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业冰
独特油篓坟
朋友,您听说过人到了六十岁就要被家人和官府送进油篓坟里去吗?小的时候经常听到“六十还家子”的故事,让人毛骨悚然之余感到不可思议。朋友,您见过油篓坟吗?您见过在花岗岩石上抠凿出来的油篓坟吗?不是噱您!泱泱中华文明传承,历史悠久,珠光璀璨,真乃无奇不有!
“油篓坟”顾名思义,即形状像旧时油篓子一样的坟墓。上世纪70年代,在山东地区整地造田的“战山河”时期,时常挖出这种坟墓。这种坟没有墓道,墓中没有棺椁,墓室很小,只能容下一、二个人蹲着,墓壁上砌有窗台,里面放有桌椅、灯台,仿佛有人居住一样。考古发现尸骨的堆放形状,像是生者或蹲或坐而亡。
近几十年的考古发现,油篓坟主要分布在山东淄博、潍坊、烟台等地。这些油篓坟大都是垒砌的土、石、砖结构,墓室狭小而简陋,其造价自然很低。
在济南市莱芜区雪野街道西抬头村北,雪野湖东岸的山岗上,发掘出一个特殊的油篓坟:在一块主体埋在地下、顶部裸露的巨大花岗岩石顶部,完整地凿出了一个油篓坟。墓壁由底部向上渐渐收缩,做成一个圆圆的穹庐顶。油篓坟坟口直径60厘米,深200厘米,底面直径200厘米。在油篓坟的南侧,有一条自南向北、由高到低的斜坡通道进入油篓坟,入口为长方形,大小刚容一人钻入。此油篓坟是用手锤和铁钎一锤一钎凿出来的,凿纹均匀且平行,在冷兵器时代,自然耗费了长久的时日及大量的人力,看起来不像一般平民百姓所能承受和建造。这一发现在全国尚属首例,反映出当地先民超凡的智慧和创造力。
千百年来,山东各地的墓葬大都采用长方形墓穴配以木制棺椁,油篓形墓穴极其罕见,仅在淄博、潍坊、烟台、莱芜、龙口等地有少量发现。究竟何年代何原因形成此种墓葬,至今史学界众说纷纭,各持己见,一直没有统一的定论。有人说“ 油篓坟”是元代的墓葬,是统治者蒙古人向汉人强制推行的蒙古葬法;有人说“ 油篓坟”其实是一种迁葬坟,当夫妻双方或者家族的人均已去世,后人便修建这种形状的坟,将他们合葬;另外一种说法是外地人在迁徙时,将祖先尸骨一块迁入居住地安葬……迁葬的风俗显然不是汉人的传统,它究竟从何而来,是一个耐人寻味的话题。宋元时期,作为少数民族的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等不断南下,数度入主中原,政治制度、风俗习惯都极大地影响了汉人。估计这种形如蒙古包的墓葬之俗应当与他们有关。
六十还甲子
传说北宋年间,老人活到60岁时,便将其送至已修好的油篓坟中,规定只送100天的饭菜,老人们最终饿死在里面。因为60年一个甲子年,所以称此事为“60还甲子”。
京城有一个忠臣孝子,过了100天后,不忍心父母饿死,照旧送去饭菜。恰巧这年发生五鼠闹东京之事,有五只硕大的老鼠精不但夜间出来吃人,还假扮皇帝上朝,闹的京城开封人心惶惶。皇上密召众臣商议对策,群臣均无计可施,只好改日再议。回家后,该忠臣孝子在晚上去墓中送饭时,谈及白天朝廷密议五鼠闹东京之事。父亲言道,这事好办,俗话说八斤猫能伏千斤鼠,你去秤一秤咱家的猫几斤。其子秤猫七斤半,还差半斤,于是,又喂上半斤鱼,正好八斤。第二天上朝,按父亲的嘱咐,将猫藏在袖筒里。六个皇上刚刚坐定,该忠臣突然放出袖中猫,果然将五只老鼠全部捉住,四只爪下各按一只,嘴中衔着一只。猫在抬起右爪吃老鼠时,一不留神让老鼠跑掉一只,其后代就是当今繁衍的老鼠。皇上问及此法何来,忠臣不得不告知原委,将父亲的话说了一遍。皇上听后,觉得世上离不开经验丰富的老年长者,从此,撤销了“60还甲子”的规定,老人们从此得以安享晚年。
