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盎然的同学会
初 红
一
我在西安市户县一中(今鄠邑一中)工作期间,曾经担任高75级4班班主任兼语文老师。有缘相遇,朝夕相处,我们之间产生了深厚的桃李情。
当时,教育主管部门要求高中成立专业班。户县一中高75级10个班,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成立了理论、文艺、机电、会计、农技、卫生、体育等专业班,把普通高中办成了中专学校。开批判会,打打杀杀;开门办学,来来往往。不平静的书桌,不平静的心态。荒废了知识,荒废了年华。
高75级4班是文艺班,团支部书记张辉,班长马振元,学习委员崔巍。为了发挥个人特长,下设诗歌、故事、戏剧、歌舞、乐器、美术六个小组。陈琳、王卫民合奏小提琴的情景,至今记忆犹新。
学校热心校园文化建设。校长白德全对我和下放我校的著名诗人、《延河》原编辑部主任玉杲说:“由你们二人负责,创办我校历史上第一份校刊《一中诗歌》。”后来,《一中诗歌》改名《一中文艺》。为了配合层出不穷的政治活动,我们陆续编印了《新儿歌选》《学大寨战歌》《治山诗选》《治太战歌》《评<水浒>》《学习英雄刘卫红》等诗选。作者以学生为主,教师为次;以高中生为主,初中生为次;以文艺班为主,其它专业班为次。发表作品最多的作者,是文艺班的崔巍、王为民、黄海燕、刘春花、刘希玲等。
高75级4班学生毕业以后,响应中央“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成为回乡知青和下乡知青。他们在广阔天地摸爬滚打,各自找到了安身立命的位置:工人,农民,军人,教师,医生,编辑,工程师,企业家,营业员......在平凡的世界里,过着平凡的生活。人生百味,尽在其中。
弹指一挥间,半个世纪过去了。往昔如花似玉的少年,变成了今日正在奔七的老年。
唐朝诗人虞世南诗云:“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餐风饮露、唱响夏天的蝉,让我想起了文艺班那个体小如蝉、嗓音似铃的女生郭杏杏。她和后来成为西北名丑的孙存蝶,同时考入甘肃一家秦腔剧团。她演活了《红灯记》中的李铁梅、《智取威虎山》中的小常宝、《龙江颂》中的江水英,名红一时,昙花一现。不幸的是,三十年前的一场车祸,夺去了她美丽的生命。郭杏杏,你在哪里?
二
高75级4班曾经聚会过三次,都是大型聚会。去年7月18日,在西安四季荟酒店的小型聚会,只有八人参加,别开生面,诗意盎然,给我留下了美好而难忘的印象。
自我介绍,不卑不亢。
陈琳,考入户县剧团(今鄠邑人民剧团)“五七”文艺班,调入铜川市秦腔剧团,又调入铜川市文联。陕西作协会员,陕西音协会员,陕西剧协会员,铜川音协副主席,铜川剧协副主席。参与创办《华原》文学双月刊,担任副主编。在报刊发表诗歌、歌词、散文、评论数百篇,出版歌词集《心韵流泉》,《唱给郭秀明》获陕西省“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创作《李白》《审丈夫》《并非小事》《亲朋之间》《特殊考试》等剧本。荣获陕西文联“德艺双馨”优秀会员称号、铜川首届“道德模范”称号。
崔巍,曾回户县庞光公社化羊村参加劳动。1978年考入兰州铁道学院(今兰州交通大学)给水排水系,就业于西安轻工业设计院,高级工程师,副院长。退休后,自办陕西清源环境实业有限公司。
黄海燕,曾在户县苍游公社李南村下乡劳动。1982年考入陕西师大物理系,就业于西安铁路运输学校(今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谭户坤,曾回户县城关公社西街村参加劳动。1978年考入陕西财经学校企业财务班,1985年考入陕西财经学院财政系,留校工作。
王卫民,曾在户县城关公社吕公村下乡劳动。招工到618研究所。
刘希玲,1977年招工到户县蒋村公社医院,先后调入西安市未央区马旗寨卫生院、雁塔区长延堡卫生院。
毛茜,曾在户县涝店公社涝上村下乡劳动。招工到户县工商银行,担任余下办事处主任。
刘春花,曾在户县城关公社陈平村下乡劳动。招工到户县电力线路器材厂。
忆苦思甜,百感交集。当崔巍诉说村里有人诅咒“地主的狗崽子,就该踏上一只脚,永世不得翻身”时,当黄海燕诉说她白天下地劳动、半夜复课迎考时,当毛茜诉说她人小力弱拉不动装满土肥的架子车时,大家流下了同情之泪。
听了八名同学的自我介绍,我即席赋诗一首:
生逢文革路茫茫,
人人都有血泪账。
改革春风扑面来,
小树长成大栋梁。
三
诗歌朗诵,旧梦重温。
我带来一本1975年的油印诗集《一中诗选》,交给主持人黄海燕。她郑重宣布:“诗歌朗诵会,现在开始。这本诗选,是我们50年前的旧作,每人朗诵一首。”
陈琳朗诵《三月的小村》:
三月的春风轻轻地吹,
三月的春雨暖心扉,
小鸟枝头把歌对,
鹅鸭池塘相追随。
姑娘的脸上花儿开,
小伙的情歌山涧里飞,
三月的小村景色美,
小村的姑娘多情又妩媚。
三月的紫燕柳梢上飞,
三月的桃花争芳菲,
山泉叮咚声声脆,
鱼儿水中相追随。
小伙弹起了六弦琴,
姑娘的歌声惹人醉,
三月的小村景色美,
小村的小伙勤劳有智慧。
这是一首一首情歌,后来收入《长安词林》和《陕西当代乡土诗选》。鹅鸭和鱼儿互相追随,象征农村男女青年自由而热烈的恋情。不慕富贵,只追真情,这是多么纯洁的爱情啊!
