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笑青
九月三日清晨,在庆祝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特殊日子,我踏上了前往台儿庄的旅程。我怀揣着敬畏与探寻之心,走进这座饱经沧桑却又熠熠生辉的古城。
踏入台儿庄古城的那一刻,时光仿佛瞬间倒流。青石板路在脚下蜿蜒伸展,每一块石头都承载着历史的印记,它们见证了那场惊心动魄的战役,见证了无数英雄儿女的热血与豪情。街边的古建筑错落有致,飞檐斗拱、雕梁画栋,虽历经战火的洗礼,却依然倔强地挺立着,仿佛在诉说着曾经的辉煌与悲壮。
首先,我们来到了台儿庄大战纪念馆。踏入馆内一楼,便能听到激昂的音乐声和人们的低声惊叹。这里正在循环播放着关于台儿庄大战的纪录片,大屏幕上,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场景不断切换,激烈的枪炮声和战士们的呐喊声交织在一起。纪录片详细还原了 1938 年那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战斗,装备精良的日军妄图速战速决,而中国军队凭借着顽强不屈的意志和保家卫国的决心,与之展开了殊死搏斗。在历时一个月的激战中,中国军队以血肉之躯筑起了钢铁长城,歼灭日军一万余人,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
进入纪念馆的主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巨大的浮雕,生动地展现了战士们冲锋陷阵的场景,他们眼神坚定、表情刚毅,手中的武器闪耀着寒光,仿佛即将从浮雕中跃出,再次投入那激烈的战斗。
展厅内按照战役的发展脉络,分为不同的区域。在“战前局势”区域,通过地图、文字资料和历史图片,清晰地展示了当时日本妄图迅速灭亡中国的野心,以及中国面临的严峻形势。日军自七七事变后,在华北、华东等地疯狂进攻,妄图打通津浦线,将南北战场连成一片。而台儿庄,作为津浦线上的重要战略据点,成为了中日双方必争之地。
“战斗打响”区域陈列着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有锈迹斑斑的枪支、残破的旗帜、沾满血迹的军帽等。这些文物无声地诉说着战斗的残酷。其中,一把刺刀上还残留着当年战斗的痕迹,刀身已经有些弯曲,但锋刃依然隐约可见寒光。旁边的展板上详细描述了战斗初期日军的疯狂进攻,他们凭借先进的武器装备,妄图一举突破中国军队的防线。但中国军队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坚守阵地,一次次击退了日军的进攻。
在“激烈巷战”区域,通过场景复原和多媒体展示,让人身临其境般感受到了那场惊心动魄的巷战。狭窄的街道上,房屋倒塌,瓦砾堆积如山,中日双方士兵在废墟中展开了激烈的近身肉搏。有的士兵用刺刀拼杀,有的甚至徒手搏斗,每一寸土地都洒满了鲜血。这里还展示了中国军队巧妙运用地形地物进行战斗的场景,他们利用房屋的墙壁、小巷的拐角,对日军进行伏击和突袭,给日军造成了巨大的伤亡。
1938 年 3 月 16 日台儿庄战役打响,3 月 22 日日军开始进攻台儿庄。守城 31 师师长池峰城鏖战中炸掉浮桥,誓与台儿庄共存亡。但战斗惨烈,我军伤亡惨重,古镇三分之二被日军占领,形势十分严峻。为扭转战局,中国军队组织了众多敢死队。
如3 月 27 日,日军攻进台儿庄东北角,27 师 79 旅 158 团 3 营 7 连进城支援,八连中埋伏 130 余名官兵牺牲殆尽,七连经 3 天 3 夜战斗,从 130 多人减至 57 人。3 月 30 日,日军占领台儿庄西北角阵地,若不夺回,城内守军将危险。时尚彬和王范堂率 57 人敢死队请战。临行前,队员拒绝城防指挥官大洋赏赐,表示以必死决心战斗,要确保子孙不做奴隶、争取民族生存。晚 8 时许,队员们换上日军服装,左胳膊系白毛巾,每人配长短枪、大刀和手榴弹,趁黑摸出西门。敢死队分 6 个战斗小组,在炮火掩护下靠近敌占小村墙外,炮火一停便越墙攻击,经约一小时战斗,击毙日军 60 余人,夺回西北角阵地,仅 13 人生还。4 月 1 日晚,师长池峰城也挑选 57 名勇士组成敢死队,由七连连长王范堂带领夜袭西北角日军,一举夺回阵地,同样仅 13 人生还。
“胜利曙光”区域则洋溢着一种振奋人心的氛围。展板上展示着中国军队取得胜利后的欢呼场景,战士们脸上洋溢着自豪和喜悦的笑容。同时,这里还介绍了台儿庄大战胜利的重大意义,它不仅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极大地振奋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还在国际上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关注,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人民不屈的抗战精神。
看着年轻、刚毅、勇敢的青年将领,我热泪盈眶,心情久久不能平抑,正是这些好儿郎们
