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满枝铸丰碑——追忆姚振业校长与袁坪学校的辉煌岁月
作者:李永合
照片有张九菊、陈朝伟提供,在此一并感谢!
在淅川县盛湾镇的教育史上,姚振业校长如一座巍峨丰碑,始终闪耀着不朽的光芒。他早年毕业于内乡师范,1962年毅然返乡投身教育,成为一名民办教师。即便在“四清”运动与文革浪潮交替的特殊年代,他也如磐石般坚守教育初心,凭借过硬的教学能力与卓越的管理智慧,一步步成长为当地教育界的中流砥柱。
他长期执掌集小学、初中于一体的袁坪完全学校,后又任盛湾镇一初中校长。以高尚品格与出众能力,他不仅是师生心中敬仰的领路人,更是百姓口中传颂的教育楷模。即便退休后,他仍未停下奉献的脚步,主动投身南水北调一线,用余热温暖着故土。
袁坪治校:山村学校崛起为“教育明星
担任袁坪学校校长期间,姚振业校长与副校长兼教导主任梁景林老师并肩作战,将这所深山里的学校推向辉煌巅峰,打造成淅川乡村教育的标杆。
姚校长始终秉持“干良心活儿,把学生当亲孩子”的办学理念。他对教师队伍严格要求,自己更以身作则,常年扎根教学一线,所教科目成绩在全乡常年稳居第一他做好事不留名,不图回报,不收任何礼物。期间帮老师转正,解决困难问题历史遗留等诸多问题,得到老师尊敬学生们爱戴。在他与梁景林老师的带领下,全校教师齐心协力,袁坪初中的升学成绩连年超越乡中,各项考评在全县乡镇初中里名列前茅,彻底打破了“乡中独占优势”的固有格局。姚振业多年执政袁坪初中,且管辖辖区范围内,成建制小学,及众多复式双单班23个散学(点)处。原历任校长都是专职管理者而从没担课。
出色的教学成果,让袁坪学校成了周边学子的“求学明灯”。它像一轮小小的太阳,辐射周边,不仅成为分水、瓦房、袁坪、泰山、剑沟、陈沟、横山、裴营、白庙、王庄、井沟、水泉、陈庄和卢庄等村落孩子的求学之地,更吸引着仓房、香花、马蹬、黄庄、老城、滔河等外乡镇的家长,纷纷托关系、找门路,只为让孩子进入袁坪学校就读。原本宁静的山村校园,自此生源爆满,成为远近闻名的“明星学校”——这一切,都离不开姚振业校长的辛勤付出与卓越引领。
名师荟萃:良师箴言照亮学子人生
袁坪学校的辉煌,离不开一群优秀教师的默默耕耘,姚振业、梁景林、肖道平、赵金秀、赵士清、赵玉良、盈林超、郭明典、张九菊、邱会平、曹金恒、冯周昌、姚景悟、姚景录、张宏强、徐金山等老师,无论遗忘,或者铭记,离不开他们辛勤付出。
其中“三赵一肖”的佳话更是广为流传,成为学子心中永远的“教学标杆”。不论岁月如何流转,不论是否被时常提及,他们都是袁坪这所学校光荣碑刻上的孺子牛、摆渡人。现任袁坪村党支部书记程成林当时以姚振业,梁景林的领导核心,以身作则,示范引领,带出了一个爱岗敬业的教师群体。该群体呕心沥血,培育出硕果累累,满天下的桃梨。
赵玉良、赵金秀、赵士清三位老师,数理化功底扎实如磐石。在农业学大寨时期,村里要在石猪岭下开凿山洞,三位老师主动用函数知识精准计算施工数据,确保山洞顺利打通——他们用学识解决实际难题,也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知识的力量。课堂上,他们以严谨的教学态度,为学生筑牢数理化基础,培育出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
肖道平老师的语文教学堪称一绝。经他悉心指导,学生在当年全县作文竞赛中包揽一二等奖,如今这两位获奖者已分别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与县作家协会会员,从袁坪走出的省市及国家级作协成员亦不在少数。更令人难忘的是,肖老师善于发掘学生潜力:在一次作文讲评课上,他鼓励胆怯的“我”大胆表达,还预言“我”未来能当老师、成作家。多年后,这些预言一一应验,他的鼓励也成了“我”毕生的精神动力。
年轻教师卢昌礼同样才华出众,得益于陈文乐老师真传,能写会画、能拉会唱。他常教学生唱歌,那些动听的旋律至今仍在“我”耳畔回荡;他书写的励志对联,不仅是校园里的风景线,更成了“我”后来过年写对联的范本。多年后学校重修大门,他写下的“呕心沥血浇灌祖国花朵,披星戴月培育社会栋梁”,道尽了袁坪教师扎根深山、无私奉献的初心。
此外,英语老师张九菊对“我”的学业格外上心,即便当时“我”因沉迷小说未能学好英语,她的认真负责仍让“我”感念至今;姚振业、郭明典、曹金恒等老师,也以各自的学识与严谨赢得学生敬重。其中郭明典老师的教诲尤为深刻:“我”在袁坪求学时,为报考理想学校三年制初中我上了近五年,但却连任五年班长,还兼任学生会副主席并加入团组织。郭老师常叮嘱“我”:“当班长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更以“吃亏人常在”的箴言教导“我”——这句话至今仍是“我”为人处世的准则。
