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当太阳行至黄经180度,昼夜在此刻均分,寒暑于此时相衡,秋分便载着千年节气的韵律,如约叩响季节的门扉。作者强军先生笔下的《秋分令:天地清和时》,以2025年秋分的精准时刻为起点,为我们铺展了一幅兼具古韵与生机的秋日画卷。
文中既有《春秋繁露》“阴阳相半”的古籍哲思,也有菜市场秋菜水灵、稻田金浪翻涌的烟火气息;既勾勒出“雷始收声”“蛰虫坯户”的物候变迁,也呈现了西溪火柿节、农民丰收节的现代活力。作者以细腻笔触串联起自然景致、民俗传统与时代风貌,让秋分不再是日历上的一个符号,而是可感、可触、可品的生活图景——是农人间“稻穗压弯腰”的喜悦,是孩童手中翱翔于晚霞的风筝,也是城乡共庆丰收、祈愿团圆的温情。
在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这篇散文不仅唤醒了我们对传统节气的文化记忆,更让我们看见乡村振兴背景下,古老节气与现代生活的美好交融。读罢此文,方知秋分的清和之美,既在天地间的光影流转里,也在人间烟火的温暖传承中。(411字)
【散文】
《秋分令:天地清和时》
作者:强军/陕西宝鸡
时值公元2025年9月23日14时06分32秒,太阳行至黄经180度,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秋分,如期而至。农历八月初二的这个午后,天地间仿佛被无形之手精准平分,昼夜等长,寒暑相衡。古籍《春秋繁露》有云:"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此刻的阳光斜照大地,将万物的影子拉得修长,自今日始,白昼将渐短,黑夜将渐长,天地正以最精妙的平衡完成季节的交接。
晨光初露时,城市尚在朦胧之中。楼宇间的香樟树仍保持着盛夏的浓绿,但拂过枝梢的风已褪去燥热,带着清清爽爽的凉意。天空中的云絮较夏日疏朗许多,如素手抻开的淡蓝锦缎,缀着几缕柔白的云丝。这般景象,恰应了农谚"秋分天高云淡,谷场稻谷成山"的意境。
菜市场早早苏醒,摊位上摆满时令秋菜。野苋菜叶尖犹带晨露,水灵鲜嫩,正是岭南人秋分时节偏爱的食材。"用这菜和鱼片滚汤,叫'秋汤',喝了能去秋燥。"卖菜妇人一边称重,一边絮絮说着祖辈传下的饮食智慧。不远处,扛着锄头的农人裤脚沾着泥土,脸上却漾着藏不住的笑意。今年秋分恰逢稻穗垂金,农谚"秋分来得巧,稻穗压弯腰"成了田间地头最常听见的感慨。
城郊稻田翻涌着金色波浪,收割机的轰鸣与农人的笑语交织成秋日交响。田埂木牌上"月夕秋分后,五谷皆丰收"的字迹虽已斑驳,却映照着沉甸甸的喜悦。2025年的中秋节落于农历八月十五,恰与国庆长假相逢。待农人们收完庄稼,便可与家人共尝新米,同赏明月,实现"丰收"与"团圆"的双重圆满。
河畔石阶上,摇着蒲扇的老人指点着水面:"你看这河水,比夏天浅了不少。"果然,原本湍急的河流平缓许多,露出岸边的鹅卵石。这正应了秋分"三候"之说: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前几日尚闻的雷声已然消歇,草丛间小虫用细沙封住洞口,河水在不知不觉中退去——大自然的变化总是悄无声息,却处处透着亘古不变的规律。
夕阳西下时,天边燃起橘红晚霞。稻田被镀上暖金光边,田埂上放风筝的孩童奔跑嬉戏。蝴蝶风筝在秋风中翩跹起舞,线轴在掌心轻转,笑声清脆如风铃。"秋分风大,最适合放风筝了。"母亲的温柔话语随风飘散。这收获的季节同样充满生机,宛若孩童手中的风筝,纵然白昼渐短,依旧奋力翱翔于苍穹。
暮色渐浓时,远方的视频通话里,老家院中柿子树果实累累。"西溪火柿节将至,届时可摘柿尝鲜。"电话那头满是期待。2025年杭州西溪火柿节自9月20日持续至10月8日,红彤彤的柿子如灯笼挂满枝头,民俗互动体验更添佳节趣味。与此同时,山东招远中国农民丰收节主会场、江苏无锡省级主场、张家口骑行嘉年华等活动相继展开,让传统节气焕发现代活力。
今年正值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主题"庆农业丰收 享美好生活"彰显时代意义。通过庆祝农业丰收展现乡村振兴成果,推动城乡消费、弘扬农耕文化,强调农民主体地位,聚焦农民所需所盼——惠农政策与助农服务让丰收节真正成为农民的节日。
夜风轻送稻香,翻阅秋分史料时,杜甫《晚晴》中"秋分客尚在,竹露夕微微"的诗句悄然浮现。尽管地域不同,人们总能因秋分时节的种种美好而心生温暖。这是平分秋色的节气,更是连接收获与希望的桥梁——人们在丰收喜悦中期许未来,在昼夜均分中感悟天地和谐。
月光渐明,透过窗棂洒落清辉。自今日起,天气转凉,树叶染金,候鸟南迁——这些并非终结,而是新轮回的开始。农人们收获后播种冬麦,为来年积蓄力量;城市居民在感受秋意时,亦为生活谋划新章。
秋分作为大自然写给人间的诗篇,字句间盈满清和之美。它让忙碌的现代人暂缓脚步,体味季节流转的韵律;在丰收喜悦中学会感恩,珍惜当下所有。这个秋分时节,愿众生皆得收获幸福,播下来日希望,不负时光,不负秋阳。 天地清和时,人间正得秋分令。(1507字)
共1930字 2025年9月21日于宝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