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纪金东
(其一 下平一先)
云依峡谷延,竹近涧潭鲜。
袅袅炊香沁,濛濛瀑色悬。
蕊蓝攀豆角,瓜翠结坡田。
向晚沿溪走,风光胜昔年。
(其二 上平十一真)
溽暑入南邻,寻凉亦养身。
山幽藏百羽,水碧跃千鳞。
藤瓜思清露,溪花恋翠茵。
树荫遮土院,茶器伴闲人。
【注】
截至2025年9月17日,上海气象部门数据显示,上海2025年高温日已达53天,列上海气象记录史上第二位。笔者今年因为照料临近期颐之年的老母没有到浙西山区避暑,过去几年7月中笔者都带着茶具和茶叶到浙江衢州柯城区七里乡农家乐避暑几周。
此地山清水秀,溪水潺潺翠竹幽幽。到处是绿色天然的蔬果,98%森林覆盖。平均海拔650米,1000米以上的山峰15座,在这里观看瀑布、溪流漂流、深潭戏水、登山、访问古村落等等。每年夏天它吸引大量上海人和本省人来此避暑。
桃源七里:桃源七里风景区,位于浙江省钱塘江源头的衢州市
沿溪:沿着七里香溪散步,此溪伴村而过,两侧农家乐林立翠竹环绕
风光:大量道路基建开发,新能源建设,污水处理,环境比以前更美
-2025.9.25 于上海 静风斋
Two Five-Character Regulated Poems: Escaping the Heat at Taoyuan Qili
By Ji Jindong
Poem One (Rhyming with "Xian" in the Lower Rhyme Category One)
Clouds cling to valleys, stretching far and wide,
Bamboos near streams and pools look fresh and bright.
Curling smoke carries a fragrant, tempting tide,
Misty waterfalls hang, a spectacular sight.
Blue blooms climb on bean vines, reaching high,
Green melons ripen on slopes beneath the sky.
At dusk, I wander along the stream’s clear side,
The scenery now outshines that of days gone by.
Poem Two (Rhyming with "Zhen" in the Upper Rhyme Category Eleven)
Sweltering heat invades the southern neighborhood,
I seek cool shade to refresh my body and mind.
In the quiet mountains, hundreds of birds reside,
In the clear green waters, thousands of fish glide.
Vine-clung melons long for dewdrops pure and fine,
Stream-side flowers cling to the green grassy line.
Tree shades cover the earthen courtyard with ease,
Tea sets accompany the idle, enjoying peace.
Notes
As of September 17, 2025, data from Shanghai's meteorological department shows that Shanghai has recorded 53 hot days in 2025, ranking the second highest in the city's meteorological history. This year, the author did not go to the mountainous areas in western Zhejiang to escape the heat because he had to take care of his mother who is approaching her centenary. In previous years, around the middle of July, the author would bring tea sets and tea leaves to the farm stays in Qili Township, Kecheng District, Qu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to escape the heat for several weeks.
This place boasts beautiful mountains and clear waters, with gurgling streams and serene green bamboos. It is filled with natural green vegetables and fruits, and has a forest coverage rate of 98%. With an average altitude of 650 meters, it is home to 15 mountain peaks over 1,000 meters high. Here, visitors can enjoy activities such as viewing waterfalls, drifting on streams, playing in deep pools, hiking, and visiting ancient villages. Every summer, it attracts a large number of visitors from Shanghai and other parts of Zhejiang Province to escape the heat.
- Taoyuan Qili: Taoyuan Qili Scenic Area, located in Quzhou City, the source of the Qiantang River in Zhejiang Province.
- Along the stream: Taking a walk along Qilixiang Stream, which runs through the village, with farm stays standing on both sides and surrounded by green bamboos.
- Scenery: Thanks to extensive road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new energy construction, and sewage treatment, the environment here is more beautiful than before.