老师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影响着我们。古人深知纸短情长,今人更懂恩师难忘。正如郑板桥所言:“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学生即便青出于蓝,根也永远离不开老师的滋养与托举。
岁月记忆:艰辛求学路磨砺少年志
“我”的家乡王庄村距袁坪学校近4公里,每周未回家必经过姚校长老家过。那段求学路充满艰辛却也满载希望。每周,“我”都要挑着柴火、带着粮食,吃住在舅舅家,往返于家和学校之间;在学校,只能住在满是跳蚤的土坯房里。这条奔波的路,见证了“我”对知识的渴望,也磨砺了“我”的意志。
那时的学校设施极为简陋:破旧校舍没有玻璃窗,一到冬天,寒风从窗孔灌进教室,同学们冻得瑟瑟发抖,只能用塑料布遮挡,风打塑料布的“砰砰”声,成了冬日校园里独特的背景音;校园地面全是泥土,晴天扫地扬起漫天尘土,雨天则泥泞难行。但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母校如坚强的母亲,用“瘦弱的肩膀”托起了学子们望向山外世界的目光。
进入八十年代,学校终于迎来新变化。“我”离开袁坪的那一年,学校重修了大门:沉重的木门换成了美观的铁栅门,门楼更高大,两侧立起水泥柱,门上方“盛湾镇第二初级中学”的大字格外醒目。每次经过这扇大门,“我”心中都满是自豪,暗下决心要为母校争光。
桃李芬芳:英才遍四海,师恩永难忘
袁坪学校的育人成果,在岁月中愈发彰显。这所看似卑微的母校,却有着桃李满天下的光芒,有着久远而深邃的乡村记忆。她像一位母亲,以丰盈的乳汁哺育优秀学子,以辛勤的汗水传承深厚学风,不断向更高级学校输送人才。
那几年从这里走出的学子,后来在各行各业发光发热,成为社会栋梁:有在科研领域深耕的科学家,有笔耕不辍的作家,有传道授业的教授,有保家卫国的军官,有服务群众的公务员与教师,也有驰骋商场的商人、钻研技术的工程师、扎根田野的农业大咖……无论他们身处边疆守护家国,游学他方探索新知,闯荡都市追逐梦想,或回归故土建设家乡,无论扎根哪里,他们的魂永远系在袁坪这片土地上。
后来“我”决意参军,离开袁坪时,姚振业老校长与众多老师、同学满是不舍,还有部分学生特意跑到“我”家送别。这份真挚情谊,“我”至今铭记于心。带着母校的教诲与师长的期盼,“我”在部队奋力拼搏,从普通士兵逐步成长为团职干部——这份成长,离不开袁坪岁月磨砺的意志,更离不开老师们句句箴言的指引。而我们也深知,努力成长,便是对老师最大的回报。
薪火相传:初心永在,思念长存
一晃数十年过去,“我”虽因种种原因鲜少回母校探望,心中却始终牵挂着她的发展。后来因教育体制改革,袁坪学校如今只剩一所规模不大的小学。
回望在袁坪的时光,心中满是感慨:有作文刊登上学校墙报(抄写)、国庆与元旦特刊的激动,有数理化欠佳、英语未学好的遗憾,但更多的是对母校与老师的感恩。是姚振业校长的引领,是盈林超、郭明典等老师的辛勤栽培,让“我”与无数校友从山村走出,一步步实现人生理想。
袁坪学校的岁月,早已成为我们这群游子生命中最珍贵的底色。她培育英才、扎根教育的初心,将永远传承下去,激励一代又一代学子奋勇前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如今每当想起母校与老师们,“我”心中便充满温暖与力量——他们用青春与汗水,为山村孩子铺就了通往未来的道路;他们的教诲,如明灯般照亮我们前行的方向。而那所曾经简陋却满是希望的袁坪学校,也将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深处,成为心中最温暖的牵挂。
本篇文章承蒙袁坪学校德高望重姚景悟老师悉心指导,在此深表感谢!
李永合简介:
河南南阳人,1986年10月入伍,从军20余载,部队团职干部自主择业。在部队期间先后荣立三等功3次,获评优秀党员20余次。出版报告文学《天路军魂》、散文专辑《心贴青藏线》,部分作品入选《中国散文大全》《中国当代作家作品集》《中国好作品》等选集。在繁忙工作之余,采写各类文学与新闻稿件600余篇(幅),累计约50万字,被多家报刊电台聘为特邀通讯员。现居杭州,任中国散文作家协会会员、杭州余杭区作家协会理事、杭州兵之初公益导师,始终以笔为犁,耕耘于红色文化传播与军旅题材创作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