poet of the World Writers Lanyunfu Poetry Society. He is also a member of the Chinese Poetry Society, a member of the Heilongjiang Poetry Association, a member of the Yichun Poetry Society, and a member of the Shanghai Wuyiyuan Literature Society.
点评词
苔痕印雪处,禅意满词章——冯计英《水调歌头·苔痕浸岁寒》解构与品赏
点评词作者/柴永红
都市的霓虹淹没过暮冬的霜色,快节奏的生活裹挟着人心在喧嚣里沉浮,冯计英先生以一首《水调歌头·苔痕浸岁寒》,如持一把温润的古玉梳,轻轻梳理着现代人紧绷的思绪,传统词牌的平仄韵律间,开辟出一方可容心灵栖居的静谧天地。这并非一首单纯咏景抒怀的词作,而是作者以半生阅历为墨,以禅思哲悟为笔,时光宣纸上写下的生命答卷——藏着对时光流逝的坦然,对世事纷扰的超脱,更藏着对“于细微处见真章”的生命境界的深情叩问。若说多数词作是春日里盛放的桃李,以明艳动人;这首词便是冬日里墙角的苔痕,于清冷中扎根,于静默中生长,待细品之下,方知其风骨与韵味,早已浸透了岁月的沉香。
一、时空落笔:以“掷梭”破题,于“苍颜”见境
词作开篇“时序掷梭去,山海共苍颜”,仅十字便完成了时空维度的双重铺展,力道之劲,意境之阔,堪称妙绝。“时序掷梭”四字,脱胎于古人“日月如梭”的典故,却又在“掷”字上生出新意——“梭”本是织机上往来穿梭的工具,寻常说“如梭”,多是形容时光的匀速流逝;而“掷梭”一词,则添了几分不经意的迅疾感,仿佛时光不是缓缓流淌的河,而是被一双无形的手猛然掷出的梭子,转瞬便消失在岁月的经纬里。这种对时光的具象化表达,没有丝毫悲戚之态,反倒带着一种“见惯秋月春风”的从容,为全词奠定了“不叹时光短,只寻心境宽”的基调。
再看“山海共苍颜”,此处的“苍颜”堪称神来之笔。历来文人写山海,多赞其“巍峨”“壮阔”“苍茫”,而冯先生以“苍颜”喻之,将山海比作一位饱经沧桑却精神矍铄的老者——它见过春日的花潮漫过溪涧,见过夏日的惊雷劈开云层,见过秋日的归雁掠过峰峦,见过冬日的寒雪覆盖岩崖,岁月在它身上刻下的不是衰败的痕迹,而是厚重的沉淀。“共”字更是点睛,将“时序”与“山海”串联起来:时光流逝,不仅是人会生出白发,连亘古不变的山海,也一同染上了“苍颜”。这种“人、时、景”的共情,瞬间拉平了人与天地的距离,读者在面对时光流逝时,不再是孤立无援的个体,而是与山海同呼吸、共进退的参与者,那份对岁月的坦然,也便在这一字一句间,悄悄渗入人心。
紧接着“何须攀附星汉,心阔即安禅”,词作笔锋一转,从对外部时空的描摹,转向对内心世界的观照。“星汉”历来是“高远”“理想”“权势”的象征,古往今来,多少人穷尽一生,只为攀附“星汉”,渴望在名利场中寻得一席之地。而冯先生以“何须”二字,轻轻拂去了这份执念——不必去追逐那些遥不可及的虚妄,不必在世俗的标尺里丈量自己的价值,只要内心足够辽阔,便能在方寸之间寻得“安禅”的境界。这里的“安禅”,并非佛教中严格意义上的修行,而是一种心灵的安顿:是面对世事纷扰时的不慌不忙,是遭遇人生起伏时的泰然自若,是即便身处市井,也能在心中开辟出“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静谧。这种“向内求”的价值观,恰好击中了现代人“向外追逐却内心空虚”的痛点,词作在古典的韵味中,有了关照现实的温度。
二、日常悟道:半卷书、半盏泉里的烟火禅意
若说上阕前四句是“立境”,那么“半卷缥缃观世,半盏冰泉悟道,尘绪散云烟”三句,便是“入境”——作者将“安禅”的境界,融入到寻常的生活场景中,高深的哲思,有了烟火气的支撑。“缥缃”是古代对书卷的雅称,“半卷”而非“一卷”,便添了几分闲适:不是伏案苦读的紧迫感,而是午后斜阳里,随手翻开书卷,读几页便放下,任思绪随文字飘远的自在。“观世”二字,更是将读书的意义升华——读书不是为了考取功名,不是为了炫耀学识,而是以书中的智慧为镜,观察世间的百态,审视自己的内心。这种“读书观世”的态度,恰是古人“格物致知”的现代演绎,读书这件事,从“求知”变成了“修心”。
