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湾碧水映照下的生态魅力
文/黎道忠
车行至乌江源百里画廊化屋基段,站在观景台上极目远眺,六冲河的碧波如一条银色的玉带,绕着北岸的青山缓缓流淌。山是绿色的,像被彩笔仔细晕染过,从山脚到峰顶,墨绿、黛绿、深绿、浅绿像堆砌在一起的绿色屏障。陡峭的岩壁上,藤蔓与灌木攀附生长,织就一张密不透风的绿网,将裸露的岩石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风从河面吹来,带着水汽的清凉,混着河岸苇草的清香,竟让人忘了这里曾是长江上游生态环境最脆弱的河段。
林业站退体的老李指着树丛中一些隐隐若现的木桩说,二十多年前的乌江源坡地泛黄,特别是上世纪 “大跃进” 时期,村民筑炉炼钢,大批原始林木被砍,伐木声在河谷里整整响了两年,坡地上的参天大树一棵接一棵地被砍倒,只留下光秃禿的树桩,像一个个未愈合的伤疤布满山谷的斜坡,雨水一冲,毫无遮挡的黄土混着泥沙滚滚而下,六冲河的水渐渐变了颜色,从清澈见底的绿色,变成浑浊的黄色,河面上经常漂着枯枝败叶,岸边的野草因为缺少植被涵养水分,长得稀稀疏疏的。站在河边,能闻到河里的水腥味,根本看不到鱼的影子。老李的话里,藏着一代人对过去生态被破坏的痛惜。
本世纪初,国家为加强长江中上游水源涵养,启动长江上游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地方政府号召村民封山育林和补偿斜坡地退耕还林,要求人人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特别是第一批环保工作者背着帐篷住进了山里。他们的工作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创造了惊天动地的伟业,繁重的工作藏在每一个细微的日常里 : 天刚蒙蒙亮,就扛着铁锹去补植树苗,在陡峭的山坡上,每挖一个树坑都充满着危险,先要把安全绳拴在岩石上,否则脚下一滑就有可能摔进深深的河谷;正午的太阳晒得人头皮发麻,他们蹲在河边,拿着网兜打捞漂浮的垃圾,连一片塑料薄膜都要仔细捡起来装进垃圾袋,天黑后就住在林中,以天为被,以地当床,用心守护着每一株栽下的幼苗。
年轻的环保员小王带着我们走进一条巡山的小径,这是一条隐没在枯草和腐叶中的小道,不注意辨认几乎看不出山道的痕迹,脚下湿润的泥土混合着腐叶,走一步滑半步。小王背着装满树苗的背篓,手里拿着砍刀,时不时要劈掉挡路的荆棘。小王指着一片茂盛的松林介绍说,这一片是 2018 年补植的华山松,现在都长到一人多高了。 我们顺着他指的方向看过去,那些松树挺拔而立,枝叶间漏下的阳光洒在地上,形成斑驳的光影。小王边走边对大家继续说,他们刚开始种树时,成活率不到一半,河谷里的风大,土壤薄,刚种下的树苗常常被吹倒,他们就白天种树,晚上守在树苗旁,给树苗搭防风障,在树干上裹上防护网。有一次下暴雨,他们凌晨三点冒雨上山,发现有十几棵树苗被冲倒了,几个人跪在泥地里,一棵一棵把树苗扶起来,重新培土压实,天亮的时候,浑身都是泥,冻得直打哆嗦,但看到树苗又立起来了,心里比啥都高兴。
生态的修复,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为了让乌江源的水变清,环保工作者们不仅要护林,还要治污。帮助沿岸村民建立简易污水处理池,让村民的生活污水经过处理后再排入河道;在村里推广生态种植,指导村民用有机肥代替化肥,减少农药的使用;通过国家补偿,把当地养殖户的养殖场搬到远离河道的地方。慢慢地,河里的水开始变清了,先是能看到河底的鹅卵石,后来能看到小鱼小虾在水里游弋,再后来,连多年未见的鸟类和小型的野生动物,在沿河两岸都能看到。
去年夏天,我在化屋基的河边遇到钓鱼的村民周大爷,他坐在一块岩石上,手里拿着鱼竿,水桶里装着几条巴掌大的鱼,他说以前想钓条鱼比登天还难,现在不一样了,水清亮了,鱼也多了。他现在不仅自己不砍树了,还主动当起护河员,看到有人在河边乱扔垃圾,就上前制止,他说不能让环保员们的心血白费,为了护住这条河,环保员们吃了多少苦我们都看在眼里,咱老百姓也得搭把手啊。
如今的乌江源百里画廊化屋基段,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春天,漫山的野花开得烂漫,粉色的桃花、白色的梨花、杏花,沿着河岸铺展开来,像一幅幅流动的油画;夏天,绿树成荫,河水潺潺,孩子们在河边的浅滩上嬉戏,大人们坐在树下乘凉,偶尔能看到白鹭从河面掠过,翅膀在水面上划出一道浅浅的涟漪;秋天,山上的树叶变成了红色和黄色,层林尽染,倒映在河里,整条河都变成斑斓的色彩;冬天,虽然树叶落了,但松柏依然苍翠,下雪的时候,满山的白雪覆盖着绿树,像一幅素雅的水墨画。这一湾碧水,这一片青山,不仅是生态修复的成果,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见证。它让我们看到,当人类放下对自然的掠夺,用耐心和敬畏去守护自然时,自然也会以最丰厚的馈赠回报人类。化屋基的村民们,靠着绿水青山发展起了生态旅游,办起了农家乐,卖起了当地的小黄姜和黄粑等土特产,日子越过越红火,曾经的穷山僻壤,如今成了远近闻名的 “世外桃源”,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也感受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新变化。
