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的逃荒往事
文/彭殿奎
大多数东北人的逃荒经历,是新中国成立后老一辈人向后代讲述最多的一些往事,我的爷爷、奶奶当年是从辽宁逃荒出来后,经过多次辗转他乡来到内蒙古乌兰浩特市安家落户的。逃荒是当时贫苦农民在死亡线上自发的谋求生存的自我救助,爷爷、奶奶的逃荒经历是当时众多家庭奔赴北大荒一个缩影,逃荒中,他们每一次迁徙的背后都牵动着一个故事,同时每一次迁徙都是一把辛酸泪,其中有悲怆,有艰辛,有不舍,有无奈。
一
清明节那天,父亲老哥四个领着各家的子孙一共16人为我爷爷、奶奶的坟立上新墓碑,勾起了我对爷爷和奶奶的思念。爷爷在我3岁的时候就去世了,所以我对爷爷的印象没有什么记忆,后来知道爷爷的一些事情都是从奶奶或者大伯父及父亲那里听来的。
爷爷和奶奶育有5个儿女,奶奶在世的时候,彭氏家族已是五世同堂。大伯父已经87岁了,身体很健康,记忆力也很好。清明节那天我们一行人从墓地回来后,大伯父给我们讲起了爷爷年轻时的一些往事,还有他们是怎么逃荒来到乌兰浩特市的,我们小辈像听故事一样听了一个下午,让我们知道了爷爷和奶奶那些不平凡经历和坎坷的一生。
二
爷爷的名讳叫彭彩,原籍是辽宁省凌源市三十家子镇姜仗子村碌碡沟人,生于1915年,家里排行最小,小名叫“六儿”。因为凌源以前是“中国民间皮影艺术之乡”,凌源皮影是中国北方皮影戏的一个重要支脉,相传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所以爷爷从小就被皮影戏艺术所感染,学习了皮影戏《五峰会》。许多年之后,爷爷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艺术风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影人雕镂玲珑剔透,操纵表演惟妙惟肖,小生演唱独具特色,成了名角,是镇里家喻户晓的艺人,人称“六爷”。
在旧中国那个年代,爷爷因唱皮影戏接触了很多三教九流的人,不知受何人诱惑,吸上了大烟,最终染上了毒瘾。大伯父回忆说,在他8岁那年,中国共产党解放了凌源以后,对解放区内的吸毒人员进行强制戒毒,解放军来到家里要用绳索绑着爷爷走,主要是防止吸毒人员半路上逃跑,因为村里的民兵连长温凤池是爷爷的磕头把兄弟,有了他的担保爷爷才免于捆绑,跟随着其他吸毒人员一起来到北围子临时戒毒所。当时解放军对吸毒人员进行强制戒毒的事情都不理解,所以各家各户的家属也不积极支持解放军的工作,每当让家人给爷爷送饭的时候,奶奶还让大伯父偷偷地带过大烟膏,看守人员对送来的食物进行检查,发现有夹带的毒品后就收缴了。戒毒的过程很痛苦,那些戒毒人员毒瘾犯了的时候,不是高声大骂看守人员,就是用头撞墙以死来威胁,看守人员根本不理这些人的谩骂,见劝解无效就加强了看守。两个多月之后,爷爷戒毒成功被放了回来,奶奶这时才恍然大悟,也终于明白了解放军的良苦用心,后来逢人便说感谢中国共产党,感恩解放军的好处,还说如果没有新中国,爷爷不知道以后会怎么样。
三
解放以后,因为爷爷吸毒时造成的身体羸弱,从小只会唱皮影戏,不会干农家的活计,四口人守着几亩薄田,一家人生活十分困难,吃了上顿没下顿,一家人生活十分困难。渐渐地家族里的人有些瞧不起爷爷,还说爷爷是没出息的人。奶奶的性格是极其要强的人,受不了家族里面对爷爷的歧视,和爷爷决定举家迁徙去北大荒。大伯父说,临走前,奶奶最舍不得的人就是我的四奶奶。奶奶裹的小脚,干不动重活的时候都是四奶奶帮衬着,奶奶针线活计好,平时帮四奶奶缝缝补补,老姐俩走动的最多,感情也是最好,奶奶走之前把最好的生活用品都留给了四奶奶。遗憾的是,那次分别后我的奶奶和四奶奶没再见过一次面。
在1949年的春天,爷爷带着一家人踏上了去往北大荒的列车。大伯父说,从辽宁凌源市走的那一年,他10岁,二伯父8岁,在北票市坐火车一路来到黑龙江省讷河县。来到讷河县后,因为没钱买房子,爷爷在县城郊区老山头那盖了间地窨子,地窨子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当时在东北的贫苦老百姓住的大多是这种房子,屋子里锅台直接连着炕,门是用树枝子编成的。爷爷和奶奶安顿下来后,便开始了开荒种田,黑龙江的土地肥沃,到了秋天收成还算不错,一家人终于不在饿着肚皮为每顿饭发愁了。不知不觉就到了冬天,地窨子夏季的时候有些阴暗潮湿,但是到了冬季就遭罪了,滴水成冰的日子,寒风透过树枝门缝将里面的人冻的瑟瑟发抖,夜晚来临后比之白天更加寒冷,每天早上都从炕墙上铲掉一层白霜,生活极其艰苦。有时睡到半夜还会遇到饿狼上来扒门,吓得孩子们大哭,大人也不敢出屋,没办法爷爷在屋内点燃火盆,把火靠近门边,大声的喝斥狼不让其继续扒门,折腾半天,狼虽然离开了,但它不走远,围着地窨子四周转悠,不时传来一声声瘆人的狼叫,屋内的人吓得不轻,不敢继续睡觉,一直守到天亮。
四