“半盏冰泉悟道”与“半卷缥缃观世”形成工整的对仗,意境却又各有侧重。“冰泉”二字,自带清冽之感——不是夏日里冰镇的汽水,而是山涧中沁凉的泉水,盛在粗陶碗里,冒着丝丝寒气。“半盏”同样是“留白”的艺术:不是豪饮解渴,而是浅啜慢品,泉水的清冽从舌尖漫到心底,这份清凉中,忽然顿悟了“大道至简”的道理。“悟道”二字,看似宏大,实则细微:或许是从泉水的“清”中,悟到了“心要净”;或许是从泉水的“柔”中,悟到了“处世要缓”;或许是从泉水“不争”的姿态中,悟到了“不必强求”的豁达。这种“于细微处悟道”的写法,没有丝毫的说教感,反倒像一位老友在耳边轻声絮语,将人生的道理,藏在一杯泉水的滋味里。
“尘绪散云烟”是前两句的自然结果:读了半卷书,品了半盏泉,那些缠绕在心头的世俗烦恼,那些如蛛网般密集的焦虑,便像清晨的云烟遇到朝阳,渐渐消散无踪。“散”字用得极妙,不是“断”,不是“灭”,而是“散”——没有对抗的激烈,没有割舍的痛苦,只是自然而然地淡化、消失,恰如作者心境的平和:不与烦恼为敌,只与美好同行,烦恼自会在这份从容中,悄悄退场。
末句“一掷沧波外,独倚竹篱边”,将这份超脱推向了极致。“一掷沧波外”的“掷”,与开篇“时序掷梭去”的“掷”遥相呼应,却又有不同的意味:开篇的“掷”是时光的迅疾,此处的“掷”是心境的洒脱——将所有的尘绪、所有的执念,像丢弃无用的石子一样,轻轻掷向苍茫的水波,任其沉入海底,不再理会。“独倚竹篱边”则是一幅极具画面感的场景:竹篱是乡村常见的景致,没有雕梁画栋的华丽,却有“采菊东篱下”的闲适;“独倚”不是孤独的寂寥,而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清醒,是“不随波逐流”的坚守。此刻的作者,不再是身处世俗的“冯计英”,而是融入自然的“修行者”,竹篱为界,内外两重天:篱外是沧波万里,是世事纷扰;篱内是心灯一盏,是岁月静好。
三、生命淬炼:经霜雪而澄明,于荆棘见琼英
下阕开篇“经霜雪,谙聚散,转澄明”,以三句短促有力的短语,勾勒出人生历练后的通透,如同一颗未经打磨的顽石,经过霜雪的洗礼、聚散的考验,最终变成了一块温润的美玉。“经霜雪”是对人生困境的隐喻:或许是事业上的挫折,或许是情感上的离别,或许是健康上的磨难,这些“霜雪”看似残酷,却实则是生命的“磨刀石”,让人在困境中学会坚韧,寒冷中懂得温暖。“谙聚散”则是对人际关系的顿悟:人生就像一趟列车,有人上车,有人下车,没有谁能陪谁走到最后,懂得了“聚是缘,散是命”的道理,便不会在离别时过度悲伤,也不会在相聚时过度依赖,而是以“平常心”对待每一次遇见与别离。
“转澄明”是这两句的核心,也是作者人生态度的集中体现。“澄明”不是“天真”,不是“懵懂”,而是“看透世事却不世故,历经沧桑却仍纯粹”的境界。就像一杯浑浊的水,经过沉淀,杂质渐渐沉底,水面恢复了清澈;人的心灵,经过“霜雪”与“聚散”的沉淀,也会洗去浮躁、焦虑、偏执,变得澄澈、通透、平和。这种“澄明”,不是刻意追求的结果,而是“经历过、懂得了、放下了”后的自然呈现,是生命最本真、最美好的状态。
“天公妙手,点化荆棘绽琼英”,是全词最富想象力的一句,也是作者哲思的升华。“荆棘”是困境的象征,是人生路上那些扎人的、让人痛苦的障碍;“琼英”则是美好的象征,是困境中开出的花,是痛苦中结出的果。“天公妙手”四个字,将“困境转化为美好”的过程,赋予了浪漫的色彩——不是人凭借蛮力去对抗荆棘,而是“天公”以“妙手”轻轻一点,荆棘便开出了琼英。这里的“天公”,不是主宰一切的神灵,而是作者心中的“豁达”与“智慧”:当一个人拥有了“澄明”的心境,便能用“妙手”去“点化”生活中的困境,从痛苦中汲取力量,从挫折中寻找希望,那些原本让人避之不及的荆棘,变成生命中最独特、最珍贵的风景。这种对“困境与美好”关系的解读,打破了传统“怨天尤人”的悲情模式,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更积极、更豁达的人生视角。