- Written on September 25, 2025, at Jingfeng Studio in Shanghai
🌹🌹作家简介🌹🌹
纪金东,出生年月:1969年6月,
教育背景:1991年毕业于上海大学计算机专业;曾在印度国家信息技术学院NIIT系统学习高级软件工程和项目管理课程;多次参加中国通讯学会组织的培训班。工作经历:疫情前,就职于数家上市企业,从事无线通讯研发工作;历任软件部门科长、经理,事业部总监、副总经理等职务 。兴趣与社会职务:爱好阅读文学与写作,常旁听泗泾老年大学诗词创作班课程;部分诗作发表于《九洲诗词文学社》《上海交大诗词》《一枝红莲文学诗社》《世界作家澜韵府诗社》网刊;现任松江泗泾“将军诗词沙龙”副会长 ,一枝红莲文学诗社总顾问,世界作家澜韵府诗社总监审。
🌹🌹Author Introduction🌹🌹
Ji Jindong,
Date of Birth: June 1969
Educational Background
Graduated from the Computer Science major at Shanghai University in 1991;
Studied advanced software engineering and project management courses at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NIIT) in India;
Participated in multiple training programs organized by the China Institute of Communications.
Work Experience
Before the pandemic, worked at several listed companies, engaging in R & D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Held positions including Section Chief, Manager of the Software Department, Division Director, and Deputy General Manager.
Interests and Social Positions
Enjoys literary reading and writing, often attends poetry creation classes at Sijing Senior University as an auditor;
Some of his poems have been published in online journals such as Jiuzhou Poetry and Literature Society,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Poetry, A Red Lotus Literary Poetry Society, and World Writers’ Lanyunfu Poetry Society;
Currently serves as the Vice - President of the “General Poetry Salon” in Sijing, Songjiang, the General Advisor of A Red Lotus Literary Poetry Society, and the Chief Auditor of World Writers’ Lanyunfu Poetry Society.