孝子范双山
在莱北一带,有好多关于孝道的故事,反面的正面的都有。这些故事自然地和“60还甲子”的故事融合在一起,和“油篓坟”联系在一起,形成当地的孝道文化。西抬头村的“油篓坟”不仅反映出当地历史的悠久,更映射出当地文化的丰厚。
通过深入细致的走访调查,在西抬头村以及周边村庄挖掘出一个关于油篓坟不同版本的故事。这个故事,虽与“60还甲子”没有牵扯,但与当时的“丁口税”紧密关联。
话说元朝末年,朝廷强制推行“丁口税”,并不断加大“丁口税”的比重,沉重的赋税,导致社会混乱,民不聊生。在鲁中地区,老百姓辛苦一年,砸锅卖铁,举债卖契,还凑不足“人丁税”。为了逃避“丁口税”,老百姓千方百计隐瞒户口实数,因此出现了老人寻死或青壮年出家以减少家口的风气。心存孝敬的人家,开始在家中房屋内垒砌夹墙(空心夹墙)安置老人。后来官府发现端倪处处追查,人们就开始在野外建造“油篓坟”藏匿老人。因此这种坟墓,往往前有门,后有窗,墓内有砖砌的桌、椅,炕等生活设施。每隔三五天,年轻人就假借上山种地或上坟哀悼之名给老人送饭,直至老人去世。
那时的抬头村名叫范家庄。村里有个叫范金星的老石匠。此人不仅为了乡亲们盖房而开山劈石,而且有一手石刻石雕的祖传绝活,方圆百里寺院道观的石刻石雕,皆出自他和徒儿之手。范金星有个聪明帅气、勤劳能干的儿子叫范双山。范双山自12岁跟随父亲学习石匠手艺。由于有较深的家学根底,加上自己的勤奋努力,到18岁时,范双山开山劈石、石刻石雕已是得心应手,能够独立完成诸多石雕作品。
在那个年代,虽然老百姓被官府剥削压榨的难以继日,无力修缮房屋,但是达官贵人还是很讲究排场的,不仅把房屋修建的富丽堂皇,作为门面的大门更是要建得高大宽敞,两座石狮子张牙舞爪地守卫在大门两旁,炫耀着主人的尊贵与富足。范金星爷俩,凭着一身超凡的手艺,忙碌于官家、富户、寺院、道观之间,用心血和汗水换取微薄的工钱。这比起大多数乡里乡亲,日子过得还算接继。交足了官府的“人丁税”和其它苛捐杂税,还有三分之一的余钱来解决一家5口人的花销。
村里老实巴交的父老乡亲,面对官府的层层盘剥无力对抗,只好寄希望于佛祖和神灵的保佑。认为村北嬴水河边的水月寺年久失修,佛像坍塌,给村民带来了厄运。大家商讨重修水月寺,把泥像改成石像。建造石像的重任自然落在了范金星师徒身上。
建造石像需用石质坚硬的整块花岗岩。范金星带领儿子和徒弟到村北的马鞍山上采石块,在悬崖上劈石时,被松动的石块摔下了悬崖,双腿摔断,全身多处骨折和创伤。儿子范双山到处求医问药,总算保住了父亲的性命,但范金星的两条腿还是残废了,只能在土炕上度过余生,不仅失去了劳动能力,一身精湛的手艺付诸东流,还得需要家人伺候照顾。一家人的生活重担全部落在了范双山一人肩上。范双山早出晚归不停地劳作,还是难以维持一家5口人的温饱。
范金星看着日渐消瘦的儿子、儿媳、小孙子,想着儿子的血汗钱大都交了丁口税,产生了自杀以减轻儿子负担的想法。老伴看出了他的心思就说:“你既然不想活了,我也陪你一起去,到阴曹地府伺候你。”
范双山看出父母情形不对劲,警告父母不要做傻事,不要不顾孩子的感受。此时,范金星的堂哥范金全来约他去马鞍山石头沟的堰屋居住,以假死来抵消官府的人丁税,减轻孩子们的生存压力,范金星一口答应。范双山坚决反对,表示只要有他在,一家人就饿不死。范金星表现出令人不能更改的决心,儿子如果不同意他们进山,老两口就双双自尽!范双山无奈,只好假戏真做,对外谎称二老自尽,简单办理了丧事,做了假坟,趁半夜把二老送往马鞍山石头沟的堰屋里。
