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永江
老牛化作一股清烟走了
天空带着忧伤落下滴滴泪珠
任风吹浪打,引吭高歌
载不动诗人对家國的情愫
一颗最亮的星在夜空中闪烁
那是诗人涉足文壇的一束光
那村,那情,那山水,那乡愁
诉说着老牛笔下的哀婉叹息
老牛鞠躬尽瘁为世人所敬仰
三十多万字的风骨肝胆相照
名人汇聚争先为他朗诵吟唱
爱国诗篇十四章荡气回肠
根植在人民心中生根发芽
中國党魂一一共产党员跟我来
警世之作如醍醐灌顶
身先足以率人,律已足以服人
激流勇进,死不回头
老牛从容谢世了
秋天的红叶铺天盖地
迎风流泪
雨下个不停
带走了他的容颜和才华
带走了他的喜怒哀乐
诗人如同一粒尘埃
坠入大海
带走人们对他的思念
文韬于2025年9月23日
In Memory of Song Xielong, a Military Patriotic Poet
By Chen Yongjiang
The old ox has turned into a wisp of clear smoke and departed,
The sky, filled with sorrow, lets fall drops of tear-like rain.
Braving wind and waves, he sang loudly and boldly,
Yet could hardly carry the poet's deep affection for his family and country.
The brightest star twinkles in the night sky,
It is a beam of light from the poet's footsteps in the literary world.
That village, those feelings, those mountains and rivers, that nostalgia,
Tell of the sorrowful sighs written by the old ox.
The old ox, devoting himself wholeheartedly, is revered by all.
Over 300,000 words of his works embody integrity and sincerity.
Famous figures gather to recite and sing his works one after another,
His fourteen chapters of patriotic poems are inspiring and soul-stirring.
Taking root in the hearts of the people, they grow and thrive.
"The Soul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 Follow Me, Communist Party Members"
This sobering masterpiece is like a profound enlightenment.
"Leading by example is enough to command others; self-discipline is enough to convince others."
He forged ahead courageously and never looked back until the end.
The old ox passed away calmly,
The red autumn leaves spread everywhere,
Shedding tears in the wind,
As the rain keeps falling ceaselessly.
It has carried away his appearance and talent,
And taken with it his joys and sorrows.
The poet, like a grain of dust,
Falls into the vast sea,
Taking along people's longing for him.
Translated by Wentao on September 23, 2025
🎋🌹🌹作家简介🌹🌹🎋
陈永江(文韬)湖南永州人,大专学历,退伍军人,书画家。世界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世界作家协会会员,世界诗歌协会会员;系中國诗歌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國楹联学会会员,青年文学家杂志社理事会理事,中国新时代诗人档案库认证诗人。名篇.金榜头条签约作家/诗人/顾问。经典文学网签约诗人/作家。一枝红莲文学诗社签约诗人/作家/总顾问,世界作家澜韵府诗社签约作家/诗人,乳燕文学天地平台签约作家。加拿大海外诗人,历任第四五六七界世界诗盟“加拿大诗歌节”诗歌大赛评委。作品发表于《青年文学家》《中国时代文艺名家代表作典籍》《当代文学大典“华语杯”国际华人文学大赛获奖作品选》《苏菲译.世界诗歌年鉴2021卷》(汉英对照)《文亭》《春晖文苑》《中国新时代诗人作品集第三卷》《世界华人诗歌集》《中國实力派作家大典“经典杯”國际华人文学大赛获奖作品选》等;及各大书刊和网络平台。
🌹🌹Author Profile🌹🌹
Chen Yongjiang (pen name: Wentao), a native of Yongzhou, Hunan Province, holds a junior college degree. He is a veteran, calligrapher and painter.
His memberships include:
- Member of the World Federation of Literary and Art Circles & World Writers Association
- Member of the World Poetry Association
- Member of the Chinese Poetry Society
- Member of the Chinese Couplet Society
- Director of the Council of the Young Literati Magazine
- Certified poet of the Chinese New Era Poets Archive
He also serves as a contracted writer/poet/consultant for Mingpian Jinbang Toutiao, a contracted poet/writer for Classic Literature Network, a contracted poet/writer/chief consultant for Yizhi Honglian Literature Poetry Club, a contracted writer/poet for the World Writers Lanyunfu Poetry Club, and an overseas poet in Canada. Additionally, he has served as a judge for the 4th, 5th, 6th, and 7th World Poetry Alliance "Canada Poetry Festival" Poetry Competition.