点评词
从代码逻辑到诗行平仄:纪金东《五律·桃源七里避暑二首》的跨界审美革命
点评词作者/柴永红
大多数人认为“无线通讯研发”与“五律创作”是分属科技与人文的两条平行线时,纪金东先生用《五律·桃源七里避暑二首》完成了一次惊艳的跨界交汇。他左手敲过代码、研过通信协议,右手却能提笔蘸取浙西山水的清露,“下平一先”“上平十一真”的韵部框架里,搭建起一座连接硅基世界与碳基自然的审美桥梁。这两首诗绝非传统意义上的避暑闲吟,而是一位现代科技从业者,用理工科的逻辑精度解构自然、用文人的细腻感知重构诗意的独特文本——“98%森林覆盖率”的生态数据转化为“竹近涧潭鲜”的视觉意象,“无线通讯的信号逻辑”延伸为“平仄对仗的韵律逻辑”,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两首律诗,更是一场关于“如何用科技思维读懂自然,用古典格律表达当代生活”的审美实验。
一、格律建构:像设计通信协议般搭建诗的“规则体系”
纪金东的理工科背景,律诗创作中最直接的体现,便是将“规则意识”刻进了诗行的基因里。如同他曾研发的无线通讯系统需要遵循严格的通信协议(Protocol),五律创作也需恪守平仄、对仗、押韵的“文学协议”,而他对这两种“协议”的驾驭,都展现出近乎严苛的逻辑严谨性——但这种严谨绝非机械的“代码式套用”,而是在规则框架内追求最高效的“信息传递”与最细腻的“情感表达”。
(一)平仄:精准到“字节级”的韵律把控
五律的平仄如同通讯信号的频率,错一位则“信号失真”,纪金东对平仄的把控,精准得仿佛经过“语法编译”。以第一首《下平一先》为例,开篇“云依峡谷延”五字,平仄为“平平仄仄平”,完全符合五言绝句“首句入韵”的平仄范式(下平一先韵部,首句末字“延”为平声入韵);第二句“竹近涧潭鲜”平仄为“仄仄仄平平”,与首句形成“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的标准对仗关系,“云依”(平平)对“竹近”(仄仄)、“峡谷”(仄仄)对“涧潭”(平平),如同通讯中的“信号交互”,一呼一应间保持韵律平衡。
再看颔联“袅袅炊香沁,濛濛瀑色悬”,“袅袅”为仄仄,“濛濛”为平平,“炊香”为平平,“瀑色”为仄仄,“沁”为仄,“悬”为平,整体平仄为“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严格遵循“颔联平仄相对”的规则。更精妙的是,“沁”字作为句尾仄声,既收束了“炊香”的动态(香气渗透的过程),又为下句“悬”字(平声,瀑布悬挂的静态)做了韵律铺垫,如同通讯中的“高低电平转换”,平仄变化中实现“动静意象”的自然过渡。
第二首《上平十一真》的平仄设计同样见功力。首句“溽暑入南邻”平仄为“仄仄仄平平”(上平十一真韵部,“邻”为平声入韵),第二句“寻凉亦养身”为“平平仄仄平”,与首句形成“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的对仗,“溽暑”(仄仄)写外界酷热,“寻凉”(平平)写内心诉求,平仄的对立恰对应“环境与心境”的对立。颈联“藤瓜思清露,溪花恋翠茵”平仄为“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思”(仄)与“恋”(仄)虽同为仄声,但“清露”(平仄)与“翠茵”(仄平)形成内部对仗,避免了韵律的单调,如同通讯协议中“冗余校验码”的设计,规则内保留灵活度。
(二)对仗:像“数据结构化”般的意象对称
如果说平仄是诗的“底层逻辑”,对仗则是诗的“数据结构”,纪金东的对仗不仅做到“字词相对”,更实现“意象维度”的全面对称,如同他曾设计的“数据库表结构”,每一列(意象)都与对应列(对句意象)形成精准匹配。