沿着运河畔漫步,河水悠悠流淌,波光粼粼。当年,这条运河不仅是重要的交通要道,更是战场上的天然屏障。想象着当年战火纷飞的场景,枪炮声、喊杀声仿佛还在耳边回荡。战士们在运河两岸浴血奋战,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他们的身影在炮火中穿梭,为了国家的尊严和民族的未来,毫不退缩,勇往直前。据史料记载,在台儿庄战役最激烈的时候,每日打退日军的进攻达 7、8 次之多,阵地上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馆内陈列着大量的历史文物、图片和资料,每一件展品都像是一个无声的诉说者,向人们讲述着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一幅幅珍贵的照片,记录了战士们英勇无畏的瞬间;一件件破旧的武器,见证了战争的残酷与激烈。我静静地伫立在这些展品前,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表的敬意。那些年轻的生命,在最美好的年华里,为了国家和人民,毅然投身到战火之中,他们用自己的牺牲换来了这场来之不易的胜利。这场战役历时 1 个月,中国军队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灵活的战术,取得了歼灭日军约 1 万余人的重大胜利,这是全面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首次重大胜利。
走出纪念馆,阳光洒在身上,温暖而明亮。台儿庄古城在阳光的照耀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如今的台儿庄,早已不是当年那个满目疮痍的战场,而是一座充满魅力的旅游胜地。街道上,游人如织,欢声笑语回荡在每一个角落。商铺里,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目不暇接;餐馆里,飘出阵阵美食的香气。人们在这里享受着和平与安宁,感受着生活的美好。
怀着对历史的崇敬,我来到了李宗仁史料馆。这座建在台儿庄老火车站旧址上的史料馆,本身就是历史的一部分,哥特式建筑风格独特,三面环水,风光秀丽。走进馆内,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大门。
史料馆由四个展室和一个影视厅组成,布局规整且内容丰富。在第一展室,我了解到李宗仁的故乡家世,看到了他在两次北伐战争中崭露头角的相关资料。泛黄的照片、陈旧的书信,无一不在诉说着那段风起云涌的历史,让我对李宗仁早年的经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二展室则重点聚焦于台儿庄大捷以及李宗仁竞选中华民国副总统的经历。墙壁上大幅的战役地图,详细标注着双方军队的部署和进攻路线,让我仿佛能看到当年那场激烈战斗的全貌。在一张珍贵的照片前,我驻足良久,那是1938年胜利后的4月8日,李宗仁在台儿庄火车站站牌下的留影,他神情坚定而自信,背后是硝烟未散的战场,这张照片成为了台儿庄大捷的永恒纪念。而关于他竞选副总统的资料,则展现了那个时期复杂的政治格局。在展室的一侧,有关于台儿庄战役规模的数据展示,当时侵华日军投入了约 8 万兵力,妄图通过南北夹击迅速打通津浦线。而中国军队则集结了约 29 万兵力严阵以待,双方兵力悬殊却阻挡不了中国军人保家卫国的决心。
第三展室里,陈列着李宗仁回归祖国以及国家领导人对其接见、宴请的相关物品和照片。从这些展品中,我感受到了李宗仁晚年对祖国的眷恋和回归后的欣慰,也看到了国家对他爱国之举的肯定和欢迎。
第四展室呈现的是李宗仁回国后到各地参观访问、晚年生活直至去世的经历。一件件遗物,仿佛带着他的温度,让我对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更立体的认识。影视厅里,播放着李宗仁回国时的实况录像等纪实片,影像中的画面鲜活地再现了那段历史,让我身临其境。
离开史料馆,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随后,
然而,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那些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而英勇牺牲的先烈们。他们的精神,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在这个胜利的日子里,我们更应该铭记历史,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我们要从那段历史中汲取力量,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台儿庄古城的每一个角落。我怀着深深的眷恋,离开了这座充满传奇色彩的古城。但台儿庄的故事,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它是一座历史的丰碑,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坚韧与不屈;它是一首英雄的赞歌,颂扬了无数先烈们的英勇与奉献。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带着这份对历史的敬畏和对和平的珍视,继续前行,让台儿庄的精神在岁月的长河中永远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