“风起黄叶旋舞,露冷凝松挺立”,以两组对仗工整的意象,进一步阐释了“顺应与坚守”的人生智慧。“风起黄叶旋舞”是“顺应”的代表:黄叶本是秋日里凋零的生命,却在风中不悲不喜,随着风的节奏旋转、起舞,把凋零变成了一场优雅的告别。这不是“放弃”,而是“顺应自然”——既然无法阻止落叶的命运,便以最美的姿态迎接它,生命的最后一程,也充满诗意。“露冷凝松挺立”则是“坚守”的象征:松树在寒冷的冬日里,被冰冷的露水凝结枝头,却依然挺拔直立,不弯腰,不低头。这不是“固执”,而是“坚守本心”——无论外界环境多么恶劣,都不改变自己的风骨,不放弃自己的信念。一“顺”一“守”,看似矛盾,实则统一:顺应的是无法改变的客观规律,坚守的是不能动摇的主观本心,这种“外圆内方”的处世之道,正是作者半生阅历的结晶,也是对读者最珍贵的人生启示。
“大块顺其情”中的“大块”,出自《庄子·齐物论》,原指“大地”,后引申为“自然”。这里的“顺其情”,既是说自然要顺应自己的规律发展——春天开花,夏天结果,秋天落叶,冬天飘雪,不疾不徐,不偏不倚;也是说人要顺应自己的本心生活——不被世俗的标准绑架,不被他人的眼光左右,做自己想做的事,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这句看似简单的话,实则是对全词“禅意”的总结:无论是“心阔即安禅”,还是“荆棘绽琼英”,最终都要回归到“顺其情”的境界——顺应时光的流逝,顺应世事的变化,顺应内心的召唤,如此,方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寻得一份真正的自在。
四、结句点睛:苔痕浸岁寒,禅偈满人间
全词以“寒暑皆禅偈,苔痕浸岁寒”收束,既是对前文的呼应,也是对主题的升华,堪称“画龙点睛”之笔。“寒暑皆禅偈”将“禅意”从具体的场景中抽离出来,上升到普遍的人生哲学:春天的温暖不是“福”,冬天的寒冷不是“祸”,它们都是自然的馈赠,都是生命的体验,都藏着人生的道理——温暖时要懂得珍惜,寒冷时要学会忍耐;顺利时要保持清醒,困境时要坚定信念。每一个季节,每一种境遇,都是一首“禅偈”,只要用心去感悟,就能从中汲取智慧。
“苔痕浸岁寒”是全词的“诗眼”,也是作者心境的终极写照。“苔痕”是最微小、最不起眼的意象——它生长在墙角、石缝、竹篱下,没有花朵的明艳,没有树木的高大,甚至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都难以被人察觉。但它却有最坚韧的生命力——即便在“岁寒”时节,霜雪覆盖的日子里,依然能扎根在潮湿的土壤里,保持着淡淡的绿色,默默生长。这份“于细微处见坚韧,于平凡中见伟大”的特质,正是作者自身的写照:作为一位在文学领域深耕多年的创作者,冯计英先生没有追逐文坛的喧嚣,而是像苔痕一样,自己的创作天地里默默耕耘,将半生的阅历、深厚的学养,都融入到一首首词作、一篇篇文章中;作为一位历经世事的长者,他没有被岁月的风霜磨去棱角,而是像苔痕一样,“岁寒”中坚守本心,平凡中绽放光彩。
“浸”字用得极妙,不是“染”,不是“盖”,而是“浸”——仿佛“岁寒”的清冷,不是外在的压迫,而是内在的滋养;苔痕在岁寒中浸泡,不是痛苦的煎熬,而是幸福的修行。这种“以苦为乐,以寒为暖”的境界,正是禅意的最高体现:不执着于外在的境遇,只关注内心的感受,痛苦变成滋养,寒冷变成温暖,平凡的生命,岁月的浸泡中,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五、词牌与心境:传统韵律中的现代坚守