第一首颈联“蕊蓝攀豆角,瓜翠结坡田”,从“色彩维度”看,“蕊蓝”(蓝色花蕊)对“瓜翠”(绿色瓜果),一蓝一绿,构成山间蔬果的色彩图谱;从“动作维度”看,“攀”(向上生长)对“结”(向下挂果),一上一下,展现植物生长的动态差异;从“空间维度”看,“豆角”(藤蔓间的细小果实)对“坡田”(山坡上的开阔农田),一小一大,形成空间尺度的对比。这种“色彩+动作+空间”的三维对仗,远超传统“字词对仗”的范畴,更像是用“多维数据模型”解构自然场景,意象既对称又富有层次。
第二首颔联“山幽藏百羽,水碧跃千鳞”同样是“结构化对仗”的典范。“山幽”(静态环境)对“水碧”(动态环境),“藏”(隐匿动作)对“跃”(跳跃动作),“百羽”(鸟类群体)对“千鳞”(鱼类群体),“山→水”“藏→跃”“羽→鳞”分别对应“地理维度”“动作维度”“生物维度”,每一组对仗都像“数据库中的关联字段”,彼此呼应又各自独立,共同构建出“山水共生”的生态图景。这种对仗设计,既体现了理工科对“分类逻辑”的敏感,又保留了文学对“意象和谐”的追求。
(三)押韵:如“信号载波”般的韵律贯穿
五律的韵脚如同通讯中的“载波信号”,需全程稳定,确保“信息传递的连贯性”。纪金东对韵脚的选择,既符合“平水韵”的规范,又能精准承载诗意。第一首押“下平一先”韵,“延、鲜、悬、田、年”五字,均为平声韵,且韵脚字的意象层层递进:“延”(云延峡谷,空间延展)→“鲜”(竹近涧潭,视觉鲜活)→“悬”(瀑色濛濛,动态悬挂)→“田”(瓜结坡田,生活场景)→“年”(风光胜昔,时间对比),韵脚不仅是韵律的载体,更是诗意推进的“线索”,如同“载波信号”随信息内容动态调整,让韵律与诗意深度融合。
第二首押“上平十一真”韵,“邻、身、鳞、茵、人”五字,同样是平声韵,且韵脚字的情感逐渐舒缓:“邻”(溽暑入邻,外界压迫感)→“身”(寻凉养身,自我调节)→“鳞”(水碧跃鳞,自然生机)→“茵”(溪花恋茵,闲适氛围)→“人”(茶器伴人,心境平和),从“外界酷热”到“内心闲适”的情感变化,通过韵脚的稳定贯穿,实现了“情绪传递的无损耗”,这与通讯中“载波信号确保数据无丢失”的逻辑异曲同工。
二、意象创作:用“生态数据”重构山水诗的“现实锚点”
传统避暑诗的意象多为“写意式”,如“空山新雨后”“清泉石上流”,虽空灵却略显抽象;而纪金东的意象创作,却带着理工科的“实证思维”,将注中“98%森林覆盖率”“平均海拔650米”“15座千米山峰”等生态数据,转化为可感、可触、可验证的诗意思象,每一句诗都有“现实锚点”,每一个意象都有“数据支撑”——这种“数据诗意化”的创作方式,彻底打破了“山水诗必虚”的刻板印象,自然之美既有“文学的温度”,又有“科学的精度”。
(一)宏观意象:用“地理数据”勾勒空间框架
诗中的宏观意象(峡谷、涧潭、山峰、坡田),并非凭空想象,而是对“平均海拔650米”“15座千米山峰”等地理数据的诗意转译。第一句“云依峡谷延”,为何“云”会“依”峡谷?因为平均海拔650米的山区,气流遇峡谷阻挡易形成云雾,“依”字精准捕捉了山区云雾的运动特征,而非简单的“云绕峡谷”;“延”字则对应“峡谷的狭长形态”,暗合“千米山峰间的峡谷地貌”,让“云延峡谷”的意象有了地理数据的支撑,显得真实可信。
第二首“山幽藏百羽”,为何“山幽”能“藏百羽”?注中“98%森林覆盖率”给出了答案——高覆盖率的森林为鸟类提供了充足的栖息地,“幽”字不仅写山的幽静,更暗含“森林茂密、人迹罕至”的生态特征;“百羽”并非虚指,而是对“森林中鸟类种类繁多”的量化表达,这种“虚数实指”的写法,既保留了文学的含蓄,又体现了科学的严谨。同样,“水碧跃千鳞”中的“水碧”,对应“钱塘江源头的洁净水体”(注中“桃源七里位于钱塘江源头”),“碧”字不仅写水的颜色,更暗示水质优良,为“千鳞”(鱼类繁多)提供了生态基础,“山水意象”形成闭环的生态逻辑。
