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开来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山东菏泽籍机械兵赫凤刚退伍后,携家带口背井离乡,辗转投靠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渠岸乡的同宗亲人。经亲人引荐,一家人暂居泾阳县口镇九倾塬,即嵯峨山山脚下的一个小村庄。
建国初期,政治运动接连不断,从三反五反到查粮定产,再到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化,群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终日面朝黄土背朝天,却因广种薄收,生活过得十分清苦。俗语道“远来的和尚会念经”,军人出身的赫凤刚在人群中鹤立鸡群、出类拔萃。他膝下儿女众多,生存的艰辛让他比常人更加勤奋,夜以继日地忙活,马不停蹄地奔波。多年的军旅生涯锻造了他敬业坚韧的性格,更让他养成了乐于助人、乐善好施的品性。在连队时,他便是出了名的机械制造师,翻砂、车工、钳工、焊工都是他的拿手绝活。古道热肠的赫凤刚,总爱忙里偷闲帮乡亲们翻砂烧水壶、平底锅等生活用品,或是帮忙安装、焊接农耕用具。他心灵手巧,经他修理的农具用起来总是得心应手。因其人缘好、没架子,家里常常聚集着求他帮忙的人,四邻八乡都知晓九倾塬上有个“十二能”赫凤刚。
1958年大跃进时期,全国兴起大炼钢铁热潮。时任泾阳县县长夏维志、县武装部长杜耀平,在全县范围内广纳翻砂冶炼方面的技术精英。口镇群众众口一词,极力举荐赫凤刚。夏维志与杜耀平驱车前往九倾塬,见到赫凤刚说明来意后,以最优越的条件打动了他。“安居才能乐业”,政府出面协调,让赫凤刚先迁居康家堡付家村,最终定居在中张镇石塔庄村。赫凤刚不负众望,带领工人盘炉建造、熔铁淬火、入模成钢,手把手教学、心连心帮带。当时炼钢的地方有个颇具时代特色的名字——“跃进厂”,许多工人在赫凤刚的指导下,都学会了一门安身立命的技术。
60年代初,农村公共食堂解散后,核心工作转向调整生产关系、恢复农业生产。人民公社时期“一大二公”的模式被调整为以20-60户的生产小队为基本核算单位,有效克服了大公社体制下的消极怠工问题。生产小队在完成国家征购任务后,可自主分配剩余粮食,实现“多劳多得”,显著提升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同时,国家允许农民保留自留地,鼓励种植蔬菜杂粮以补充主粮。政策调整不仅激发了群众的劳动热情,也催生了诸多商机,赫凤刚的农机修配门市部应运而生。一时间,前来加工配件、修理农机的人络绎不绝。
赫家六个儿女中,赫俊玲是最小的女儿。自懂事起,她便显现出与众不同的特质:凡事总爱刨根问底,骨子里自带“穷人孩子早当家”的天资,禀赋极高,且勤奋坚韧、聪明活泼。上小学时,她就主动帮家里干活,父母和姐姐们下地务农,她便承担起搞卫生、摘菜、烧水等后勤工作。每当夜晚,父亲为乡亲们加工焊制农机具时,她总会在一旁用心观察——看父亲用石笔划线、用切割机裁料、用砂轮打磨机打磨、用电弧焊机焊接。晚间,电弧强光一闪一闪,照亮了父亲专注劳作的脸庞,更照亮了一旁久久不愿离去的赫俊玲稚嫩脸上的好奇目光,光芒仿佛射向遥远的天际。
常言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赫俊玲潜移默化地爱上了机械加工制造。每当父亲手头活忙时,她总会不请自来,帮父亲递工具、送材料,甚至尝试动手电焊焊接配件。无论是切割下料还是焊缝打磨,她都做得有模有样。赫凤刚看在眼里,既心疼又欣慰,忍不住啧啧称赞。
