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题诗】姜
【主持人】南溟
【时 间】2025年9月21日
【上刊诗人】逍遥舟子、李良英、周雪平、彭珍海、董剑鹏、张建刚、兰庆宣、李吉伟、文龍、唐朝小雨、刘海平、吴会茹、王进龙、书剑斋主、江河、枯藤小草、芳华正韶、董义敏、阎晓文、石玉萱、杨国堂、马连山、桑月敏、山菊、魏凤仙、俎根彩、乔安娜、汗牛、岳建华、陈晔、薛建华、幸福家园
姜
文/逍遥舟子
一看到姜,
就想起了善,
想起了美。
挂在羊头下面的,
狗肉也不错,
其他都是好。
姜,就是美。
当然,姜又指代一种佐料。
冬吃萝卜夏吃姜,
不劳医生开药方。
都是人参级别的美味。
夏天酷热,姜降温去暑,
肠胃发炎,姜消炎止痛,
人老珠黄,姜去斑还春,
三餐寡淡,姜添香强能。
姜啊,
历史上的美女,
人生中的美味,
文艺里的美诗,
今天诗会的标题。
姜
文/李良英
不说了
我这把年纪
比姜,怎么样
你品
细细地品
姜
文/周雪平
一屋子的菜香夹着姜的香味
让味蕾有了食欲
透过姜片,我看到了院子里茁壮成长的姜苗
大雨过后
姜芽慢慢推开尘土
露出地面,生机勃发
它倾注所有的力量
与世间美好环环相扣
从成长到成熟需要跨越
当它决定融入
也就成了万物的挚友
入药,去腥,增香,除湿驱寒
非它不可
姜
文/彭珍海
泥土里蛰伏
金色指节不停叩击
冻土层的门扉
月光在枝叶上
留下淡蓝色的齿痕
你以暗红的脉络
托起整个季节招租来的北风
当碎火奔涌于喉间
每道灼痕都萌发出新的枝桠——
这滚烫的慈悲
将寒冬
熬煮成金黄的药汤
姜
文/董剑鹏
不能因为辣
就敬而远之
——那是错误的!
祛风,去湿,温胃
——那些隐形的功效
像不像一颗慈心?
我们总说
事物有两个方面
月亮的冷清之后
接续的
不正是温暖的阳光?
姜
文/张建刚
在故乡,田地里不扬的其貌
辣出老道,辣出经验
那句古老的谚语,年年在它身上
长出新意,长出生活所需要的味道
姜
文/兰庆宣
绿叶似竹,喜欢阴凉
深埋黑土,秋收见证奇迹
献身厨房,也难改
怪里怪气的模样
最是辛辣驱寒,无怨无悔
无论切丝、切断炒片
粉身碎骨,也是案板上的风光
姜
文/李吉伟
裹着湿土蜷着,混在野草里
暗无天日,倒也安逸
一刨出来,手刚拂去浮泥——
糙得像脚板,也像矮峰
光溜溜露着纹,连土温都没留
咬一口,辛辣窜进喉咙
忽然想起母亲,灶台前切它
碎沫落进热菜里的暖
一刀拍下,脆响里碎成瓣
寻常物,藏着最软的念
姜
文/文龍
与葱蒜
形影不离地随缘结伴
鸡鸭鱼肉里
哥仨争先恐后地奉着味鲜
独处时
请出红糖的蔗甜
熬一锅热汤
温暖女神节点 除却发热风寒
刘墉的贡礼
提一桶形意峰峦
比喻一统江山
让乾隆大喜龙颜
老的辣
点赞着长者的智慧
尊敬着智者的余年
给传承文化一份和谐舒安
姜
文/唐朝小雨
敢把羊尾巴吞掉的
美女
肯定是一个火辣辣的
辣妹子
喜欢的人端上餐桌
不喜欢的人用筷子拣出来
姜
文/刘海平(高山)
看似其貌不扬
其实却是大有用场
去腥、解腻、提鲜
它绝对算是个内行
无论是炒菜、炖肉
拌馅、还是做汤
人们都会把它请来捧场
人们常说姜还是老的辣
的确如此让人不得不佩服