从词牌选择来看,《水调歌头》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词牌——它篇幅较长,句式灵活,既要求有宏大的意境,又要求有细腻的情感;既要求符合平仄韵律,又要求有个人的创新。历史上,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旷达流传千古,辛弃疾的《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以“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的闲适打动人心。冯计英先生选择这一词牌来表达自己的禅思哲悟,足见其深厚的诗词功底与过人的勇气。
韵律方面,全词严格遵循《水调歌头》的平仄格式,“去”“颜”“禅”“烟”“边”“明”“英”“情”“寒”等韵脚,既和谐统一,又富有变化,读来朗朗上口,音韵铿锵。句式方面,作者灵活运用长短句,如“时序掷梭去,山海共苍颜”是五言短句,简洁有力;“半卷缥缃观世,半盏冰泉悟道”是七言长句,舒缓从容;“经霜雪,谙聚散,转澄明”是三言短句,短促明快。这种长短句的交错运用,不仅让词作的节奏富有变化,更让作者的情感表达张弛有度——时而如高山流水,奔腾不息;时而如清风明月,静谧悠然。
更难得的是,作者在坚守传统词牌韵律的同时,融入了现代的人生思考。全词没有引用晦涩的典故,没有使用生僻的字词,而是用“星汉”“竹篱”“苔痕”“松”等寻常意象,表达了对现代人生存状态的关照。这种“以传统形式承载现代思想”的创作方式,不仅让古典诗词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更让现代读者在阅读时,能轻易地产生共鸣——我们或许没有经历过古人的“江湖恩怨”,但我们同样面临着“时光流逝”的困惑;我们或许没有体验过古人的“归隐生活”,但我们同样渴望着“心灵安顿”的境界。冯计英先生用一首《水调歌头·苔痕浸岁寒》,传统与现代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古典诗词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文物,而是能走进日常生活、能抚慰人心的精神食粮。
六、作者与作品:阅历为墨,禅思为笔
要真正理解这首词的深意,便不能不结合作者冯计英先生的人生阅历与创作背景。作为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鸟虫篆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冯先生长期致力于传统文化的研究与传承,鸟虫篆那种“于细微处见匠心,于繁复中见秩序”的艺术特质,早已融入他的创作理念——这首词中“苔痕”的细微、“冰泉”的清冽、“竹篱”的质朴,正是这种艺术特质的文学表达。作为中国云天文学社、中国华语精品文学作家学会等多家文学社团的签约作家、诗人,冯先生在多年的创作中,始终坚持“以文载道,以诗传情”的创作理念,不写无病呻吟的文字,不发空洞乏味的感慨,而是将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对人生的思考,都融入到作品中——这首《水调歌头·苔痕浸岁寒》,便是他创作理念的生动实践。
更值得关注的是,冯先生身兼中华诗词学会、黑龙江省诗词协会等多家专业诗词社团的会员身份,这意味着他不仅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更是古典诗词创作的“深耕者”。他深谙古典诗词的创作规律,却不被规律所束缚;他熟悉传统意象的运用范式,却能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比如“缥缃”一词,本是古代对书卷的雅称,现代语境中已极少使用,但冯先生将其与“半卷观世”结合,既保留了古典的雅致,又赋予其“以书为镜、洞察世事”的现代意义,这个古老的意象重新焕发生机。再如“禅偈”,本是佛教中高僧悟道时的诗句,冯先生却将其与“寒暑”结合,提出“寒暑皆禅偈”的观点,打破了宗教与生活的界限,“禅意”从寺庙的高墙内走出来,融入到四季流转、日常点滴中,成为普通人也能感知的人生智慧。
