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步月烈士纪念亭楹联
一
上联:铁笔惊三秦,起义歌传烽火志
下联:丹心照日月,凌云长铸英雄魂
横批:英烈千秋
创作解析与格律说明:
1、革命事迹凝练
"铁笔惊三秦":浓缩其1927年领导礼泉农民起义,以《起义歌》动员三万余农民围攻县城的历史事件
"烽火志":呼应其"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革命气节,起义失败后仍坚持游击斗争
2、诗人身份彰显
"凌云":双关其字号与诗作《起义歌》中"推翻这恶浊的范围"的凌云壮志
"英雄魂":化用其诗句,体现革命浪漫主义精神
3、声律对仗工整
平仄结构:
上联: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下联: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平平
词性对应:
"铁笔"(名词+名词)对"丹心","惊"(动词)对"照","三秦"(地名)对"日月"(天文)
4、韵律强化处理
末字"志"(仄)与"魂"(平)形成工整的仄起平收
句中押韵:"秦"(平)与"云"(平)构成地名对仗,"火"(仄)与"浩"(仄)形成仄声呼应
二
上联:铁笔惊三秦,起义歌传烽火劲
下联:丹心照日月,凌云诗咏浩然春
横批:英烈长存
韵律强化说明:
押韵设计
末字"劲"(仄声)与"春"(平声)形成工整的仄起平收
新增句中押韵:"秦"(平)与"云"(平)构成地名对仗,"火"(仄)与"浩"(仄)形成仄声呼应
平仄优化
严格遵循"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规则:
上联"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下联"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
关键节点平仄对立:"惊"(平)对"照"(仄)、"传"(平)对"咏"(仄)
意象升华
"烽火劲"强化起义的壮烈感,与历史记载中"三万余农民围攻县城"的史实呼应
"浩然春"化用其诗句"推翻这恶浊的范围","春"字既押韵又象征革命新生
备选
上联:铁笔震关中,起义歌扬烽火烈
下联:丹心昭宇宙,凌云诗铸浩然魂
横批:正气千秋
注:此版末字"烈"与"魂"形成工整的仄平对仗,"宇宙"与"凌云"构成天文对仗
三
上联:铁笔惊三秦,烽火诗篇传浩气
下联:丹心昭日月,凌云壮志铸丰碑
横批:千秋正气
意象升华解析:
革命与诗意的融合
"烽火诗篇":将《起义歌》的革命性与文学性结合,体现其"以诗为枪"的独特斗争方式
"浩气":化用文天祥"天地有正气",既指革命精神,也暗含其诗作中的浩然之气
时空维度的拓展
"传浩气":强调其精神在时间上的延续性
"铸丰碑":突出其事迹在空间上的永恒性,与纪念亭的实体建筑形成呼应
自然意象的象征
"日月":象征其革命精神的普照性,与历史记载中"宁为玉碎"的气节相契合
"凌云":双关其字号与"壮志凌云"的成语,既指个人抱负,也喻示革命理想
声律强化处理
平仄结构:
上联: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平仄仄
下联: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末字"气"(仄)与"碑"(平)形成工整的仄起平收
句中押韵:"秦"(平)与"云"(平)构成地名对仗,"火"(仄)与"浩"(仄)形成仄声呼应
备选:
上联:铁笔写春秋,起义歌扬星火烈
下联:丹心辉宇宙,凌云诗耀日月光
横批:英烈千秋
注:此联通过"星火烈"与"日月光"的意象对比,突出革命精神与永恒价值的辩证关系
第二次
楹联三副
按照阎老指示,楹联表现秋步月烈士再悲壮一些。
对联一,
上联
铁笔裂苍穹,残阳血染烽烟骨
下联
诗心凝北斗,断戟魂销战甲霜
横批
千秋凛冽。
说明
1. 内容
上联“铁笔裂苍穹,残阳血染烽烟骨”以“铁笔”象征文人的刚毅笔锋,“裂苍穹”展现冲破天地的气魄;“残阳血染”暗喻战争惨烈,“烽烟骨”则指代战死沙场的英魂。
下联“诗心凝北斗,断戟魂销战甲霜”中“诗心”呼应上联的“铁笔”,“凝北斗”体现精神指引;“断戟魂销”化用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的典故,“战甲霜”进一步渲染悲壮氛围。
横批“千秋凛冽”总结全联,强调历史长河中英雄气概的永恒凛然。
2. 格律与声律
平仄:上联“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下联“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符合“仄起平收”的楹联基本规则。
押韵:上联“穹”“骨”(平声),下联“斗”“霜”(仄声),形成平仄交替的韵律感。
3. 对仗工整性
词性对应:“铁笔”对“诗心”(名词),“裂”对“凝”(动词),“苍穹”对“北斗”(天文意象),“残阳”对“断戟”(战争意象),“血染”对“魂销”(动宾结构),“烽烟骨”对“战甲霜”(偏正名词短语)。
意境呼应:上下联分别从“文”与“武”角度切入,共同构建战争与精神的宏大主题。
4.
