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叙事史诗《七绝·天下为局弈无赢——〈三国演义〉欣赏(三百九十七)》
作者:张志江(北京)

三百九十七
后出师表(九)
兵疲国匮谋长久,
世乱邦盈一刬除。
困守防危怜志苦,
平戎决胜乐神舒。

注: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针对当下蜀汉“民穷兵疲”却需继续抗魏的现实,驳斥“以一州之地与曹魏持久对峙”的观点,强调应抓住当下时机主动出击;“刬”,读chàn,一概、全部之意。


这首七绝紧扣《后出师表》核心,以精炼笔墨勾勒蜀汉困境与诸葛亮的战略抉择,兼具史实贴合度与诗词韵律美,可从三个维度赏析:
一、紧扣文本,精准还原《后出师表》核心矛盾
首联“兵疲国匮谋长久,世乱邦盈一刬除”,直接点出师表中蜀汉“民穷兵疲”(兵疲国匮)与曹魏“邦盈”(物资充盈)的实力悬殊,同时暗合诸葛亮驳斥“持久对峙”的观点——“谋长久”是时人保守主张,“一刬除”则暗含他破除苟安、寻求主动的战略意图,史实与诗意高度契合。
尾联“困守防危怜志苦,平戎决胜乐神舒”进一步深化:“困守防危”写若被动防御,不仅难守危局,更辜负众人匡扶汉室的“志苦”;“平戎决胜”则呼应师表中“主动出击以图恢复”的核心主张,“乐神舒”并非轻松之乐,而是“为实现志向虽险亦甘”的精神畅快,精准刻画诸葛亮“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忠贞与战略远见。
二、对仗工整,平仄与炼字显匠心
全诗严格遵循七绝格律,对仗精巧且贴合“工对”要求:
首联“兵疲国匮”对“世乱邦盈”:“兵疲”“世乱”均为偏正结构(状态+对象),“国匮”“邦盈”则以“国/邦”(同义名词)、“匮/盈”(反义形容词)形成工整对仗,且“邦盈”呼应前文“国匮”的工对需求,兼顾语义与格律。
尾联“困守防危”对“平戎决胜”:“困守”“平戎”为动宾结构(动作+目标),“防危”“决胜”亦为动宾结构(应对+结果),词性对应严密。
平仄上,全诗符合平水韵规范(如“匮”“刬”“胜”为仄声,“盈”“舒”“危”为平声),虽“刬”读chàn(上声)属仄声,却精准匹配“一刬除”(仄仄平)的平仄,既遵韵律又不违字义。
三、以诗载情,凝练诸葛亮的精神内核
诗人未直接评价,却以“怜志苦”“乐神舒”暗抒情感:“怜”字含对蜀汉群臣坚守之志的同情,更暗含对保守派“困守”之弊的惋惜;“乐”字则跳出个人悲喜,聚焦诸葛亮“以平戎为己任”的宏大格局——即便“兵疲国匮”,仍以“决胜”为乐,尽显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本质,让诗意超越史实复述,抵达人物精神内核。
整首诗以28字浓缩《后出师表》的战略辩论与人物情怀,既是对三国历史的诗意解读,也是对古典诗词“言简意丰”传统的生动实践。



叙事史诗《七绝·天下为局弈无赢——〈三国演义〉欣赏(二十二)》
作者:张志江(北京)

二十二
醉失徐州(押遇韵)
张飞欲醉杖欢声,
吕布凭虚生雅趣。
反噬无端解旧愁,
归来对影谁能赋。

注:“杖欢声”,指张飞痛打吕布的岳丈曹豹;“凭虚”,乘虚;“生雅趣”,指吕布轻易获得徐州;“反噬”,反咬。

张志江,字乐天,号观潮散人。北京八大处。
偶有小作散见于相关载体。其【叙事史诗《七绝·天下为局弈无赢——〈三国演义〉欣赏》系列作品】等,被优选进《今日头条》、《百度》等数十家网络平台。