喝一碗热腾腾辣乎乎的
老姜红糖水出一身透汗
那绝对是治疗感冒的妙方
我喜欢姜那可爱的模样
有的像胖嘟嘟的娃娃
有的像俊俏的姑娘
有的像健壮小伙
还有的像老人安详
像什么任凭你自由的想
姜虽有个性却从不张扬
只有懂得人才会把它欣赏
姜
文/吴会茹
粗粝的拳头攥紧金黄月亮
泥土深处修炼辛辣的偈语
蝉鸣压薄时你推开黑暗
在油锅中绽放成暖和的星群
鱼虾褪去海腥味
白瓷碗里浮起晴空万里
寒夜忽然呛出泪
有人默默为你解开
一身风霜
姜
文/王进龙
煲汤的砂锅冒第三回热气时
指甲缝里还沾着去年的土腥
围裙擦过手背,像擦过二十岁的风
菜市场阿婆说“姜块要带芽”
我挑了三枚,像藏起三个没说出口的清晨
切开时会有辛辣跳出来
像孩子打翻牛奶那晚,我没忍住的哽咽
但滚进汤里就软了
把筋骨都熬成暖,顺着瓷勺尖
轻轻舔舐爱人加班后泛红的眼尾
窗台上的姜芽又冒了半寸
我对着镜子拢了拢鬓角
忽然想起母亲当年也是这样
把日子的硬,都酿成了
碗底那圈温软的金黄
姜
文/书剑斋主
火龙窜过腹内的七十二道拐
打摆子的企鹅
突然转身
将脊背上咕噜咕噜滚沸的汗
甩向北方的冰山
新辟的航道上
李白坐在船头
姜
文/江河
地下茎穿过黑暗的版图
在泥土最密实的沉默里
收集整个季节的雨声
多年后我翻开土壤的页码
发现所有辛辣的印记
都指向同一轮日出
那些被掰开的岁月
在汤锅里沉浮
依然保持着大地的体温
姜
文/枯藤小草
上得厨房 入得药堂
辛辣
是你一生不变的性格
爱上你的理由
除了你特殊的味道
还有那驱寒 暖胃
透彻心扉的温热
姜
文/芳华正韶
褪去嫩黄,身披古铜铠甲
岁月在表皮刻下沟壑与风霜
不与花儿争艳,只在寻常灶台上
默默书写褶皱的过往
初闻微辛,细品竟藏暖意
那股冲劲,是唤醒沉睡的勇气
它从不张扬,却在寒夜里
悄悄驱散身心的冷凉
切碎或拍扁,皆无怨言
以破碎之躯,调和百味人间
辣是它的风骨,暖是它的内核
于平凡中,熬煮出生活的真味
姜
文/董义敏
20年前、盛夏、山东莱芜
成方连片的绿油油的植物
阳面搭着遮阳棚
一片姜地
驾驶者重型牵引车
一路疾驰送物资
由于躲闪行人
冲进了搭着遮阳棚的地里
好客的莱芜人
找来了大拖拉机
把我的牵引车拽出来了
毁了一片姜地
感谢莱芜的乡亲
没要一毛钱的赔偿
并且抠了一袋姜芽送给我
说姜芽捏饺子好吃
每提起“姜”
就想起了莱芜老乡
憨厚朴实的山东老乡
后来每次路过
莱芜老乡就吃上了藁城的——
鸭梨、宫面、宫酒
这不是诗
只是一个故事
一个“姜”的故事
感谢山东莱芜的老乡
姜
文/阎晓文
群峰连绵的形象
让人想到家与国的社稷江山
姜太公八十遇文王
越老越辣越值钱
治病,饮食
入药,调味,一马当先
如今已年近古稀
真想放下满腹心事清闲清闲
每天写写同题诗
越来越像一块老姜
生生的辣劲使也使不完
姜
文/石玉萱
其实
它只想与黄土地牵手
做一名隐士
没打算出山
是你们挖地三尺
非要把姜太公请出来
做一名暖男
成为人们味蕾上的一员
如果
再让它多沉淀几天
平日里
无需和葱蒜英雄联盟
一出场就是王炸
姜
文/杨国堂
埋在角落,不声不响
表皮皱着,藏着老时光
切开,腹里还泛着嫩黄
炖肉时丢一块去腥
受凉了泡几片驱寒
从来不是显眼的模样
经得起重火慢熬
