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与文化共辉映的桑干河大峡谷
刘志敏/文
出山西入河北,我们遇到的第一个景区是桑干河漂流大峡谷。景区的级别并不高,仅是3A的,但它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也引发了我诸多的联想。
7月12日傍晚,我们沿着一条河谷出晋入冀。进河北入张家口,首先想到的是家住怀来的郝玉华老师,是她把洛阳与张家口两地的文友之情紧密地连在了一起。车子越驶近怀来,我的心愈发忐忑不安起来,颇有“近乡情更怯”的情愫:联系了,怕给郝老师添麻烦;不联系她,心里又颇有不甘。因担心她忙,我用微信短语告知她:我们正在驱车经过张家口。很快,郝老师回复:我正带着孙子在呼和浩特游玩呢!看到她的回复,我长长吁了口气:对我,这无异是个最好的结果。真耽心她邀我作客怀来呢?那样我还真脱不开身呢!相知何必在相逢,能踏上张家口这块热土,就很好!下午七点多钟,在河边道路里侧的一处开阔地,我们停下车子生火做饭并准备露宿于此。因为正值暑天,又是在河谷地带,加上临近天黑,这里的蚊虫特别多。在做饭和吃饭的过程中,我们一直被蚊子的叮咬所困挠。急急吃过饭,我们下到河边,洗涮了锅碗。这里的河水,虽算不上清澈却也凉爽,我们同行的5位男士不约而同,一起提议下河洗个凉水澡。此时暮色渐深,路上人车已不见踪影,我们很快脱掉衣服,踏着硌脚的鹅卵石走到河道的中间位置。河水并不太深,却流得相当湍急。我们打着趔趄,爽爽地洗过了全身,又洗过了随身穿的衣服。大热天,出门第三天了,这一洗,洗掉了身上的汗臭,也洗出了我们美美爽爽的心情。
上岸,最现实的问题又摆在眼前:留宿这里,蚊子实在大多;向前走,山高谷深,前路未卜。正当我们犹豫不决的时候,一辆车子恰好驶来在我们傍边停下,下来的是一对中年男女。或者是借助车灯看到我们的车牌号,他们友好地向我们打招呼。通过和他们攀谈,得知是我们河南老乡,在此搞水电站工程。他们建议我们顺河谷往下游再走一段,那里有景区,有停车场,露宿条件要好得多。
正是听从了这位老乡的建议,我们才在稍后知道了这条早已闻其名的河流叫桑干河。在那个夏夜,当我们的车子驶入桑干河漂流大峡谷景区停车场的时候,广场上的篝火燃得正旺,一群青年男女把篝火围了一个大圆圈。歌乐声声,圆圈在转动,围观的人们也情绪高涨。我们从黑暗处来到一个有光有影有声的地方,似乎与这里的环境格格不如。向上望,盘旋在半山腰的灯带色彩鲜艳且明暗交织,我们看到灯带经过处正是登山栈道的路线。晚十点,篝头晚会按规定时间结束了。广场上,游客离去,篝火渐熄,音乐声戛然而止。宽大的广场一下子静下来了,也暗下来了。我们选好了广场一角处的木制凉亭下“安营扎寨”。这里的水泥地面干净平坦,边上的木制栏杆正好可以护拦、晾衣。当一切准备完毕,我浏览景区的宣传文字,方对这里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桑干河漂流大峡谷景区地处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最南端王家湾乡,与阳原、涿鹿两县交界,距北京约150公里、张家口市80公里,占地面积62平方公里。桑干河斜贯全境,河道全长约6.5公里,两岸多陡谷悬崖,主要景点有三:像光洞,道教文化景点,位于峡谷西南部,为山体自然风化形成的洞穴群景观。飞瀑峡:核心自然景观,峡谷全长6公里,中段有2公里瀑布群,形成“夏季水瀑成林,冬季冰瀑成峰”的奇观,被誉为“瀑布博物馆”。高山漂流:全长约3公里,采用纯天然山泉水,设计三大主题段落,适合不同人群体验,以水质清澈、惊险刺激著称,号称“京西第一漂”。
夜已深,就着桑干河水洗漱毕,躺在帐蓬里的简易床位上,我想起了去年暑假那次夜宿雅鲁藏布江的经历,滔滔江水声和着雨打帐蓬的声音,水雾和雨雾争相从缝隙中挤入帐内,吻我脸颊,浸我心扉。这一夜,与去年的何其相似,有河水的涛声,有其它的天籁之音。不同的,今夜是个大晴天,一线天上的星星仿若一群调皮的童稚,他们眨巴着眼晴,似又在和我相商:让我们从帐缝处钻入你的被窝,你拥我们而睡吧?已是子夜,在这个天空高迥的所在,在桑干河大峡谷的腹地,我难以入眠。我的思绪逆着桑干河的河水而上,从脑海中搜寻着对这条既陌生又熟悉的河流尘封已久的记忆。