其实,乌江源的变迁,只是绿水青山魅力中国生态画卷中的一笔。从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改变,到黄河流域大保护的实施;从塞外盐碱荒原变林海的改变,到西北沙漠变绿洲的壮举;从城市公园湿地的保护到乡村生态沟渠的变迁,无论从小到大,还是从大到小,每一样中国大地上生态环境的改变,都藏着无数人的坚守与付出。这些坚守与付出,不仅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更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深入人心,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的重要力量。
夕阳西下时,我们再次回到观景台,此时,落日的余晖洒在乌江上,水面泛着金色的波光,两岸的青山被染成了暖红色,连空气里都带着温柔的暖意。远处,几个环保员还在巡山,他们的身影在暮色中渐渐变小,却像一棵棵挺拔的树,守护着这片绿水青山。我忽然明白,绿水青山的魅力,不仅在于壮丽的山河,更在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在于每一个人为守护这份美好所付出的努力。而乌江源的这一湾碧水,正是这份努力最生动的注脚,它映照着过去的艰辛,也映照着未来的希望,更映照着一个国家对生态文明的执着追求。
作者简介:
黎道忠,贵州黔西人,作品散见《贵州作家》《贵州日报》《劳动时报》《高原》《毕节日报》《花都文艺》《贵阳晚报》《乌蒙新报》《茅台文艺》《织金文艺》等报刊杂志,偶有作品在全国征文中获奖。
第十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
furongguowenhui@163.com
主题不限,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我们尊重您的每一次来稿,承诺每稿必复。
《品诗》公众号:readpoems520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随到随审。
为期一年,入选作品会择优按顺序在大赛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大赛作品集。
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十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2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2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多篇(每篇3000字以内)
微小说多篇(每篇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参赛限投一次作品,请您挑选您的最满意作品参赛。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入围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依等次颁发相应获奖证书,镌刻名字的奖杯和奖牌,获得者将获得高档英德红茶套装。
赞助商:
英红九号!中国三大红茶之一,温性红茶,浓郁芳香的甘蔗甜醇香,口感浓爽甘醇,满口甘蔗甜醇香持久不散,茶客最爱!欢迎广大喜欢喝茶,需要购茶的朋友联系咨询:吴生18819085090(微信同号)(投稿问题请勿扰,按照征稿启事投稿即可。)
诚邀更多赞助单位赞助本大赛,有意者可以邮箱联系。
自费出版事宜:
如有书籍出版意愿(诗歌集,散文集,小说集等作品集)
出版方式为国内书号,国际书号,内部出版,任选其一。
请将您的书稿及联系方式投稿至芙蓉文化出版中心
邮箱:xingshiyuekan@163.com
微信:1075812579
萧逸帆工作室
文学翻译征稿启事:
如您有诗集,散文集,小说集等文学作品集或者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小说等)需要翻译,您可以投稿到
邮箱:xingshiyuekan@163.com
微信:1075812579
专业文学翻译,价格从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