也耐得住岁月
把辛辣的日子熬成暖阳
姜
文/马连山
土里生土里长
地表上郁郁葱葱
挖出来怪模怪样
看似很冷淡
却心存温暖
能治病怯风寒
能烹炸煲汤
切片添香味
剁碎馅中藏
不嫌贫民寒舍
不攀贵族高堂
温暖在心
献身在厨房
姜
文/桑月敏
或许你从未查觉
泥土之下那些蜷曲的指节
正用金黄的脉络,撰写着与大地的秘语
泥土里的小太阳
皱巴巴的手掌
藏着热辣辣的月亮
妈妈切下一角
煮成金黄的铠甲
赶走所有的寒冷的凉
菜板上记得它倔强的形状
原来最暖的暖
就藏在最皱的胸膛
姜
文/山菊
我厌烦他,
因为他的个性。
我喜欢他,
因为他的个性。
我讨厌他,
因为他总和锅里的美好一个颜色;
我喜欢他,
因为他总让锅里的美好更有颜色;
他,不讨厌我,
也,不喜欢我。
想了又想,
我也不讨厌他了。
姜
文/魏风仙
深埋在泥土里修行
年份儿越久 辣味儿越大
一朝出土
黑不溜秋 疙疙瘩瘩
实在其貌不扬
“人不可貌相”
它的作用也不可估量
它用辛辣祛除人体内的风寒
让人感到温暖
它用辛辣消散鸡、鸭、鱼、猪、牛、羊肉中的腥味
让人吃着爽口
它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
即使烹炸炒煮、粉身碎骨
都只为调制出生活的真味
姜
文/俎根彩
蜷缩的身段,
一块连着一块
即便裹着土色的铠甲
也躲不过刀铲
切片,入锅,熬煮
把辛辣熬成养胃的暖
把生涩炖成驱寒的软
总和葱、蒜为伍
调配着烟火气的人间
却不像葱,催你落泪
也不像蒜,烧得心里泛酸
它把那股辣劲儿藏在褶皱里
等一场风雪,或是一碗清汤
便蹦出来,呛得人眼眶发热
却又让你浑身生暖
姜
文/乔安娜
自从有了AI
开始有些迷糊姜还是老的辣
这样的说法该如何验证
有些东西一遭怀疑
就很难说清楚
就像预制菜一样难吃
更别说在喜马拉雅放烟花
再老的姜违背自然规律
就很难让人接受
就像早上吃姜如吃参汤
晚吃姜等于吃砒霜一样的
道理傲慢与偏见再次重现
姜
文/汗牛
本是一块土根,命运连着大地
美味却在厅堂,幸运走上宴席
赴汤蹈火,做调料
治病救人,煎好药
姜是老的辣,越老越吃香
为何没被姜太公推上封神榜
却只为,生来一副丑模样
但总有,火辣辣的好心肠
三秋风月,几多歌花吟草
一片老姜,众口品味细嚼
姜
文/岳建华
辛辣中温润肠胃
驱寒退烧
算的上一味中药
总与厨娘,心有灵犀
出自泥土,归于味蕾
烟火里的一粒尘埃
不显山露水
却有一颗菩萨心肠
姜
文/陈晔
黑山村的秋天
姜是主角
四十亩口粮田是姜的最美故乡
很快,
为胖姑娘举办集体婚礼
中国农民丰收节
一幅百姜图 即将收笔
生姜叩开乡村财富之门
老支书以姜改写乡村史
姜
文/薛建华
其貌不扬
专为人而生
浑身是宝
可食可药
食而调味
入药勿少
驱寒散表
风寒感冒
健胃消食
延缓衰老
保护心血管
提神醒脑
一生常伴
生活良药
姜
文/幸福家园
生于泥土
忍辱负重
熬过阴暗和卑微
不争风争宠
你沐风沥雨
苦辣酸咸全装下
一记粗糙的手掌
拨开日月星辰
除湿 去腥 散寒
药食同源
盘中餐的美味
溢满春秋冬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