在父亲出生之前,奶奶在讷河县夭折了两个孩子,都是出生后不久,因为寒冷、饥饿、生病而过早的离开了人世。伯父说,连续失去了两个孩子,因此奶奶不知偷偷地哭过多少回。1951年4月,我的父亲在这个地窨子里面出生了,奶奶让爷爷去城里买点小米回来熬粥,在路过讷河县文化馆门口时,爷爷遇到了来办事的辽宁老乡王凤九。王凤九这时已在嫩江县的文化馆工作,他知道爷爷是唱皮影戏的名角,就劝说爷爷搬去嫩江县,他再帮忙在文化馆找个工作,并说只要有爷爷在就能开皮影箱子挣钱了,挣来的收入让爷爷分大股。爷爷回来后就和奶奶商量去嫩江,奶奶开始不同意爷爷再去唱皮影戏了,可是禁不住爷爷的坚持,最终还是同意了爷爷。此后的两年时间里,爷爷就在嫩江县文化馆上班,每天带着皮影戏箱子,和王凤九等人搭班唱戏,唱遍了县周边的十里八乡,家里的生活条件也逐渐得到改善,大伯父和二伯父也被爷爷送去上学了。爷爷知道奶奶和孩子们到了晚间会害怕,所以每次去演出只要不是离家特别远,不管唱到多晚都坚持回家,有时还会给家人带回一些好吃的。因为经常走夜道,爷爷就用艾蒿编成长长的草绳,晒干了带在身边,夜间走路的时候点燃了,能照亮还能驱赶蚊虫,有时遇到狼和其它野兽,爷爷就猛甩草绳,草绳上突突冒起的火星,让狼不敢接近。大伯父说,爷爷胆大心细,总是有惊无险,但是每每讲起这些往事,也免不了心有余悸。
五
不久,奶奶因水土不服患上了克山病。克山病亦称地方性心肌病,因为此病于1935年在黑龙江省克山县发现的,由此得名。患者主要表现为急性和慢性心功能不全,心脏扩大,心律失常以及脑、肺和肾等脏器的栓塞。奶奶差一点因克山病失去性命,爷爷不得不辞去了文化馆的工作,经过多方打听,联系上了住在王爷庙(今乌兰浩特市)的辽宁老乡。1953年,爷爷又带着一家人搬离了嫩江县,推着独轮车一路上风餐露宿,整整走了十来天,来到了今天的兴安盟乌兰浩特市高根营子落户。在当时高根营子只有20几户人家,爷爷在老乡的帮助下,在他家房子的旁边盖了一间偏厦子,暂时居住下来。因为远离了那里的水土,经过治疗奶奶的病终于治好了,但是留下了粗脖根的后遗症。
几年后,我的叔叔和姑姑相继出生,大伯父和二伯父也长大成人了,爷爷选址在村子北侧新盖了三间土坯房,圈了个大院落,就是现在叔叔家的老宅子。伯父和父亲、叔叔、姑姑相继在这个房子里面结婚、出嫁,然后分家单过,爷爷、奶奶也是在这个房子里颐养天年,直到去世。
回顾爷爷这一生的经历,与新中国建国初期大多数逃荒家庭所经历的苦难一样,他们见证了旧中国的积弱贫穷,也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新中国走向繁荣富强,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幸福的道路。
作者简介:
彭殿奎,笔名:沧海,70后,爱好文学和美术,现为内蒙古乌兰浩特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兴安盟作家协会会员,兴安盟美术家协会会员,从1997年开始在各地报刊发表作品。
第十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
furongguowenhui@163.com
主题不限,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我们尊重您的每一次来稿,承诺每稿必复。
《品诗》公众号:readpoems520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随到随审。
为期一年,入选作品会择优按顺序在大赛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大赛作品集。
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十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2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2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多篇(每篇3000字以内)
微小说多篇(每篇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参赛限投一次作品,请您挑选您的最满意作品参赛。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入围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依等次颁发相应获奖证书,镌刻名字的奖杯和奖牌,获得者将获得高档英德红茶套装。
赞助商:
英红九号!中国三大红茶之一,温性红茶,浓郁芳香的甘蔗甜醇香,口感浓爽甘醇,满口甘蔗甜醇香持久不散,茶客最爱!欢迎广大喜欢喝茶,需要购茶的朋友联系咨询:吴生18819085090(微信同号)(投稿问题请勿扰,按照征稿启事投稿即可。)
诚邀更多赞助单位赞助本大赛,有意者可以邮箱联系。
自费出版事宜:
如有书籍出版意愿(诗歌集,散文集,小说集等作品集)
出版方式为国内书号,国际书号,内部出版,任选其一。
请将您的书稿及联系方式投稿至芙蓉文化出版中心
邮箱:xingshiyuekan@163.com
微信:1075812579
萧逸帆工作室
文学翻译征稿启事:
如您有诗集,散文集,小说集等文学作品集或者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小说等)需要翻译,您可以投稿到
邮箱:xingshiyuekan@163.com
微信:1075812579
专业文学翻译,价格从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