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晨悟语——林水洲。
今日话题:有些仇恨,必须成为守护和平的警钟——电影《731》观后感。
当电影《731》的片尾字幕缓缓滚动,影院内久久回荡着凝重的寂静。银幕上那些冰冷的实验数据、受害者痛苦的嘶吼、战犯麻木的眼神,如同重锤般反复撞击着我的心脏。让我在走出影院后,仍无法从那段黑暗的历史中抽离。
这部电影没有刻意渲染血腥,却用最真实的镜头语言,将“731部队”的滔天罪行赤裸裸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让每一个观者都深刻意识到:有些历史,永远不能被遗忘;有些伤痛,必须成为守护和平的警钟。
电影中最让我揪心的,是那些被当作“实验材料”的无辜生命。他们中有刚满周岁的婴儿,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有正值壮年的工人,本该拥有每个人各自的人生,却在731部队的实验室里,沦为细菌武器、冻伤实验、活体解剖的牺牲品。镜头下,一名母亲抱着高烧的孩子,在冰冷的铁笼里苦苦哀求,换来的却是实验人员冷漠的记录;一名青年被强行绑在手术台上,在没有麻醉的情况下被活体解剖,他眼中的绝望与愤怒,成为刺穿人心的利刃。这些场景不是虚构的艺术加工,而是基于历史档案的真实还原——据史料记载,仅在1932年至1945年间,731部队就以“研究防治疾病与饮水净化”为名,对至少3470多名中国、苏联、朝鲜等国的平民和战俘实施了惨无人道的活体实验,而实际受害者数量可能远超于此。电影没有回避这些黑暗,而是用克制却有力的叙事,让我们看清战争的残酷本质:它不仅是硝烟弥漫的战场,更是对人性底线的彻底践踏。
然而,《731》并非一部单纯揭露黑暗的影片,它更在黑暗中挖掘出正义的微光。电影中,一名觉醒的日本军医偷偷记录下实验数据,冒着生命危险将证据传递给反战人士;一群中国劳工在绝望中互相扶持,哪怕只剩最后一口气,也要留下揭露真相的线索。这些角色或许渺小,却用行动诠释了“正义”的真正含义——它不是遥远的口号,而是在极端黑暗中,依然有人选择坚守着良知,拒绝同流合污。更令人动容的是,电影结尾处,幸存的受害者及其后代从未放弃追责,他们跨越国界,一次次在国际法庭上陈述历史真相,只为让战犯低头、让亡灵安息。这份对正义的执着,让我们看到:哪怕历史的尘埃掩盖了部分真相,人类对良知的坚守也永远不会熄灭。
看完这部电影,我深刻理解了“牢记历史”四个字的重量。731部队的罪行,不是泛黄书页上的冰冷文字,而是真实发生过的人间惨剧;那些逝去的生命,不是统计报表上的数字,而是曾有温度、有梦想的个体。如今,距离二战结束已近八十年,仍有部分日本右翼势力试图否认或美化侵略历史,甚至将731部队的罪行描述为“科学研究”。这种行为,既是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也是对和平的严重威胁。电影《731》的意义,正在于用影像为历史存档,让我们记住:忘记历史,就是对过去的背叛;轻视黑暗,就是为未来的危险埋下伏笔。我们铭记这段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警惕战争的幽灵,防止悲剧再次上演。
“远离战争”,是这部电影留给每一位观众最沉重也最迫切的呼吁。战争从来不是英雄主义的浪漫叙事,而是无数家庭的破碎、无数生命的消逝。电影中,一名日本士兵在看到活体实验的惨状后,终于意识到自己参与的不是“圣战”,而是一场反人类的屠杀。他的觉醒告诉我们:战争会扭曲人性,会让普通人沦为暴行的执行者。如今,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但地区冲突、局部战争依然存在,战争的阴影从未真正远离。
《731》用历史的教训提醒我们:和平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每一个人去守护;我们要反对一切形式的暴力与侵略,用理性、包容与合作,构建一个没有战争的世界。
走出影院,看着街头穿梭的车流、欢声笑语的人群,我更加珍惜眼前的和平。电影《731》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清历史的黑暗,也让我们更加坚定地走向光明,我们既要铭记历史,从过去的苦难中汲取力量;更要肩负起守护和平的责任,用实际行动传递正义与温暖。唯有如此,才能告慰那些逝去的亡灵,才能让和平的微光永远照亮人类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