His works have been published in publications such as Young Literati, Compendium of Masterpieces by Famous Artists in the Chinese Era, Selected Award-Winning Works of the "Chinese Cup" International Chinese Literature Competition in th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Canon, Sophie's Translation: World Poetry Almanac 2021 (Chinese-English Bilingual), Wenting, Chunhui Wenyuan, Collection of Works by Chinese New Era Poets (Volume 3), Collection of World Chinese Poetry, and Compendium of Chinese Powerful Writers: Selected Award-Winning Works of the "Classic Cup" International Chinese Literature Competition, as well as various other books, periodicals and online platforms.
点评词
烟散星凝红叶泪,诗承魂铸国人心——陈永江《纪念宋协龙军旅爱国诗人》的意象建构、精神解码与跨语传播
点评词作者/柴永红
“老牛”化作清烟消散于天地间,秋雨裹挟着红叶为一位诗人垂泪,陈永江以笔为碑,《纪念宋协龙军旅爱国诗人》中完成了一场跨越生死的精神对话。这并非一首普通的悼亡之作,而是一次对军旅爱国诗人精神内核的深度挖掘,一次对文学纪念功能的极致诠释,更是一次将个体生命价值融入家国情怀的诗意升华。不同于常规悼诗沉溺于悲戚的抒情范式,此诗以“意象为骨、精神为魂、事实为基”,“清烟-星光-红叶”的意象流转中,“个人乡愁-文学风骨-家国担当”的维度递进中,宋协龙的形象从“逝去的诗人”变为“永恒的精神符号”,为当代军旅文学纪念写作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范本。
一、意象体系:从自然物象到精神象征的诗意转化
诗歌的生命力往往藏在意象的肌理之中,陈永江在这首诗里构建了一套完整且层层递进的意象体系,每个核心意象都不是孤立的自然物象,而是承载着宋协龙精神特质与诗歌情感走向的象征符号,从“消逝”到“永恒”,从“悲戚”到“敬仰”,完成了情感与意义的双重传递。
(一)“清烟”与“泪珠”:生命消逝的诗意表达与共情唤醒
开篇“老牛化作一股清烟走了/天空带着忧伤落下滴滴泪珠”,以“清烟”喻指生命的消逝,打破了传统悼亡诗中“白骨”“枯坟”等沉重意象带来的压抑感,既保留了“生命归于虚无”的伤感内核,又以“清烟”的轻盈感赋予消逝以诗意——仿佛宋协龙的离去并非彻底的告别,而是以一种更轻盈、更自由的方式融入天地间,为全诗“悲而不颓”的基调埋下伏笔。紧随其后的“天空落泪”,则运用拟人化手法将自然现象与人文情感相连,把“世人对诗人的哀悼”转化为“天地同悲”的宏大场景,瞬间拉近距离,读者无需刻意共情,便已沉浸在这场跨越人与自然的集体悼念之中。
“清烟”的意象选择,还暗含着对宋协龙一生品格的隐喻。清烟无形却可感,无色却能映出天地的轮廓,正如宋协龙的一生:他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以笔为武器,用诗歌传递着对家国的赤诚;他的生命或许归于尘土,但其精神却如清烟般弥漫在读者心中,萦绕在文学的天地间。而“泪珠”的“滴滴”二字,又将宏大的“天地同悲”拉回细腻的个体情感,既写出了诗人离世带来的惋惜之深,又为后续展开宋协龙的个人特质与文学成就做好了情感铺垫——这场哀悼,既是对一位爱国诗人的送别,也是对一份珍贵精神财富的珍视。
