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 尘 炼 心
作者:张庭
人生在世,如舟行逆水,不进则退。风雨骤至,坎坷横生,世人或怨天尤人,或颓然止步,然亦有智者,于“事上磨,心上修,尘中炼”,终得从容之态。此种修为,非避世可得,乃须入世实践,于万丈红尘中觅得真我,方能在风雨飘摇之际,犹自安然。
所谓“事上磨”,乃是以世事为砥砺之石。昔王阳明言“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正是此理。想那古之贤者,未有离群索居而能成大事者。孔子周游列国,虽屡遭困厄,陈蔡之围,七日不火食,从者病,莫能兴,而孔子犹弦歌不辍。非孔子不知苦,乃其知苦正是磨砺之机。事之艰难,恰如刃之需磨,愈磨愈利。今人每遇挫折,辄生退意,殊不知退之一字,最是消磨志气。唯有迎难而上,以事为师,方能在纷繁世务中铸就铮铮铁骨。
至于“心上修”,则是向内求索的功夫。《大学》有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亦是皆以修身为本。”心若不定,纵有万般技艺,亦如无舵之舟,随波逐流。文天祥囚于元军,囹圄之中,鼠蚁为伴,而能作《正气歌》,云“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此非修养深厚者不能为也。心之修炼,非避世静坐可成,要于闹市中取静谧,在烦恼里证菩提。每日三省吾身,遇顺境不骄,遭逆境不馁,渐渐心若深潭,外界风雨虽大,亦只能激起细微涟漪,再难动摇根本。不管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
最妙在“尘中炼”三字。俗世烟火,最易染人,亦最易炼人。佛家说“烦恼即菩提”,非谓当避烦恼,乃谓当转烦恼为智慧。昔苏轼一生颠沛,自嘲“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然正是这贬谪之路,成就了其旷达胸襟与不朽文章。岭南瘴疠之地,别人视若畏途,东坡却道“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红尘之炼,非是要人出淤泥而不染——这或许太勉强——实是要人知淤泥本是滋养之物,若无淤泥,何来亭亭玉立之荷花?正是在这烟火人间,与各色人等往来,经历悲欢离合,人方能褪去稚气与骄气,得一份通透与从容。
此三种功夫既成,人自能从容应对坎坷风雨。从容非麻木,乃是深知风雨亦人生滋味,何必拒之?昔谢安面对泗水之战捷报,犹自下棋如故,非不喜也,乃其胸中已有沟壑,不致因外事而失态。此种从容,来自千百次的磨炼与修正,来自对世间规律的洞察与接纳。
“生活不会亏待任何一个心中有光的人。”此光为何物?乃是对生活的热爱,是对未来的信心,是洞明世事后的积极,亦是历经沧桑后的温柔。心中有光者,如向日葵,纵使深夜漫长,亦知转身面向朝阳之时将至。于是能以愉悦心情拥抱每个清晨,坚信未来必越过越好。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人生道阻且长,然正因道阻且长,行走其间乃显意义。事上磨,磨出锋芒;心上修,修得平静;尘中炼,炼成智慧。待到炉火纯青时,回看来路,方知所有风雨皆是助缘,一切坎坷无非阶梯。
如此,即便身处惊涛骇浪,亦能闲庭信步,笑看云卷云舒矣。
【作者简介】
张庭,原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即现在的扬州大学人文学院,曾在机关,银行等单位供职,现已闲赋在家。曾有多篇论文,散文,随笔,发表于新华日报,扬子晚报,扬州日报,扬州晚报。对文学是喜爱,亦是毕生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