(二)微观意象:用“生活观察”填充细节纹理
如果说宏观意象是“地理数据”的诗意化,微观意象(炊香、豆角、茶器、树荫)则是对“农家乐生活”的精准切片,带着纪金东“过去几年带茶具避暑”的个人体验,每一个细节都充满生活的质感,如同他曾做过的“用户需求调研”,精准捕捉到“避暑生活”的核心场景。
“袅袅炊香沁”一句,“袅袅”写炊烟的动态,符合山区“空气流通较慢,炊烟上升平缓”的物理特征;“炊香”并非泛指“饭菜香”,结合注中“农家乐”的背景,应是“柴火灶烹饪的农家菜香”,“沁”字则写出“香气在湿润空气中缓慢渗透”的感官体验——这种细节描写,源于对“山区气候+农家乐生活”的实地观察,而非文学套路。“蕊蓝攀豆角”中的“蕊蓝”,是对“豆角花颜色”的精准捕捉(常见豆角花为淡蓝色或紫色),“攀”字则写出“豆角藤蔓缠绕生长”的生物特征,没有对农家蔬果的近距离观察,很难写出如此细腻的细节。
第二首“树荫遮土院”,“土院”对应“农家乐的院落特征”(山区多泥土院落,而非城市水泥地),“遮”字写出“树荫浓密,完全覆盖院落”的效果,暗合“98%森林覆盖率下,树木生长旺盛”的生态背景;“茶器伴闲人”则是作者个人生活的直接投射,注中“带着茶具和茶叶避暑”的经历,“茶器”成为“闲人”(作者自己)的情感符号,“伴”字写出“茶器与人的相伴相生”,没有“带茶具避暑”的真实体验,很难传递出这种“器物与人的情感联结”。这种“微观意象”的创作,如同理工科的“细节测试”,每一个细节都经过“实地验证”,诗的生活质感更加饱满。
(三)动态意象:用“物理规律”赋予自然生机
纪金东诗中的动态意象(云延、瀑悬、鳞跃、花恋),并非单纯的“拟人化”,而是对“自然物理规律”的诗意表达,带着理工科对“运动逻辑”的敏感。“濛濛瀑色悬”中的“悬”字,并非简单写“瀑布悬挂”,而是捕捉“瀑布在水雾中,因视觉折射产生的‘悬浮感’”——山区瀑布因落差大、水汽足,易形成濛濛水雾,水雾会削弱瀑布的边界感,让人产生“瀑布仿佛悬浮在空中”的视觉错觉,“悬”字精准捕捉了这种物理现象,比“挂”“垂”等字更具科学依据与视觉张力。
“水碧跃千鳞”中的“跃”字,同样符合“鱼类运动规律”——钱塘江源头的溪流,水流清澈且有落差,鱼类(如溪鱼)为逆流而上或捕食,常会跃出水面,“跃”字写出“鱼类突然向上跳跃”的动态,而非“缓慢游动”;“千鳞”则写出“鱼类数量多,跳跃时鳞片反光的整体效果”,这种描写既符合“洁净水体中鱼类繁多”的生态规律,又充满视觉冲击力。“藤瓜思清露”中的“思”字,看似拟人,实则是对“植物需水规律”的诗意表达——藤瓜在夏季生长旺盛,需清晨清露补充水分,“思”字将“植物对水分的需求”转化为“主动渴望”,既符合科学规律,又赋予植物情感温度。
三、情感表达:“科技理性”与“人文感性”间寻找平衡
纪金东的诗,没有传统文人“悲秋伤春”的过度抒情,也没有理工科“数据罗列”的冰冷理性,而是在“科技理性”与“人文感性”间找到了完美平衡——他用理性的视角观察自然、记录生活,用感性的笔触传递情感、表达思考,诗中的情感既有“现实依据”,又有“温度厚度”。这种情感表达,如同他曾研发的“智能通讯系统”,既能“精准传递信息”,又能“感知用户需求”,实现“理性与感性的双向奔赴”。
(一)对自然的情感:从“生态认知”到“审美认同”
纪金东对桃源七里自然的喜爱,并非“一见钟情式”的浪漫,而是基于“98%森林覆盖率”“钱塘江源头洁净水体”等“生态认知”的“理性喜爱”——这种喜爱,既有对“自然生态之美”的审美认同,也有对“生态保护成果”的价值认同,比传统“山水情怀”更具深度与厚度。