(二)“星光”与“乡愁”:文学生命的永恒定格与个体温度
诗歌进入第二小节,意象从“消逝的清烟”转向“闪烁的星光”,“一颗最亮的星在夜空中闪烁/那是诗人涉足文坛的一束光”,完成了从“生命消逝”到“文学永恒”的关键转折。如果说“清烟”象征着肉体的离去,那么“星光”则代表着宋协龙的文学生命与精神价值的永恒——即使肉体消逝,他在文坛留下的“光”依然照亮着后来者,依然在文学的夜空中闪耀。这种意象的转化,不仅让诗歌的情感从“哀悼”转向“敬仰”,更赋予了宋协龙的文学成就以“超越时间”的价值,让他的作品不再是纸上的文字,而是能穿透黑暗、指引方向的精神之光。
而“那村,那情,那山水,那乡愁”的铺陈,则是对“星光”意象的补充与丰富。“星光”是宋协龙文学成就的宏大象征,而“村、情、山水、乡愁”则是这束“光”的具体来源——他的诗歌不是空洞的口号,不是悬浮的抒情,而是扎根于土地、源于生活的真情流露。这些带着烟火气的意象,让宋协龙的形象从“遥远的爱国诗人”变得有血有肉:他或许是在某个山村度过了童年,或许曾为家乡的山水动容,或许将对故土的眷恋融入了每一首诗中。正是这份“乡愁”,他的诗歌有了“哀婉叹息”的细腻情感,也让他的“爱国情怀”有了最坚实的根基——对家国的热爱,始于对故土的眷恋;对民族的赤诚,源于对家乡的深情。这种从“个体乡愁”到“家国情怀”的自然过渡,宋协龙的形象更加立体,也让诗歌的情感更加真实可感。
(三)“红叶”与“尘埃”:生命归宿的哲思与精神传承
诗歌结尾“秋天的红叶铺天盖地/迎风流泪/雨下个不停”,再次回到自然意象的运用,但此时的“红叶”与开篇的“清烟”已截然不同。如果说“清烟”是生命消逝的轻盈,那么“红叶”则是生命落幕的厚重——红叶虽落,却曾在秋天绽放出最热烈的色彩;宋协龙虽逝,却在生前留下了最珍贵的精神财富。“迎风流泪”的红叶,既是对诗人离去的哀悼,也是对他一生“热烈燃烧”的致敬;“铺天盖地”的规模,则再次将个体的悼念扩展为集体的缅怀,仿佛整个秋天都在为这位诗人送别,整个天地都在见证他的精神传承。
而“诗人如同一粒尘埃/坠入大海”的比喻,更是将诗歌的哲思推向高潮。“尘埃”渺小,象征着个体生命在天地间的微不足道;“大海”广阔,代表着家国、民族与文学的永恒。当“尘埃”坠入“大海”,不是消失,而是融入——宋协龙的生命虽已结束,但他的精神、他的诗歌、他的爱国情怀,都已融入家国的血脉,融入文学的海洋,成为民族精神财富的一部分。这种“个体融入集体”的哲思,既消解了“死亡”带来的虚无感,又升华了宋协龙的生命价值——他或许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粒尘埃,但当这粒尘埃与家国大海相融,便拥有了永恒的意义。
二、精神解码:从个人特质到家国担当的维度递进
如果说意象是诗歌的“骨”,那么精神则是诗歌的“魂”。陈永江在这首诗中,没有停留在对宋协龙的表面悼念,而是通过“事实+评价+引用”的方式,从“个人特质”“文学风骨”“家国担当”三个维度,层层深入地解码宋协龙的精神内核,让读者不仅知道“他是谁”,更明白“他为何值得被纪念”。
(一)“老牛”的隐喻:奉献精神与质朴品格的人格画像
“老牛”是贯穿全诗的核心隐喻,从开篇“老牛化作一股清烟走了”,到“诉说着老牛笔下的哀婉叹息”,再到“老牛鞠躬尽瘁为世人所敬仰”“老牛从容谢世了”,“老牛”不仅是宋协龙的代称,更是对他一生品格的精准概括。中国文化语境中,“老牛”象征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象征着“质朴无华、脚踏实地”的人生态度——这与宋协龙作为军旅诗人的身份高度契合:军旅生涯培养了他的责任感与奉献精神,而诗人的身份则保留了他的质朴与真诚。