高中毕业后,赫俊玲进入泾阳县机械加工厂工作。受父辈熏陶,她在厂里很快便成了有名的技术骨干,钳工、车工、翻砂、焊接等活儿,样样干得漂亮。1998年,志同道合的习同发入赘赫家,与赫俊玲结为伉俪。习同发为人平易朴实、诚恳有为,同样乐善好施,且精通机械加工制造,车、钳、刨、铣、焊样样拿得起放得下。
2000年,赫俊玲创办了占地3亩的同发机械制造公司,投资100多万元购置数控车床、刨床,增设电焊机、角磨机、二保焊机等设备。彼时,农村建房如火如荼,河道采砂洗石如日中天,打井取水风靡一时,新兴行业的兴起导致市场机械设备严重短缺,也带动了机械制造行业的火爆。同发机械制造公司里,常常有客户吃住在厂,急等设备投入使用。白天,赫俊玲跑市场、订钢材;材料到厂后,她便连夜规划用料,帮工人们切割下料。稍有空闲,她就让习同发前往施工现场,查看自产机械的合理性,收集用户反馈意见。经营大巴车的张小平,每天都会顺路给西安机电市场捎带公司制造的皮带轮、轴、轴套、轴轮键等配件。
公司研发的民房用电动葫芦和爬山虎,因轻巧实用、价格低廉,行销户县、兴平、三原、耀县、淳化、礼泉等县区;为河滩筛石厂加工的成套筛石设备及易损件,更是供不应求。十几名技术工人加班加点,仍难以满足市场需求。赫俊玲一天到晚休息不了几个小时,接单、维修、采购、发货,身兼数职,忙得脚不沾地。
然而,随着国家环保政策收紧,严查重污染企业,翻砂制造业被关停叫停。泾阳县环保局、国土资源局、工商局及地方派出所等多部门联合执法,上门与赫俊玲谈话。看着昔日门庭若市、车水马龙的厂区,一夜之间变得门可罗雀、无人问津,她心中风雨如晦、愁云惨雾。但她深知,这是国家大政方针,身为一名共产党员,必须服从大局。夜深人静时,她反复思量,想起已故父亲的教诲,即便有百般不舍,也决心配合政府号召。
相濡以沫的习同发感同身受,当时他正在甘肃为一家工厂做机修,仍不时打电话安慰赫俊玲:“看开些,身体重要,不属于咱的咱不要。”决心涅槃重生的赫俊玲,联系好废品收购站,叫来半挂车和装卸工人,用10天时间处理完厂里所有设备和配件,足足装了六辆半挂车,损失高达300多万元。
2017年,赫俊玲与挚友舒小丽等六人前往河南考察香菇种植,最终在河北保定市与一家刘熙蘑菇食用菌厂达成加盟意向,加盟费15万元。起初,爱人习同发有些质疑,赫俊玲便细致耐心地从市场、种植、管理、售后等方面剖析,预测市场前景,终于打消了习同发的疑虑。“那就干!”爱人的理解与支持,成为她东山再起、二次创业的底气与动力。
消息传出后,凡是与赫俊玲打过交道的人都劝她:“隔行不取利,别冒这风险了,毕竟人过四十不学艺。”挚友舒小丽、张小平更是苦口婆心劝阻,甚至一坐就到后半夜,几人几乎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他们深知,这十年来赫俊玲没日没夜、风雨无阻地操劳,实在太辛苦了。唯有远在香港的二姐最了解她执着倔强的脾性,为了不让小妹的思想和身心再受摧残,主动援助20万元,支持她二次创业。
赫俊玲结合场地实际,因地制宜规划了原材料储藏棚、冷藏库、加热炉、拌料棚等设施。为压缩开支,她和丈夫习同发逐项商议硬件方案,租来升降车,亲自下料、焊接、安装。白天,赫俊玲既是技术员,又是安全员,小心翼翼地指挥习同发和儿子习澳施工钢结构——钢梁与钢檩条的对接焊接、屋面铺瓦、水槽拼接固定,每一个环节都亲力亲为。晚上,她还要下料制作第二天所需的材料:俊玲负责切割兼打磨,同发负责焊接兼除锈防腐,习澳则负责打孔兼运送材料到次日施工部位。习澳聪明伶俐、任劳任怨,秉承了父母的基因,在机械制造方面无师自通。即便忙完这些,一家人在饭桌上,赫俊玲仍不忘提醒父子俩:登高作业时,安全绳必须高挂抵用。