崔巍朗诵《青松赞》:
严冬百花齐凋残,
惟有青松色不变。
青年要立青松志,
风口浪尖去考验。
崔巍的家庭成分是地主,在文革中低人一等,受尽歧视。青松,是本色不变的强者形象,给了他生活的勇气和力量。他在逆境中奋起,用知识改变了命运。
黄海燕朗诵《旧挎包》:
背着爸爸的旧挎包,
唱着歌儿去学校。
艰苦朴素不忘本,
革命传统记得牢。
黄海燕的爸爸黄志增,文革中以空军军官身份支左,担任户县革委会政工组长。这首儿歌,选材小,格局大,通过一个旧挎包,表现了一个大主题——艰苦朴素,不忘初心。“唱着歌儿去学校”,有声有色地塑造了一位乖巧可爱的少先队员形象。
王卫民朗诵《夜校》:
窗外月儿已偏西,
报晓雄鸡声声啼。
山村夜校灯火明,
学习农技心潮急。
学习农技,科学种田,是好事。但是,彻夜不眠,打疲劳战,不值得提倡。
刘希玲朗诵《下乡》:
上山下乡情满怀,
战天斗地最愉快。
扎根农村干革命,
志在全球百花开。
身在茅屋,心怀天下。作者的胸怀很大,“志在全球百花开”,抒发了解放全人类的豪情壮志。不过,你先解放自己吧。
毛茜朗诵《雨荷》:
雨打荷叶珍珠动,
荷花亭亭立水中。
含苞未露美颜色,
已向人间传真情。
这是一首情景交融的咏物诗。雨中荷花,含羞待放,自有一种朦胧之美。无须开口,真情四溢。花中君子的风采,赏心悦目。
刘春花朗诵《赤脚医生》:
一颗红心向太阳,
一双草鞋走四方。
一把草药驱瘟神,
一根银针织春光。
向、走、驱、织,四个动词,把赤脚医生的光辉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谭户坤从文艺班逃到机电班,《一中诗选》没有他的作品。他临时凑了一首《乡思》:
秋风秋雨秋意浓,
乡音乡味乡亲情。
涝水滋润鄠邑地,
钟楼佑护京畿城。
父母养育爱如山,
师长教诲明似灯。
猛可回首逾花甲,
携孙高唱黄昏颂。
浓浓的乡愁,化不开,放不下。长辈的恩情,谢不尽,报不完。花甲不算老,夕阳无限好。
我在总结发言时,对这些诗作了客观评价:“诗,是心灵的歌,感情的火,思想的光。真情实感,才能动人心弦。这些诗,写于那个年代,标语口号多,政治色彩浓。一部分是真情的流露,一部分是配合形势的应时之作。陈琳,是从文艺班走出的诗人、剧作家,德艺双馨,值得学习。改革开放,换了人间。面对乡村振兴的新气象,希望同学们挥动妙笔,写出壮丽的新诗章!”
奏乐,唱歌,跳舞,把聚会的热烈气氛推向高潮。
我向部分同学赠送了《初红诗选》《初红文选》。
价格昂贵的海鲜宴,是专门为我而设的,尊师之情,诚可感也。不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饮食习惯,我生就的穷命,吃不惯海鲜,只吃了一碗油泼面。
2025年8月10日于曲江
作者简介:初红,原名赵昌济,西安市鄠邑区人,毕业-于陕西师大中文系。陕西特级教师,陕西作协会员,陕西农民诗歌学会终身名誉会长。出版《初红诗选》《初红文选》,作品收入《中国当代诗人代表作》《中国当代歌词选》《中国儿歌大系·西北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