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来看,冯先生既是黑龙江省伊春市诗词学会会员,又与上海武夷源文学社有着深厚联结——东北的辽阔苍茫与江南的温润细腻,在他的创作中形成了奇妙的融合。这首词中,“山海共苍颜”的壮阔,带着东北大地的雄浑气魄;“独倚竹篱边”的闲适,又藏着江南水乡的温婉意境;“经霜雪”的坚韧,是东北寒冬赋予的生命底色;“苔痕浸岁寒”的细腻,是江南烟雨滋养的审美情趣。这种地域文化的交融,词作既有“大江东去”的豪迈,又有“小桥流水”的柔情,意境更为丰富,情感更为厚重。
此外,冯先生作为一枝红莲文学诗社总顾问、世界作家澜韵府诗社总监审,文学领域不仅是“创作者”,更是“引领者”。他的作品不仅要满足个人的情感表达需求,更要为年轻的文学创作者提供借鉴与启发。这首《水调歌头·苔痕浸岁寒》,便是他为后辈树立的典范——告诉年轻创作者,古典诗词创作不必拘泥于古人的题材与意象,更不必为了追求“古意”而刻意堆砌典故;相反,只要将个人的人生阅历与时代的精神需求相结合,用现代人的视角去解读传统,用传统的形式去表达现代,就能创作出既有古典韵味、又有时代温度的作品。
从创作时间来看,这首词作于2025年9月22日的上海——彼时正是秋末冬初,霜雪将至,万物趋于沉静,这样的时节与词作中“岁寒”的意境不谋而合。或许是上海的秋风吹落了枝头的黄叶,作者联想到“风起黄叶旋舞”的画面;或许是清晨的露水凝结在窗棂上,作者想到“露冷凝松挺立”的坚韧;又或许是街角竹篱下的苔痕,秋寒中依然保持着绿意,作者生出“苔痕浸岁寒”的感慨。这种“即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创作方式,词作更具真实感与感染力,也让读者能轻易地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他一同感受秋末冬初的景致,一同品味岁月沉淀的禅思。
七、作品的时代价值:喧嚣中守护心灵的静谧
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人们被各种欲望与焦虑裹挟,很少有时间停下来审视自己的内心,很少有机会感受生活的诗意。冯计英先生的《水调歌头·苔痕浸岁寒》,恰好为现代人提供了一个“慢下来”的契机——它像一面镜子,我们看到自己在追逐名利过程中失去的本心;像一股清泉,滋润我们在喧嚣中干涸的心灵;像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在迷茫中寻找心灵的方向。
这首词的时代价值,首先体现在对“慢生活”理念的倡导上。“半卷缥缃观世,半盏冰泉悟道”,这种“半卷”“半盏”的闲适,与现代人“追求效率、追求极致”的生活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告诉我们,生活不必总是“全速前进”,偶尔停下来读半卷书、品半盏茶,反而能让我们更好地看清自己的方向,更好地感受生活的美好。“996”成为常态、“内卷”愈演愈烈的当下,这种“慢下来”的生活理念,无疑是对现代人的一种温柔提醒——人生不是一场短跑,而是一场马拉松,只有懂得放慢脚步,才能走得更远、更稳。
其次,这首词的时代价值体现在对“内在幸福”的追寻上。“何须攀附星汉,心阔即安禅”,这句话打破了现代人“以物质衡量幸福”的误区。这个“比房子、比车子、比存款”的社会,很多人认为只有拥有更多的财富、更高的地位,才能获得幸福。但冯先生告诉我们,幸福不是外在的“攀附”,而是内在的“心阔”——只要内心足够辽阔,即便身处平凡的生活,也能感受到幸福的滋味;只要心灵足够安宁,即便面对困境与挫折,也能保持乐观的心态。这种对“内在幸福”的追寻,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新的幸福观,我们在物质与精神之间找到平衡,不再被物质欲望所奴役。