第一首“向晚沿溪走,风光胜昔年”,“风光胜昔年”的感慨,并非空泛的“今昔对比”,而是基于注中“道路基建开发、新能源建设、污水处理”的现实背景——作者通过“过去几年避暑”的实地观察,看到“基础设施改善后,自然环境不仅没有被破坏,反而更美”,这种“风光胜昔年”的情感,是对“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理性认可,而非单纯的“怀旧或赞美”。“沿溪走”的动态描写,既写出“七里香溪伴村而过”的生活场景,又暗含“作者对改善后环境的主动体验”,情感表达有“行动支撑”,显得真实可信。
第二首“寻凉亦养身”,“寻凉”是对“上海53天高温”的理性应对(注中“上海2025年高温日达53天”),“养身”则是对“山区生态环境有益健康”的科学认知(高森林覆盖率意味着高负氧离子含量,有益身心健康)——这种“寻凉”并非“逃避酷暑”的被动选择,而是“主动追求健康生活”的理性决策,情感表达中带着理工科的“问题解决思维”,让“对自然的喜爱”有了“健康价值”的支撑,更具现实意义。
(二)对生活的情感:从“个人体验”到“普遍共鸣”
纪金东诗中的生活情感,源于“带茶具避暑”“照料老母”的个人体验,但他没有局限于“个人叙事”,而是将“个人体验”上升为“普遍共鸣”,不同读者都能从中看到自己的生活影子——这种情感升华,如同他曾做的“用户需求分析”,从“个人需求”提炼出“群体需求”,诗的情感辐射范围更广。
“茶器伴闲人”一句,“茶器”是作者“带茶具避暑”的个人符号,但“闲人”却指向“所有渴望闲适生活的人”——快节奏的现代社会,“茶器伴闲人”的场景,成为“人们对慢生活向往”的象征,作者通过“个人的茶器”,传递出“群体的慢生活渴望”,情感表达从“个人”延伸到“群体”。“树荫遮土院”中的“土院”,是“农家乐的院落”,但“树荫遮院”的场景,却让城市读者联想到“对自然遮蔽的渴望”——城市中高楼林立,很难有“树荫完全遮院”的场景,这种“树荫遮院”的描写,恰好击中了城市人“对自然亲近的缺失”,引发普遍共鸣。
“照料临近期颐之年的老母”的经历(注中内容),虽未直接写入诗中,但却为“寻凉亦养身”“茶器伴闲人”的情感提供了“情感底色”——作者今年未能避暑,是为了照料母亲,这种“孝亲”的情感,让“过去几年的避暑生活”更显珍贵,也让“茶器伴闲人的闲适”多了一层“对家庭责任的平衡”。这种“个人经历+普遍情感”的结合,让诗的情感既有“个人温度”,又有“社会深度”,避免了“个人抒情”的狭隘。
(三)对时代的情感:从“个体观察”到“时代认同”
纪金东的诗,绝非“躲进山林忘世事”的避世之作,而是以“个体避暑经历”为切口,观察并认同“时代发展与生态保护共生”的现实图景。他诗中的“时代情感”,没有空洞的口号,而是藏在“风光胜昔年”的细节里,藏在“基建开发与环境更美”的因果中,是一位科技从业者对“时代进步”的理性认同,也是一位文人对“生态未来”的感性期待。
第一首尾句“向晚沿溪走,风光胜昔年”,看似简单的“今昔对比”,实则是对“时代发展赋能生态保护”的精准注解。注中明确提到“大量道路基建开发,新能源建设,污水处理,环境比以前更美”——这组因果关系,正是“风光胜昔年”的核心支撑。传统认知中,“基建开发”常与“环境破坏”挂钩,但纪金东通过“过去几年避暑”的个体观察,看到了“基建改善交通后,更多人能走进山区感受自然之美,进而推动生态保护意识提升”“新能源建设减少污染,污水处理改善水质”的正向循环。这种“风光胜昔年”的感慨,不是对“过去田园牧歌”的怀旧,而是对“当下生态与发展双赢”的时代认同,带着理工科“用数据说话、用事实判断”的理性特质。