诗中“鞠躬尽瘁为世人所敬仰”直接点出“老牛”隐喻的核心——奉献。这种奉献不是轰轰烈烈的牺牲,而是体现在他三十多万字的作品中,体现在他对诗歌的坚守中,体现在他用文字传递爱国情怀的行动中。不同于其他悼诗对“奉献”的空泛赞美,陈永江用“三十多万字的风骨肝胆相照”这一具体数字,让“奉献”变得可感可知——三十多万字,不是一个冰冷的数字,而是宋协龙用时间、用心血、用真情堆积起来的精神财富,每一个字都承载着他的赤诚,每一句话都彰显着他的风骨。这种“以事实为基”的赞美,远比“伟大”“崇高”等形容词更有力量,也让宋协龙的“老牛”形象更加真实、更加可信。
(二)“文学风骨”:从作品影响到精神传承的价值确认
诗歌第三小节集中展现了宋协龙的“文学风骨”,从“作品数量”“社会影响”“精神内涵”三个层面,构建了他作为“军旅爱国诗人”的文学形象。“三十多万字的风骨肝胆相照”,既写出了他创作的勤勉,更强调了作品的“风骨”——这里的“风骨”,是文人的气节,是军人的忠诚,是对家国的赤诚。他的作品不是无病呻吟的文字游戏,而是“肝胆相照”的真情流露,是对时代的思考,对家国的热爱,对信仰的坚守。
“名人汇聚争先为他朗诵吟唱/爱国诗篇十四章荡气回肠”,则从“社会影响”的角度印证了他的文学价值。“名人汇聚”“争先”等词语,写出了文学界对宋协龙的认可与敬仰,而“爱国诗篇十四章荡气回肠”则精准点出他作品的核心主题——爱国。这十四章爱国诗篇,不是孤立的作品,而是他爱国情怀的集中体现,是他用诗歌为祖国“发声”的见证。“荡气回肠”四字,更是写出了这些诗篇的感染力——它们能穿透读者的心灵,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爱国”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可感、可叹、可传承的情感力量。
更重要的是,诗中提到“根植在人民心中生根发芽”,将宋协龙的文学价值从“文学界的认可”提升到“人民的接受”层面。真正有生命力的作品,不是束之高阁的藏品,而是能走进人民心中、能在人民心中“生根发芽”的精神种子。宋协龙的诗歌做到了这一点,他的爱国情怀、他的文学风骨,通过文字传递给每一位读者,人民心中种下爱国的种子,这才是他文学生命“永恒”的真正原因。
(三)“家国担当”:从党员身份到精神标杆的信仰升华
作为“军旅爱国诗人”,宋协龙的“家国担当”不仅体现在诗歌中,更体现在他的党员身份与人生选择中。诗中“中國党魂一一共产党员跟我来/警世之作如醍醐灌顶/身先足以率人,律已足以服人/激流勇进,死不回头”,是对他“家国担当”的最高诠释,也是整首诗精神内涵的高潮。
“中国党魂——共产党员跟我来”,直接将宋协龙的个人形象与“党魂”相连,将他的个人选择上升到“党员信仰”的高度。这里的“跟我来”,不是口号,而是行动的号召,是信仰的传递——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用自己的一生践行着党员的使命,用自己的诗歌传递着党的精神,他是“党魂”的践行者,也是“党魂”的传播者。他的“警世之作”,不是简单的批评与指责,而是“醍醐灌顶”的清醒剂,是对时代问题的思考,对党员责任的提醒,读者在阅读中受到启发,反思中坚定信仰。
而“身先足以率人,律已足以服人”的引用,更是画龙点睛之笔。这句话既是对宋协龙一生品格的总结——他以“身先士卒”的行动引领他人,以“严于律己”的态度赢得尊重;也是对所有共产党员的提醒,对所有爱国公民的激励。“激流勇进,死不回头”则写出了他的坚定与执着——无论是在文学创作中,还是在人生道路上,他都始终坚守信仰,面对困难不退缩,面对挑战不畏惧,这种“执着”,正是“家国担当”最生动的体现。
从“老牛”的奉献,到“文学风骨”的坚守,再到“党魂”的践行,陈永江通过这三个维度的递进,宋协龙的形象从“有才华的诗人”变为“有信仰的战士”,从“值得纪念的个体”变为“值得学习的精神标杆”,完成了对“军旅爱国诗人”精神内核的深度解码。
三、结构艺术:从情感流动到意义建构的逻辑闭环
一首优秀的诗歌,不仅需要精彩的意象与深刻的精神内涵,更需要精巧的结构来承载这些内容。陈永江在《纪念宋协龙军旅爱国诗人》中,采用了“开篇点题-中间铺陈-结尾升华”的经典结构,但在具体的情感流动与意义建构中,又融入了独特的逻辑闭环,整首诗既层次分明,又浑然一体。
