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一八
·
【罗贞国】
·

·
9·18这组数字平凡而特殊,说其平凡是指它代表的是每年公历的9月18日,说它特殊,却因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成为中华民族永远无法忘却的记忆坐标。它不仅是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的开端,是中国14年艰苦抗战的起点,更承载着3500万同胞牺牲的伤痛,是全民族在屈辱与磨难中奋起的见证。唯有回望这段历史,才能深刻理解今日和平的来之不易。
一、东北主权危机的序幕:列强觊觎下的权益争夺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腐朽的清王朝无力抵御列强侵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国家,东北因其丰富的资源与重要的战略地位,成为列强争夺的焦点。
1900年,沙皇俄国作为“八国联军”的重要成员,参与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其军队在华北、东北多地烧杀抢掠,对中国北方经济与民生造成毁灭性破坏。战后,俄国通过《辛丑条约》进一步攫取在华特权,更单独出兵侵占中国东北,企图实现长期控制。
事实上,俄国对东北的野心早有布局。为缩短横贯西伯利亚铁路的路程、降低成本,同时实现对东北的经济与军事渗透,俄国于1896年通过《中俄密约》,获得了中东铁路(西起满洲里,东至绥芬河,南至大连)的修建权与经营权,铁路沿线区域被划为俄国“势力范围”——这是外国势力首次掌控中国东北的核心交通命脉,为后续东北主权的进一步丧失埋下隐患。
1904年至1905年,日本与俄国为争夺中国东北控制权,竟在中国领土上爆发日俄战争。这场战争以俄国战败告终,两国签订《朴茨茅斯和约》,俄国被迫将中东铁路南段(长春至大连,后被日本命名为“南满铁路”)的“租借权”、铁路沿线驻军权与行政管辖权,以及大连、旅顺的租借地,全部转让给日本。至此,日本取代俄国,成为东北南部的实际控制者,为“九一八事变”埋下了祸根。
二、“九一八事变”:屈辱的开端与抗争的起点
1931年9月18日夜,东北的秋意已浓,沈阳城郊柳条湖地区的寂静被一声巨响打破。22时许,日本关东军独立守备队第二大队第三中队士兵,按预先策划,在南满铁路柳条湖段铁轨下埋设炸药并引爆,造成约1.5米铁轨损毁、枕木破坏。
爆炸发生后,关东军立即倒打一耙,谎称是中国东北军士兵破坏铁路,随即以“保护铁路”为名,向早已瞄准的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发起突袭。当时驻守北大营的东北军第七旅约7000人,却因国民党政府“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未获明确抵抗命令,陷入被动。
尽管部分东北军士兵自发反击,但缺乏统一指挥与后续支援,难以抵挡装备精良的关东军。至19日凌晨,北大营被攻占,大量武器装备被日军缴获;清晨,沈阳城也落入日军之手。
值得铭记的是,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抗日旗帜。事变后第二天,中共中央即发表宣言,明确呼吁全国抗日,并很快派出干部深入东北领导斗争,团结东北各阶层力量,逐渐成为东北抗日武装的核心力量,为后续东北抗日联军的组建与长期抗战奠定了基础。
此后,日军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向东北全境扩张,短短4个多月内,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相继沦陷,3000多万东北同胞从此陷入长达14年的殖民统治,遭受残酷的经济掠夺、文化压制与人身摧残。“九一八事变”并非偶然,而是日本长期推行侵华政策的必然结果。它不仅是日本企图以武力征服中国的开端,更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起点,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一道深刻的伤痕。
三、铭记历史:以历史之痛护今日之安
14年抗战中,中华民族付出了3500万同胞牺牲的巨大代价,最终将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赢得了民族独立与尊严。这段历史告诉我们,和平从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无数先烈用鲜血换来的;遗忘历史,就是对牺牲者的亵渎,对未来的不负责任。
今日的我们回望“九一八”,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从历史中摄取教训汲取力量——铭记民族曾经的屈辱,才能更坚定地守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缅怀先烈的抗争,才能更自觉地传承爱国主义精神。唯有将历史的教训刻在心中,才能让和平的种子扎根生长,让中华民族在复兴之路上行稳致远。(2025.9.18)
·

·
【作者简介】罗贞国(1966- ),男,湖南城步羊石人,农民作家。
·
点击链接罗贞国作品-点击此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