蘑菇的原材料不能见雨水,只有保障原材料质量,才能确保蘑菇品质。修建8座蘑菇大棚时,赫俊玲亲自开装载机平整场地,开压机碾压棚两边的土基基础;习同发和习澳则逐个棚安装设施。白天忙着大棚施工,晚上赫俊玲便抓紧时间学习刘熙蘑菇的种植流程与关键节点,反复研习生怕出错。她还请来河北保定加盟处的技术人员现场指导拌料、制菌、装袋、存棒等环节。得知赫俊玲对食用菌技术仍有迟疑,泾阳县食用菌协会会长张立东倾囊相助,将种植全过程的重要节点毫无保留地传授于她,鼓励她放开手脚去干,并为她竖立“平菇之乡”的牌子,让她心中有数、成竹在胸。
那段时间,赫俊玲常常深夜开装载机拌料,确保拌够第二天装袋的材料;稍有空闲,就迫不及待地观看视频讲座,一看就到后半夜。白天,她叫来本村村民帮忙装袋,加温、运输、存放等环节都紧跟其后,生怕出现纰漏;在棚里查看湿度、温度时,更是谨小慎微、一丝不苟。对比实物查资料、观察天气,成了她的工作日常。
“苦心人天不负”,赫俊玲棚里培育的蘑菇终于迎来丰收:菌棒表面布满米粒状菌蕾,似繁星坠落;平菇从菌棒中探出肥硕的菌盖,灰白色的掌面层层堆叠,仿若天边翻涌的云浪,一丛丛密密匝匝,新鲜肥嫩。8个大棚、10万多个菌棒,产出近3万斤蘑菇,被泾阳县各大超市争相预定一空。“酒好不怕巷子深”,三原县、淳化县、礼泉县等周边县区的超市和批发市场也纷至沓来,赫俊玲只能委婉谢绝。看着这份期盼之中又意料之外的惊喜,赫俊玲五味杂陈、百感交集。
夜深人静时,回顾自己的大半生,诸多往事涌上心头:幼年时,武装部长杜耀平曾毅然提出收养她做义女,落户时“落7不落8”的美意,赫家人心知肚明,她却婉拒了,只因怀揣着改变家庭穷苦面貌的决心;上学时,帮父亲看榨油机不慎砸伤右手五根手指,全家人心碎不已,姊妹们从此坚决不让她靠近机械,可命运却偏偏让她与机械结缘;后来,她和丈夫开创同发机械制造公司,即便关停公司损失300多万,也没能压垮她干事创业的雄心;二次创业时,即便亲戚朋友反对、姊妹们几乎反目,她仍坚持自己的选择;儿子习澳从西安理工学院毕业后,本在广东国营企业担任高级设计师,年薪十几万,却毅然放弃优渥工作,回来陪伴她创业……
她还记得,那个雷电交加的雨夜,为及时切断现场总电源,当时习同发和习澳都不在场,她深一脚浅一脚地在过人高的草丛中奋不顾身前行拉闸,现在想来仍心有余悸。这一切,她总说是上天的恩赐——“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五年的爱心奉献化作了庇佑。
赫俊玲的事迹早已妇孺皆知,咸阳市妇联、泾阳县妇联授予她“最美家庭”“最美乡村振兴领头雁”等光荣称号,陕西省残疾人联合会授予她“自强模范”称号。在她的工作室墙壁上,锦旗、奖杯及荣誉证书琳琅满目,而最引人注目的,是她的处世座右铭:“今天的事今天办;能办的事马上办;困难的事想法办;重要的事优先办;限时的事记着办;复杂的事梳理办;琐碎的事认真办。毛主席曾经说过,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我们共产党人就最讲认真。”
有着多年党龄的赫俊玲,做事认真、雷厉风行、知恩图报。她深深感恩泾阳县乡村振兴局、泾阳县残联、泾阳县妇联、泾阳县食用菌协会的支持与帮助。在她的带动与扶持下,县域内已涌现出二十家食用菌种植户,如雨后春笋般蓬勃生长,为当地经济增收注入了强劲动力。这位心怀鸿鹄之志的巾帼创业者,用行动诠释了“巾帼不让须眉”的时代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