(一)情感流动:从“哀悼”到“敬仰”再到“传承”的递进
诗歌的情感不是静止的,而是随着内容的展开不断变化、不断升华的。开篇以“清烟”“泪珠”营造“哀悼”的氛围,读者感受到诗人离世带来的伤感;第二小节以“星光”“乡愁”转向对宋协龙文学成就与个人特质的回忆,情感从“哀悼”转向“怀念”;第三小节以“鞠躬尽瘁”“荡气回肠”“党魂”等词语,将情感推向“敬仰”,读者在了解宋协龙的成就与品格后,产生发自内心的敬佩;结尾以“红叶”“尘埃入大海”“带走思念”,将情感从“敬仰”升华为“传承”——虽然宋协龙已逝,但他的精神、他的诗歌、他的思念,都已融入天地、融入家国、融入人民心中,成为可传承的精神财富。
这种情感的递进,不是生硬的转折,而是自然的流动。每一个情感阶段都有对应的意象与内容支撑,从“伤感”到“怀念”,从“敬仰”到“传承”,读者的情感随着诗歌的节奏一步步深入,最终与诗人的情感达成共鸣——送别宋协龙的同时,也接过了他传递的精神火炬。
(二)意义建构:从“个体消逝”到“精神永恒”的逻辑闭环
意义建构上,诗歌形成了一个“个体消逝-精神留存-永恒传承”的逻辑闭环。开篇“老牛化作清烟”,是“个体消逝”的起点;中间通过“星光”“文学风骨”“党魂”等内容,展现“精神留存”的过程——个体虽逝,但精神通过作品、通过影响、通过信仰得以留存;结尾“尘埃坠入大海”“思念被带走”,则是“永恒传承”的终点——个体的精神融入家国大海,成为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实现了“永恒”。
这个逻辑闭环,诗歌的意义超越了“纪念一个人”的范畴,上升到“探讨生命价值与精神传承”的哲学层面。告诉读者: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度,而在于厚度;个体的价值不在于是否永恒存在,而在于是否能为家国、为人民留下有价值的精神财富。宋协龙的一生,正是对这个问题的最好回答——他虽已逝去,但他的精神永恒,他的价值永恒,他的影响永恒。
四、跨语传播:从中文诗意到英文表达的忠实与创新
随着全球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诗歌的跨语传播成为展现中国文化魅力、传递中国精神的重要途径。这首诗的英文译本(Translated by Wentao)保持原诗情感与意义的基础上,对中文意象与表达进行了精准的转化与创新,既忠实于原文,又符合英文诗歌的表达习惯,实现了“中文诗意”与“英文表达”的和谐统一,宋协龙的精神与诗歌魅力突破语言界限,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一)意象转化:“忠实”与“适配”中平衡
英文译本对原诗核心意象的转化,做到了“既忠实于原文的象征意义,又适配英文的文化语境”。例如,“老牛”在中文中象征“奉献、质朴”,译本直接译为“the old ox”,既保留了“牛”的本义,又通过“old”一词传递出“历经岁月、沉稳奉献”的意味,符合英文读者对“old ox”的认知——西方文化中,“ox”也常与“勤劳、奉献”相关联,这种意象的直接转化,避免了文化差异带来的理解障碍。
再如“清烟”译为“a wisp of clear smoke”,“a wisp of”(一缕)准确传递了“清烟”的轻盈感,“clear smoke”(清烟)则保留了原诗中“纯净、轻盈”的象征意义,英文读者能感受到宋协龙生命消逝的诗意与伤感。“泪珠”译为“drops of tear-like rain”,用“tear-like”(像眼泪一样的)直接点出“雨即泪”的拟人化手法,既忠实于原诗的情感,又符合英文“用比喻解释自然现象”的表达习惯,英文读者能快速理解“天空落泪”的共情之意。
对于“星光”“红叶”等意象,译本也进行了精准的转化。“一颗最亮的星”译为“The brightest star”,“最亮”(brightest)保留了原诗中“星光象征永恒”的核心意义;“红叶”译为“red autumn leaves”,既点明了“红色”的色彩特征,又通过“autumn”(秋天)暗示了“生命落幕”的伤感背景,英文读者能感受到“红叶流泪”的哀悼氛围。