再者,这首词的时代价值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探索上。近年来,“国潮”兴起,传统文化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但如何让传统文化真正融入现代生活,如何让古典诗词真正走进普通人的视野,依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冯计英先生的这首词,给出了一个很好的答案——没有生硬地“复刻”古典诗词的题材与意象,而是将古典诗词的韵律与现代的人生思考相结合,用现代人能理解、能共鸣的语言,表达古典诗词的意境与哲思。这种“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探索,不仅让古典诗词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也让更多年轻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最后,这首词的时代价值体现在对“生命韧性”的赞颂上。“经霜雪,谙聚散,转澄明”“露冷凝松挺立”,这些诗句中蕴含的坚韧与豁达,正是现代人所需要的精神力量。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与挫折——事业的失败、情感的失落、健康的危机,这些“霜雪”常常让我们感到迷茫与痛苦。但冯先生告诉我们,“霜雪”不是生命的终点,而是生命的“磨刀石”,只要我们能像松树一样在“露冷”中挺立,像苔痕一样在“岁寒”中坚守,就能在经历挫折后变得更加通透、更加坚韧,就能在困境中找到希望,绝望中开出花朵。这种对“生命韧性”的赞颂,为现代人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我们在面对困难与挫折时,不再退缩、不再迷茫,而是勇敢地迎难而上,在风雨中成长,在磨砺中蜕变。
八、结语:苔痕虽微,自有风骨
冯计英先生的《水调歌头·苔痕浸岁寒》,是一首用岁月写成的词,是一首用禅思酿就的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质朴的真情;没有宏大的叙事,却有深邃的哲思;没有激烈的情感,却有温润的力量。从“时序掷梭去”的时光感慨,到“心阔即安禅”的心境安放;从“半卷缥缃观世”的日常悟道,到“独倚竹篱边”的闲适超脱;从“经霜雪,谙聚散”的人生历练,到“苔痕浸岁寒”的生命坚守,整首词如一条缓缓流淌的河,将作者的人生阅历、禅思哲悟,都融入到这平仄韵律之间,读者在品味词韵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与坚韧。
苔痕虽微,却能在岁寒中坚守;词作虽短,却能在时光中流传。冯计英先生用这首词告诉我们,生命的价值不在于多么耀眼,而在于多么坚韧;幸福的真谛不在于多么富有,而在于多么安宁。未来的岁月里,我们再次被生活的喧嚣所困扰,我们再次被人生的挫折所打击,不妨静下心来,读一读这首《水调歌头·苔痕浸岁寒》——在“苔痕浸岁寒”的意境中,感受那份于细微处见真章的生命智慧;在“寒暑皆禅偈”的哲思中,寻找那份于平凡中见伟大的人生境界。相信那时,我们的心灵会变得更加通透,我们的人生会变得更加从容,我们也能像冯计英先生一样,岁月的磨砺中,活出属于自己的风骨与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