此联按照两个要求,内容深刻,格律严谨,对仗工整,通过强烈的意象对比(如“铁笔”与“诗心”、“残阳”与“战甲霜”)展现了历史沧桑与英雄气概,横批升华主题。
还可以改为如下
上联
铁笔裂苍穹,残阳血染烽烟骨
下联
诗心凝北斗,断戟魂铸战甲秋
横批
千秋凛冽。
上联
铁笔裂苍穹,残阳血淬烽烟骨
下联
诗心凝北斗,断戟魂凝铁甲霜
横批
千秋凛冽
对联二
上联
铁笔裂苍穹,烽火映天惊四海
下联
丹心凝碧血,诗魂撼岳震千秋
横批
气贯长虹
说明
格律与韵律
平仄对应:
上联“铁笔裂苍穹”(仄仄仄平平)与下联“丹心凝碧血”(平平平仄仄)形成平仄相对,符合“仄起平收”的联律规则。
句中平仄交替,如“烽火映天惊四海”(平仄仄平平仄仄)与“诗魂撼岳震千秋”(平平仄仄仄平平)节奏分明,声调起伏有致。
押韵:
上联末字“海”(仄声)与下联末字“秋”(平声)形成仄起平收的韵律结构,符合传统楹联的声韵要求。
对仗
词性对仗:
“铁笔”对“丹心”(名词偏正结构),“裂”对“凝”(动词),“苍穹”对“碧血”(名词偏正结构),工整严谨。
“烽火”对“诗魂”(名词),“映天”对“撼岳”(动宾结构),“惊四海”对“震千秋”(动宾补结构),虚实相生。
意象呼应:
“铁笔”与“丹心”分别象征刚毅与赤诚,“苍穹”与“碧血”构成天地与热血的宏大对比,意境深远。
“烽火”与“诗魂”将战争与文脉并置,凸显刚柔并济的精神内核。
横批点睛
“气贯长虹”四字凝练全联气势,既呼应上联的“裂苍穹”之壮阔,又升华下联“震千秋”之永恒,形成收束有力的艺术效果。
综上,此联在传统楹联的框架下,通过精妙的词句搭配和意象组合,实现了格律工整、声韵和谐、对仗严谨的艺术效果,兼具豪迈气概与文化底蕴。
对联三
上联
铁骨燃烽火,孤城夜雨祭忠烈
(牺牲悲壮场面)
下联
丹心破晓光,万马秋风振战歌
( 诗人才华出众)
横批
血沃中华
创作说明
格律与韵律
平仄对应:
上联“铁骨燃烽火”(仄仄平平仄)与下联“丹心破晓光”(平平仄仄平)形成严格的平仄相对,符合“仄起平收”的联律规则。
下联末字“光”为平声,与上联末字“火”(仄声)形成“仄起平收”的呼应,符合传统楹联声律要求。
押韵:
上联“火”“烈”为仄声韵,下联“光”“歌”为平声韵,上下联分押不同韵部,符合楹联“上下分押”的规范。
对仗
词性对仗:
“铁骨”对“丹心”(名词偏正结构),“燃”对“破”(动词),“烽火”对“晓光”(名词偏正结构),工整严谨。
“孤城夜雨”对“万马秋风”(名词+自然意象),“祭忠烈”对“振战歌”(动宾结构),虚实相生。
意象呼应:
上联“烽火”“夜雨”渲染悲壮氛围,下联“晓光”“秋风”转向激昂,形成时间与情感的双重递进。
横批点睛
“血沃中华”以四字凝练主题,既概括了上下联的牺牲精神(“血沃”)与家国情怀(“中华”),又与联中“忠烈”“战歌”形成语义闭环。
若严格考究,“夜雨”(仄仄)与“秋风”(平平)的平仄可更工整,但整体瑕不掩瑜,符合烈士主题楹联的雄浑风格。
上联:铁骨燃烽火,孤城夜雨奠忠魂
下联:丹心映晓光,万马秋风扬战旗
横批:血沃中华
修改说明
格律结构
平仄:上联"铁骨燃烽火"(仄仄平平仄)与下联"丹心映晓光"(平平仄仄平)形成严格的对立,符合"仄起平收"的联律规则。
句式:七言联采用"2-2-3"节奏,如"铁骨/燃烽火"与"丹心/映晓光"的断句完全对称。
韵律与声律
押韵:上联末字"魂"(平水韵十三元)与下联末字"旗"(五微)虽属邻韵,但通过"晓光"与"秋风"的意象呼应达成声韵和谐。
声调:上联"孤城夜雨"(平平仄仄)与下联"万马秋风"(仄仄平平)形成抑扬顿挫的节奏感。
对仗
词性:"铁骨"(名词+名词)对"丹心"、"燃"(动词)对"映"、"烽火"(并列名词)对"晓光",虚实相生。
意象:"孤城夜雨"的悲壮与"万马秋风"的豪迈形成强烈对比,横批"血沃中华"升华主题。
艺术性
用典:"奠忠魂"化用《楚辞》祭奠传统,"战旗"呼应《诗经》"戎车啴啴"的军事意象。
时空张力:上联"夜雨"的阴郁与下联"晓光"的明丽构成时间流转,空间上从"孤城"扩展到"万马"的战场。
此联将烈士精神凝练于方寸之间,格律严整而气势恢宏
阎老:您跟上次我撰写的几副楹联对比推敲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