四十六年前,在我学过的初中语文课本上有一篇名叫《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课文,课题后括号里标注有“节选”二字。还记得课下注释1有较长一段的作品介绍,大略是:《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现代作家丁玲所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描写的是1946年华北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初期的情况,通过暖水屯一个普通村庄的土改运动,从发动到取得初步胜利的描写,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农村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揭示出各个不同阶级不同的精神状态,展现了中国农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正在踏上一条光明的大道。作为一个十二三岁的初中学生,当年对小说的主题我的理解并不深,只是作为一个农村孩子,对文中所写之人所叙之事似曾相识,仿佛这些故事就发生在自己的邻村。四十多年过去了,节选课文的情节内容我已几乎忘掉,留在我记忆里只有这个光鲜鲜的名字——《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记住《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这个名字,主要一点是因为它的作者。初学这篇课文,只知道作者丁玲是一位女性作家,毕竟语文课本中女性作家极少,可谓凤毛鳞角。我对丁玲的进一步了解还缘于另外一本书《丁玲传》,读它时大概是在初三那一年。文革结束后,百废待兴,书籍还相当匮乏。现在已想不起来这本书的来历了:是从当时上高中的堂哥那里得来?还是从那位当民师的表叔那里讨得?或者是另有所得。那时,文革已结束,知识的春天正开始来到,像不少的学生一样,我嗜书如命,拿今天说事,譬如现在少年对零食的唾涎,对手机的着魔。当年,因为课外文学书籍的稀缺,一本得来不易的书籍,读上三五篇,那是正常不过的事情。基于这样的情况,一本《丁玲传》让我了解了丁玲是一位与伟人有过交集的作家,她也是一位了不起的伟大女性!犹记得,传记主要写了她早期求学和创作的经历,写了她几多变故的婚姻之路,写了延安整风时期她的革命历程(《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一书即是对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响应之作),写了她经受磨难的“牛棚”岁月,还有平反之后惜时如金的晚年生活。我还记得文中与她有交集的一些人,如胡也频、瞿秋白、毛泽东等。
打开手机,现在百度Ai是这样介绍她的:丁玲(1904年10月12日—1986年3月4日),原名蒋伟(或蒋祎文),字冰之,笔名彬芷、从喧等,湖南临澧人,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中共党员。其代表作包括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短篇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等,曾获斯大林文学奖,并担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
一条河,一本书,一个人,串起了我这一晚半睡半醒的回忆。翌日早晨,太阳初升,鸟鸣山涧,山顶被罩上了金冠。半山腰,通往像光洞的栈道就如著名的太行山挂壁公路,盘绕着,又紧贴着极高的悬崖峭壁。
我们等不及景区开放的时间,拍下了几张有文字的导游宣传牌或近处景观的照片,揖首作别这不期而遇、流淌着野趣和文化气息的不老桑干河!
我深信,今后还会有像大作家丁玲以及郝玉华老师一样的新时代女性,去继续书写和讴歌这桑干河畔的动人故事!
作者简介:刘志敏,河南省散文学会会员、宜阳县作协理事、白杨镇文联副主席、白杨写作学会会长兼主编。发表网络作品一百多篇,散文《温暖的记忆》发表于《牡丹》杂志2024年12期。创建有微信公众号“乡土文学 白杨礼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