(二)情感传递:“直译”与“意译”中共鸣
诗歌的情感传递往往依赖于语言的韵律与表达的张力,英文译本在“直译核心信息”与“意译情感张力”之间找到了完美平衡,英文读者能精准捕捉原诗的情感流动,实现跨语言的共情。
对于原诗中情感直白的句子,译本采用“直译”保留情感浓度。如“载不动诗人对家国的情愫”译为“Yet could hardly carry the poet's deep affection for his family and country”,“hardly carry”(难以承载)直接对应“载不动”的无力感,“deep affection”(深厚情感)精准传递“情愫”的重量,“family and country”(家庭与国家)则完整覆盖“家国”的内涵——既保留了原诗中“诗人情感之重,连风雨都难以承载”的核心意境,又让英文读者清晰感知到这份情感的指向,避免了文化语境差异导致的情感偏差。再如“爱国诗篇十四章荡气回肠”译为“His fourteen chapters of patriotic poems are inspiring and soul-stirring”,“patriotic poems”(爱国诗歌)直译“爱国诗篇”,“inspiring and soul-stirring”(振奋人心且触动灵魂)则将“荡气回肠”的抽象情感转化为英文读者可感知的心理体验,既未偏离原诗情感内核,又贴合英文诗歌对“情感具象化”的表达需求。
而对于原诗中依赖中文韵律与文化意象的情感表达,译本则通过“意译”强化情感张力。如“警世之作如醍醐灌顶”,“醍醐灌顶”是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成语,直译难以传递“瞬间醒悟”的情感冲击,译本译为“This sobering masterpiece is like a profound enlightenment”,用“sobering”(使人清醒的)对应“警世”的警示意味,“profound enlightenment”(深刻的启迪)则精准还原“醍醐灌顶”带来的“豁然开朗”之感,英文读者无需理解“醍醐”的文化背景,便能直接感受到作品对心灵的震撼力。又如“身先足以率人,律己足以服人”,这两句对仗工整的表达若直译会破坏英文的语言节奏,译本译为“Leading by example is enough to command others; self-discipline is enough to convince others”,用“Leading by example”(以身作则)意译“身先”,“self-discipline”(自律)意译“律己”,既保留了“以身作则可引领他人,严于律己能赢得信服”的核心含义,又通过英文中“主语+系动词+表语”的简洁句式,传递出原句的铿锵力度,这份对宋协龙品格的赞美,英文语境中同样具有感染力。
此外,译本对情感细节的把控也极为精准。原诗“带走了他的容颜和才华/带走了他的喜怒哀乐”中,“带走”一词反复出现,营造出“失去的无奈与伤感”,译本译为“It has carried away his appearance and talent/And taken with it his joys and sorrows”,用“carried away”与“taken with it”的同义替换,既避免了英文重复用词的单调,又保留了“层层递进的失去感”——从外在的“容颜才华”到内在的“喜怒哀乐”,失去的不仅是宋协龙的个体特质,更是他与世界相连的情感纽带,这种细腻的情感传递,英文读者与中文读者产生同样的惋惜与伤感。
五、作者视角:陈永江的“双重身份”对诗歌创作的深度赋能
一首悼诗的厚度,往往与作者对悼念对象的认知深度息息相关。陈永江作为“退伍军人”与“资深诗人”的双重身份,让他对宋协龙“军旅爱国诗人”的形象有着天然的共情与深刻的理解,这种“身份共鸣”成为诗歌创作的重要赋能,让整首诗的情感更真挚、视角更独特、精神更契合。