第二首“山幽藏百羽,水碧跃千鳞”,看似纯粹的自然描写,实则暗含对“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肯定。“98%森林覆盖”“钱塘江源头洁净水体”,这些生态数据的背后,是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投入,是地方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践行。纪金东作为“每年夏天来此避暑”的“回头客”,亲眼见证了“百羽更多、千鳞更跃”的生态变化,这种变化不是偶然,而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他没有直接赞美“生态文明建设”,而是通过“山幽”“水碧”的意象,读者自行感受生态之美,这种“以景代议”的情感表达,既避免了“说教式”的生硬,又让“时代认同”更具说服力。
更值得关注的是,纪金东的“时代情感”还体现在“科技与自然的和解”上。作为曾从事无线通讯研发的科技从业者,他深知科技发展可能带来的环境挑战,但也看到了科技对生态保护的赋能——“新能源建设”(如太阳能、风能)减少传统能源污染,“污水处理技术”改善水体质量,“道路基建”中的环保技术(如生态护坡、隔音设施)减少对自然的破坏。这种“科技既能破坏自然,也能保护自然”的认知,他的“时代情感”更具深度:他不排斥科技发展,而是期待“科技与自然共生”,这种期待藏在“茶器伴闲人”的闲适里——当人们能通过“便捷的基建”走进山区,用“科技改善的生活条件”(如农家乐的舒适设施)享受自然,科技便不再是“自然的对立面”,而是“人与自然连接的桥梁”。
这种“时代情感”的表达,既不同于传统文人“批判现实”的尖锐,也不同于科技从业者“唯技术论”的片面,而是以“个体观察者”的身份,理性看待时代发展的利弊,感性传递对“生态未来”的期待——这种平衡,正是纪金东“科技思维+文人情怀”的独特价值所在。
四、跨界价值:科技与人文交融下的诗词创作新范式
纪金东《五律·桃源七里避暑二首》的最大价值,不在于“写出了多美的山水”,而在于他以“理工科背景+文人爱好”的双重身份,为当代诗词创作提供了一种“跨界新范式”——当“代码逻辑”遇上“诗行平仄”,当“生态数据”遇上“山水意象”,当“科技理性”遇上“人文感性”,传统诗词不再是“故纸堆里的遗产”,而是能承载“当代生活、科技认知、时代思考”的鲜活文本。这种新范式,为当代诗词创作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也为“科技与人文的融合”提供了文学层面的实践样本。
(一)打破“文理壁垒”:诗词成为“跨学科对话”的载体
长期以来,“文科”与“理科”仿佛隔着一道无形的壁垒——文科生认为理科“冰冷无情感”,理科生认为文科“空泛无逻辑”。纪金东的诗词创作,却打破了这道壁垒:他用“平仄对仗”的文学规则,承载“生态数据、物理规律”的理科认知;用“山水意象”的文学表达,传递“科技与自然共生”的理科思考。这种“跨学科对话”,诗词不再是“文科生的专属”,而是能让理科生读懂、认同、共鸣的文本。
例如,“濛濛瀑色悬”一句,文科生能感受到“瀑布在水雾中悬浮的诗意之美”,理科生则能联想到“水汽折射产生的视觉错觉”;“蕊蓝攀豆角”一句,文科生能欣赏“蔬果生长的田园之美”,理科生则能识别“豆角花颜色、藤蔓生长的生物特征”。这种“文理通吃”的文本特质,诗词成为“文理对话”的桥梁——当一位理科生在诗中看到“98%森林覆盖率”的生态逻辑,当一位文科生在诗中感受到“代码般严谨的平仄”,“文理壁垒”便在不知不觉中被打破。这种“跨界对话”的价值,远超诗词本身,为“培养跨学科人才”“推动文理融合”提供了文学层面的启示:人文与科技并非对立,而是可以相互赋能、相互成就。
(二)重构“生活连接”:诗词成为“当代生活”的镜像
