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手百态
冯喆
退休之后,为寻一份心灵寄托,我重拾爱好。因不堪长篇书写之累,便选择了写诗;又因不喜古体平仄格律的束缚,索性投入自由诗的怀抱。一晃十余年,我先后在五六家大型文学网站担任版主、主编、副主编等职,2020年,荣获“中国网络诗人奖”的荣誉。第二年,我创办《茌平文苑》公众号平台,至2022年盛夏,通过都市头条编辑认证。至今平台已编发诗文8722篇,作者来自天南地北、四海五洲,总点击量逾6512万,粉丝数达3.72万人。这些数字背后,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文学远征,也是一幅写作者众生态的画像。
这十几年编辑生涯,所遇写手成百上千,风格各异,百态纷呈。有人才高八斗,落笔如云烟;有人为文字卑躬屈膝,甚至不惜出卖灵魂;也有人因几句好评便沾沾自喜、如痴如醉,乃至疯癫执迷。更有甚者,东拼西凑印成小册,便自以为名士风流,终日自我陶醉、孤芳自赏,甚至四处显耀,沉浸在虚妄的荣誉感中难以自拔。
当然,也有另一类人。他们谦卑自守,默默耕耘,宁愿与寂寞为伴、与清贫共处,也不愿让文字沦为喧哗的工具。他们相信写作是一种修行,字句如禅,一笔一划皆见心性。他们不张扬、不浮躁,却总能在喧嚣退去之后,留下几分真实的回响。
我始终认为,对待文字的态度,多少也反映出为人的境界。有的人,一旦略有所得,便趾高气扬、不可一世,仿佛文曲星下凡,旁人皆不足论。而有些人,纵使著作等身,依旧低眉谦逊、待人以诚。他们知道,文学之路没有顶峰,只有不断向上的坡道。
在这条路上,我也结识了各式各样的朋友。有心胸开阔、千里送鹅毛者,也有心胸狭窄、易生成见者;有感恩念旧、真诚相待之人,也有转眼成仇、避之唯恐不及之辈。误解常有,真诚更可贵。作者与编辑之间,有时像是一场无声的共舞,步伐不一,便易生摩擦。但也正因如此,那些能够彼此理解、互相尊重的缘分,才显得格外珍贵。
写作原本是孤独的事。但在这个时代,它又不可避免地成为社交与展示的媒介。很多作者在“被看见”与“保持纯粹”之间摇摆不定。有人选择迎合流量,写热门话题、煽情结构,甚至复制粘贴、洗文攒稿;也有人坚持慢写作、深思考,哪怕读者寥寥,也要对得起内心的标准。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选择的不同。但时间,往往比点击量更能说明价值。
我常想,文字是有生命的。它呼吸着作者的气息,承载着写作者的性情与品格。虚浮的人,写不出沉静的文字;愤怒的人,笔下也难有温和。我们不是在创造文字,而是在通过文字,显影自己的灵魂。
因此,每当有年轻作者问我写作的秘诀,我总说:不必急于被认可,不必痴迷于掌声。先写你的真心,先爱你的句子。修辞可以练习,灵感可以等待,但若失去了对文字的敬畏与热爱,再多的技巧也只是空壳。
如今,《茌平文苑》依旧在持续更新,每一天,都有新的诗稿从远方飞来。我坐在屏前,仿佛开启一封封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学信笺。那其中有闪光的天赋、有滚烫的热情,也有迷茫的探索和生涩的尝试。而我所能做的,就是以编辑的身份,做一个耐心的读者、一个真诚的建议者。
在这文学的大观园中,谁都不是孤岛。我们彼此见证,互相塑造。而唯一能穿越时间、打动人心者,终究是那份嵌入字里行间——真诚与热爱。

作者简介:冯喆,本名冯克友,中国乡土诗人协会会员,山东省微信诗歌学会副会长,聊城市作协会员,区作协书记,副主席,区首批文学艺术人才库成员;《茌平文苑》平台创始人兼主编;都市头条认证编辑。曾在五大文学网担任版主、主编、副主编;著有诗文集三部主编文学作品七部。先后在《山东文学》《人民作家》《人民作家选刊》《大众日报》《山东邮电报》等省内外报刊,发表作品数百篇。2020年荣获“中国网络诗人奖”;业绩被收入《华夏英杰》一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