(一)“退伍军人”身份:对“军旅精神”的精准共鸣
陈永江的“退伍军人”身份,让他与同为“军旅出身”的宋协龙之间,形成了超越普通文人的“精神共鸣”。这种共鸣体现在诗歌对“军旅特质”的细腻捕捉上——不是对“军人”身份的空泛赞美,而是对“军旅精神”的精准诠释。如“任风吹浪打,引吭高歌”,这句看似简单的描写,实则蕴含着军人特有的“坚韧与豪迈”:“风吹浪打”是对人生困境、创作挑战的隐喻,而“引吭高歌”则是军人面对困境时不屈不挠、积极向上的精神写照。若非亲身经历过军旅生涯,很难如此精准地捕捉到“风浪”与“高歌”背后的精神张力——这不是文人式的“悲叹”,而是军人式的“抗争”,是即使身处逆境,也依然坚守信仰、放声前行的勇气。
再如“激流勇进,死不回头”,这句对宋协龙人生态度的总结,同样是陈永江自身军旅经历的投射。在军旅生活中,“激流勇进”是面对任务时的担当,“死不回头”是坚守信念时的执着,这种刻在骨子里的精神特质,陈永江能深刻理解宋协龙在文学创作与人生选择中的“坚定”——那不是刻意的“倔强”,而是军人身份赋予的“本能”。因此,当陈永江写下这句话时,传递的不仅是对宋协龙的赞美,更是对“军旅精神”的共同认同,这种“同频共振”诗歌的情感不再是“单向的悼念”,而是“双向的精神对话”,读者能透过文字,感受到两位军旅文人之间跨越时空的精神契合。
(二)“资深诗人”身份:对“文学价值”的专业洞察
作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世界诗歌协会会员”,陈永江的“资深诗人”身份,他对宋协龙的“文学价值”有着远超常人的专业洞察。这种洞察体现在诗歌对“文学成就”的呈现上——不是对“作品数量”的简单罗列,而是对“文学风骨”的深度解读。如“三十多万字的风骨肝胆相照”,“三十多万字”是量化的成就,但陈永江更看重的是这些文字背后的“风骨”与“肝胆”——这是文人的气节,是诗歌的灵魂,是衡量一位诗人价值的核心标准。若非深耕文学领域多年,很难如此精准地避开“数量崇拜”,直抵“文学风骨”的本质,对宋协龙文学成就的赞美,从“外在的数字”转向“内在的精神”,更具深度与说服力。
同时,陈永江的诗歌创作功底,也让他能以“文人的细腻”平衡“军人的豪迈”。如“那村,那情,那山水,那乡愁”,这组充满生活气息的意象,是陈永江作为诗人对“文学源于生活”的深刻理解——他知道,真正动人的诗歌,不是空洞的家国口号,而是扎根于“村、情、山水”的真情实感,是融入“乡愁”的细腻表达。这种对“文学本质”的认知,他能跳出“军旅题材易宏大、难细腻”的窠臼,为宋协龙的“爱国情怀”找到最坚实的“生活根基”,“家国担当”与“个体乡愁”自然融合,既避免了军旅诗歌的“口号化”,又让“爱国”的主题更接地气、更动人心。
此外,陈永江丰富的文学传播经验(如作品入选汉英对照诗集、担任国际诗歌赛事评委),也让他在创作时潜意识地考虑到诗歌的“可读性”与“传播性”。整首诗没有使用晦涩的典故与复杂的句式,而是以“意象为桥、情感为舟”,让不同背景的读者都能读懂、共情;同时,“清烟、星光、红叶”等具有普适性的自然意象,也为诗歌的跨语传播埋下伏笔——这些意象无需复杂的文化背景解释,便能在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中传递相似的情感,这正是陈永江作为“资深传播者”对诗歌创作的专业考量。
六、时代价值:“纪念”之外的精神唤醒与文化传承
一首优秀的悼亡诗,从来不止于“纪念一个人”,更在于通过对个体的悼念,唤醒集体的记忆、传递时代的精神、传承民族的文化。《纪念宋协龙军旅爱国诗人》正是如此——以宋协龙为切入点,“纪念”的外壳下,承载着对“军旅精神”的弘扬、对“文学初心”的坚守、对“家国情怀”的唤醒,具有超越个体纪念的深刻时代价值。
(一)对“军旅精神”的当代弘扬
