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涝锁田:一场等不起的“抢收战”
文/耕读客
连日来,天空像被戳破了的棉絮,雨丝就没断过。先是淅淅沥沥的小雨缠磨人,接着是噼里啪啦的中雨砸下来,偶尔还夹着几场瓢泼暴雨,轮着番地往地里灌。田埂泡软了,踩上去直打滑;沟渠里的水满得往外溢,连带着地里的土都泡成了泥糊,连家里的屋子也扛不住了——有的屋顶开始渗水,墙角洇出一圈圈湿痕,接水的塑料盆在地上摆了好几个,“嘀嗒嘀嗒”的声响,和窗外的雨声凑成了串。
老百姓的愁,一半在田,一半在家。站在田埂上的人,眉头皱得能夹死蚊子。眼瞅着地里的花生,本该是拔起来带着干爽泥土的模样,如今刨开一看,白胖的花生仁在壳里发了芽,嫩黄的芽尖顶着点褐皮,看着就心疼——那是一春一夏的肥和汗浇出来的。再看玉米地,更揪心,玉米棒子挂在秆上,外层苞叶早被雨水泡得发黑,剥开时玉米粒胀得发圆,有的已经冒出细细的白芽,轻轻一碰就往下掉。
屋里的老人也闷得慌。往常这个点,早扛着小马扎去村口和老伙计聊天了,现在只能扒着窗沿往外看,雨幕把村子罩得严严实实,连对面的树都看不太清。“这雨再下,腿都要锈住了。”老人叹着气,手指在玻璃的水汽上划来划去,划的都是往日晒太阳的模样。孩子们更耐不住,扒着门框问:“妈妈,太阳公公是不是躲起来了?什么时候能出来笑一笑呀?”手里的小皮球扔在角落,早就没了往日拍打的声响。
“往年这时候,芝麻该割了,谷子也该镰了。”蹲在地头的老周扒拉着一棵发了芽的玉米,声音发沉,“现在倒好,机器进不来,人下去就陷半截腿,屋里漏着水,老人孩子都闹心,只能眼睁睁看着庄稼糟践。”他指了指远处的芝麻地,芝麻秆被雨水压得歪歪扭扭,豆荚里的芝麻吸足了水,有的已经在荚里发了芽,风一吹,秆子晃悠着,像在跟着屋里的雨声叹气。
老辈人常说“龙多死靠不旱都涝”,这话如今听着,比任何时候都实在。往年盼着秋雨天能润润地,今年这雨却成了“催命雨”——庄稼等不起,屋里的漏雨等不起,想出门的老人、盼太阳的孩子更等不起。地里的芽长一寸,收成就少一分;屋顶的水多滴一滴,墙角就多湿一块;孩子们问太阳的次数多一回,眼里的光就暗一点,这些都是一家人的日子和指望。
雨还在下,田埂上的脚印深一个浅一个,屋檐下的盆换了一个又一个。有人披着雨衣,试着用镰刀割几棵没全烂的谷子;有人扛着铁锹,在田边挖新的排水沟,哪怕能多排出去一点水也好;还有人踩着凳子,在屋顶铺塑料布,手被雨浇得冰凉,也顾不上擦。没人抱怨老天,只是闷着头跟时间抢——抢在更多庄稼发芽前,抢在屋顶漏得更厉害前,抢在孩子忘了太阳笑脸前,把能收的收回来,把能修的修好,把能盼的盼到。
这雨到底何时是头?没人说得准,但田埂上、屋檐下的人没停脚。毕竟庄稼人都懂,日子得往前过,哪怕雨再大,多抢回一把粮,多堵上一个漏点,多跟孩子说一句“快了”,心里就多一分踏实。只盼着天能早点放晴,让太阳照进地里,照干屋顶的湿痕,更照进孩子眼里——让他们再看看,太阳公公笑起来,到底有多暖和。
【作者,主播简介】,原名乔利珍,网名耕读客,生长在美丽的牡丹之乡洛阳,爱好文学,热爱朗诵。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用声音给文字插上情感的翅膀,用真诚赢得友谊,钟情自然恬淡的生活方式,学习用文字与声音诠释、感受、传递生活的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