范双山和堂哥轮流进山送饭,每次都是趁着夜色,像做贼一样东张西望,唯恐被人发现。住在堰屋的3位老人相依为命,互相照顾,春、夏、秋之际,采点野菜野果,捕捉些蚂蚱、蟋蟀、螃蟹等添补食用。
由于两家人小心谨慎,总算安安稳稳地度过了一年。堰屋里阴冷潮湿,范金星两条残腿时常发作,特别是到了雨季,雨水透过泥土渗进堰屋里,范金星更是疼痛难忍。范双山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作了好多努力修补堰屋都无济于事。他吃不好睡不着,满脑子都是父亲痛苦难受的影子。他偷偷观看其他人家的油篓坟,无论是挖土的、砌砖的、垒石的,共同的缺点就是阴暗潮湿 ,死人无所谓,活人却难以久住,以致于大多数老人不几年就得病去世……
一天,范双山在水月寺看到了和尚盛水用的大石缸,心里突然一亮:如果在一块完整的砂石上,凿出一个油篓坟,既不漏雨也不渗水,岂不是一个干燥舒适的好住处?第二天,他到处寻找合适的地形以及适合开凿的石块,最终选定村北嬴水河北岸的小凤山,此山虽然不大,但四周林木茂密,后靠巍峨壮阔的马鞍山,南有波涛滚动的嬴水河,西有经流不息的通天河与嬴水河相汇。小山头的顶端,恰巧有一块巨石,犹如镶嵌在山头的一颗珍珠。此处不仅风水极佳,更是个易于隐蔽又极为方便的所在。范双山说干就干,当天晚上就带上锤子钎子,趟过嬴水河,来到小凤山,开始了锲而不舍的开凿……
范双山白天种地劳作、接一些体量较小的石匠活,夜里到小凤山开凿大半夜的油篓坟,一天睡不了两个时辰的觉,辛劳困乏可想而知,整个人眼看着越来越黑瘦。但他一直瞒着父母,只有妻子一人知道。经过了365个漫漫长夜,不知磨损坏了多少把铁锤、多少杆铁钎,一个宽敞、规整、舒适的油篓坟终于完成了!
范双山把父母连同堂伯搬进了油篓坟。为安全起见,范双山用河南的黄土地把小凤山周围的沙土地全部置换了下来,以免被其它种地人发现端倪,坏了大事。土地成了自家的,他名正言顺地在油篓坟 附近盖起了小茅屋,表面是供自己方便种地用,其实是让3位老人夜里住。油篓坟顶部的石盖与坟口严丝合缝,往上面撒一些沙土,外人根本看不出来。朝南进出的通道口,白天盖上一捆柴草就行了。老人们晚上出来住在通风透气的茅屋里,白天躲进冬暖夏凉、铺着干草被褥、燃着油灯的油篓坟里。范双山不仅能天天见到父母双亲,还能随时伺候老人。夏天的晚上,他时常背着父亲到河边给父亲搓背洗澡。老人们还能在夜里经常见到可爱的孙子孙女,依然享受着天伦之乐……
十几年以后,老人们相继逝去,范双山把父母合葬在了倾注了他心血和情感的油篓坟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至情至善孝子的故事在当地民间流传开来……
岁月流逝,油篓坟早已成了历史遗迹,但它的教育意义却不容小觑——每当有不孝顺父母的事情发生,老人们总爱讲起油篓坟的传说故事……
陈业冰,男,1963年出生,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茶业口镇船厂村人。中国网络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济南市作家协会理事,原济南市签约作家,《雪野》杂志主编。在省级及以上报刊、网站发表报告文学30余篇100余万字,短篇小说15篇,散文50余篇,诗歌50余首。报告文学《赤诚大义房公训》的发表,房公训老人被评为2016年全国道德模范,受到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