和平年代,“军旅精神”似乎逐渐远离普通人的生活,但陈永江通过这首诗告诉我们:“军旅精神”从未过时,依然是支撑民族前行的重要力量。宋协龙的“老牛”式奉献、“激流勇进”的执着、“党魂”的坚守,本质上是“军旅精神”在文人身上的体现——那是对信仰的忠诚、对责任的担当、对困境的抗争。当下社会,这种精神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我们需要“爱国情怀”的支撑;面对个人的人生困境,我们需要“坚韧执着”的勇气;面对社会的责任担当,我们需要“鞠躬尽瘁”的奉献。诗歌通过对宋协龙“军旅精神”的刻画,这种精神从“军营”走向“社会”,从“军人”走向“大众”,唤醒了集体对“军旅精神”的记忆与认同,更多人明白:“军旅精神”不是军人的专属,而是每个中国人都应具备的精神品质。
(二)对“文学初心”的坚守与提醒
流量至上、快餐文化盛行的当下,许多文学创作陷入“娱乐化”“功利化”的误区,忘记了“文学为人民、为时代”的初心。而宋协龙“三十多万字的风骨肝胆相照”“根植在人民心中生根发芽”的文学实践,正是对“文学初心”的最好诠释——文学不是为了追逐名利,而是为了传递真情、唤醒良知、记录时代;不是为了迎合市场,而是为了扎根人民、服务人民、滋养人民。陈永江通过这首诗,既是对宋协龙“坚守文学初心”的致敬,也是对当代文学创作者的提醒:只有扎根生活、心怀人民、坚守风骨,才能创作出有生命力、有影响力、有传承力的作品;只有让文学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心,才能让文学真正成为“照亮心灵的星光”。这种对“文学初心”的坚守,为当下浮躁的文学界注入了一剂“清醒剂”,具有重要的引导意义。
(三)对“家国情怀”的细腻唤醒
“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的核心精神基因,但在当下,它有时会被抽象化为口号,失去了应有的温度与质感。而陈永江在诗中,将“家国情怀”与宋协龙的“个体乡愁”“文学创作”“党员信仰”紧密结合,让“家国情怀”变得可感、可触、可学——它不是遥远的“宏大叙事”,而是源于对“那村、那情、那山水”的眷恋;不是空洞的“爱国口号”,而是融入“三十多万字”诗歌中的赤诚;不是抽象的“精神符号”,而是体现在“身先率人、律己服人”的行动中。这种“从小处着手、从个体切入”的家国情怀表达,让读者明白:“爱国”不是遥不可及的大事,而是藏在对家乡的热爱里、对工作的坚守里、对信仰的执着里。诗歌通过宋协龙的个体故事,唤醒了集体对“家国情怀”的细腻感知,让“爱国”从“抽象概念”变为“具体行动”,从“集体号召”变为“个体自觉”,这种唤醒,对培育当代人的家国认同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结语:以诗为碑,让精神永恒
“清烟”散尽,“星光”依旧闪烁;“红叶”落尽,“乡愁”仍在流传;“尘埃”坠入大海,“精神”已融入家国。陈永江的《纪念宋协龙军旅爱国诗人》,不是一首转瞬即逝的悼歌,而是一座以诗为料、以情为黏、以精神为魂的“永恒之碑”——镌刻着宋协龙的“老牛”品格与文学风骨,传递着“军旅精神”与“家国情怀”,更唤醒着每个读者心中对“真、善、美”的追求,对“责任、担当、信仰”的坚守。
这座“诗碑”前,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逝去的军旅爱国诗人,更是一种值得传承的精神力量;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对逝者的哀悼,更是对生者的激励——激励我们像宋协龙一样,以初心守信仰,以行动担责任,以真情写人生。而这首诗本身,也因这份深刻的精神内涵与精湛的艺术表达,超越了时间与语言的界限,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个体与集体、中国与世界的精神纽带,宋协龙的精神,诗歌的传承中永恒,时代的发展中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