传统诗词多聚焦“古代生活”(如田园、边塞、宫廷),与当代人的“科技生活、城市生活”有一定距离,导致部分读者觉得“诗词离自己太远”。纪金东的诗词,却以“当代避暑生活”为核心,融入“上海高温、农家乐、基建开发、新能源”等当代元素,诗词成为“当代生活的镜像”——读者能在诗中看到“自己夏天躲避高温的经历”,看到“城市与山区的生活差异”,看到“时代发展带来的环境变化”,这种“生活连接”让诗词不再是“遥远的古董”,而是“贴近当下的鲜活文本”。
“溽暑入南邻”一句,精准捕捉了“城市高温”的当代体验——2025年上海53天高温日,是每个上海人都能感受到的现实,“溽暑入邻”的描写,读者瞬间产生“代入感”;“茶器伴闲人”一句,融入“带茶具避暑”的当代生活细节——如今越来越多人喜欢“带着茶具去旅行”,这种“器物与人的生活联结”,是当代人的共同体验;“风光胜昔年”一句,更是直接关联“基建开发、新能源建设”的当代议题,读者在诗中看到“时代发展的痕迹”。这种“当代生活镜像”的构建,诗词重新获得了“反映现实、连接大众”的社会功能,也让“传统格律”成为“表达当代生活”的有效工具——证明“老格律”也能写“新生活”,“旧形式”也能承载“新内容”。
(三)拓展“审美维度”:诗词成为“多感官审美”的场域
传统诗词的审美多聚焦“视觉、听觉、嗅觉”等传统感官,而纪金东的诗词,却因“理工科背景”的加持,拓展了“科学认知层面”的审美维度——读者在欣赏“山水之美”的同时,还能感受到“生态逻辑之美”“物理规律之美”“数据精准之美”,这种“多感官+多认知”的审美,诗词的审美层次更加丰富。
“水碧跃千鳞”的审美,不仅在于“水碧”的视觉美、“鳞跃”的动态美,还在于“洁净水体孕育鱼类”的生态逻辑美——读者能从“千鳞跃”中感受到“生态平衡的健康之美”;“袅袅炊香沁”的审美,不仅在于“炊香”的嗅觉美、“袅袅”的动态美,还在于“山区气候让香气缓慢渗透”的物理规律美——读者能从“沁”字中感受到“自然物理现象的奇妙之美”;“蕊蓝攀豆角”的审美,不仅在于“蕊蓝”的色彩美、“攀”的生长美,还在于“植物生长特征”的数据精准美——读者能从“蕊蓝”“攀”的描写中感受到“作者观察的细致与精准之美”。这种“多维度审美”的拓展,诗词的审美价值不再局限于“文学层面”,而是延伸到“科学认知层面”,也让“诗词审美”成为“培养科学素养、提升人文情怀”的双重载体。
五、结语:科技与人文的交汇处,重新定义“当代诗词”
纪金东《五律·桃源七里避暑二首》的意义,早已超越“两首优秀律诗”的范畴。像一面镜子,照见了“科技与人文交融”的可能性——当一位科技从业者能用“代码逻辑”驾驭“诗行平仄”,能用“生态数据”丰富“山水意象”,能用“理性思维”平衡“感性表达”,我们便会发现:科技不是人文的敌人,而是能为人文注入新活力的伙伴;传统不是当代的束缚,而是能为当代提供新支撑的根基。
这个“科技快速发展、人文亟待传承”的时代,纪金东的创作给出了一个重要启示:当代诗词创作,不必固守“古代生活”的藩篱,也不必排斥“科技认知”的介入;相反,它应该主动拥抱“当代生活”,积极吸收“跨学科知识”,“传统与现代”“科技与人文”的交汇处,寻找新的创作灵感、新的表达形式、新的价值内核。只有这样,传统诗词才能真正“活在当下”,才能被更多当代人接受、喜爱、传承,才能在“科技时代”继续发挥“滋养心灵、反映现实、连接大众”的社会功能。
纪金东用他的诗证明:一个敲过代码的人,也能写出“竹近涧潭鲜”的清婉;一个研过通信协议的人,也能驾驭“平仄对仗”的韵律;一个习惯用数据说话的人,也能传递“茶器伴闲人”的温情。这种“跨界能力”,不仅是他个人的独特优势,更是当代创作者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科技与人文的交汇处,重新定义“当代诗词”,重新书写“传统与现代的对话”。而这,或许就是《五律·桃源七里避暑二首》留给我们最珍贵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